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庆网 >>校友风采
南洋院士风采录(黄葆同)
发布时间:2015-08-11 13:11:35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866

为科学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分子化学家——黄葆同(1921—2005),第三十六届校友。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家。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1952年获美国布鲁克伦理工学院化学系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员。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曾从事生漆结构和酶氧化机理的研究,开展了碳氢化合物自动氧化、乙烯基类单体低温聚合、耐高温有机玻璃等的研究。在乙丙络合催化聚合方面,发展了新催化体系,包括Vs—9。催化剂和ETCA活化体系。在乙丙多相聚合物的合成和结构性能方面,特别是关于热塑橡胶,三嵌段、两嵌段共聚物,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物等的研究获得较好结果。

立下“科学救国之志”

黄葆同于1921年5月1日生于我国的大都市上海,其祖父曾任清代湖南提学史、湖北道台,黄家可称是官宦之家。只是到了他父亲这一辈,家道中落。黄葆同的母亲出身望族,聪颖贤慧,颇具教养和风度。这无疑对黄葆同以后的人生历程有着深远的影响。1934年,13岁的黄葆同来到位于日晖港的南洋中学分校读书,从这里又升入南洋中学本部。南洋中学是一所名校,它校园优美,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给学生们良好的学习环境,它教学严谨,师资优良,使学生从初中起就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南洋中学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自强,学生们课余时间里组织了丰富的活动。黄葆同聪明好学,活泼开朗,他主持级友会,编辑级刊,和同学们组织“励进学术研究会”,还参加口琴会的活动。他在校读书后期,抗日战争爆发,国难深重,激励他“科学救国”之志,决心要为祖国的科学和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  1940年,黄葆同于南洋中学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他转入重庆中央大学化学系,两年后获理学学士学位。抗日战争结束后,黄葆同回到上海,在旧政府当了一名公务员。此时的黄葆同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胸怀科学救国之志,但社会上一片混乱景象,知识分子的出路在哪里呢?黄葆同苦思冥想,最后还是决定出国求学。可当时作为一名旧政府的公务员,黄葆同的工资很低,家里姐妹七人,还有年迈的母亲。黄葆同要养家,微薄的工资只够用来吃饭,就连姐妹们读书的费用都要靠各自的奖学金来维持。出国留学的费用只有靠自己去筹措。这时,好心的姨母资助他一些首饰,他才得以飘洋过海去美国求学。□□□□1947年10月,黄葆同赴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得克萨斯农工学院专攻有机化学。他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所得收入每月还要寄二三十美元回国补贴家用。用他自己的话说“家也顾,书也念了”,只是生活维艰,惦记亲人。

祖国在召唤

在得克萨斯州农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后,黄葆同转到纽约布鲁克从纽约布鲁克伦理工学院主修有机化学,辅修高分子化学,并获化学博士学位。这时,因不能回国,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工作,开始了他多年向往的科研生活。优越的科研环境,厚实的理论知识,勤奋的治学精神,使他有机会在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研究中得以施展才华,受到化学界的重视,被吸收为美国化学学会和两个荣誉学会的会员。在美留学期间,黄葆同还积极参加了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两个在美的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后来还担任了两个组织在纽约的区会主席。由于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他积极参与了解、介绍新中国的情况,动员留学生准备回国参加建设。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此时时刻,黄葆同思绪万千,归心似箭,决心把所学的知识献给祖国人民。

1951年5月25日,当黄葆同开始办理回国手续时,美国当局竟以“居留证过期”为借口,不许他回国。虽然黄葆同再三声明早在居留证期满一个月就申请了延长,但美国移民局硬是将他押送到纽约口外的爱利斯岛挽留所监禁起来,使他失去了人身自由。他每天无心观赏海湾潮起潮落、鸥鸣鸟啼那迷人的异国风光,只是两眼盯着隔水相望的自由女神雕像。黄葆同气愤地自语:“自由世界有什么自由可谈?”他同当局据理抗争,中国人回自己的祖国何罪之有?经过美国友好人士帮助筹款、保释,直至一百一十六天之后,黄葆同才按管制条件走出孤国,回到原来学习的学校。按美国移民局规定,他每周还要到当局报道一次。他们对黄葆同说:“你去台湾或留在美国都行。”然而,这一切更坚定了黄葆同回祖国大陆的决心。由于极不安定的生活和精神上的压抑,黄葆同心情愤满,生活孤独,十分想念故乡亲人,思念养育他的土地。这时,他结识了一位在普林斯顿纺织研究所工作的中国姑娘,她叫冯之榴。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有着共同回国施展才华的雄心壮志,对事业充满了信心,相敬相爱。这对情侣于1953年10月3日喜结伉俪,在大洋彼岸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1954年,我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取得了外交斗争的胜利。周恩来总理点名要黄葆同等一批中国科学家回国,使许多滞留在美国的爱国科学家解脱羁绊,得到回国许可。1955年4月,黄葆同和夫人冯之榴终于登上了从旧金山驶往祖国大陆的客轮,横渡太平洋,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他们在深圳桥头看到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北京看到了长安街上那川流不息、精神振奋的人流,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欣慰和民族自豪感,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同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以显著的版面、醒目的标题发表了黄葆同因申请回国曾遭美国当局无理拘禁的文章,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爱国行动。

科研“领头雁”

秋风送爽,金菊飘香。这年秋天,黄葆同夫妇按国务院分配,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故里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使当时从国外回来的知识分子无比兴奋,憧憬着祖国的美好未来,满怀激情地投身于伟大祖国的科学事业。黄葆同急国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几十年如一日,一直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国家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早在50年代,他立足于我国的自然资源,开展了生漆、桐油等研究。60年代前期,为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的研究,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空军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并撰写了数篇学术论文在《中国科学》、《化学学报》等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文革”开始后,黄先生受到“冲击”,被打面“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整天忙着写检查。一些好人偷着对他说:“要早知道这样,你们何必历尽艰辛回国遭劫呢?”黄葆同却回答说:“回国没有错,风雨不会不停,天气不会总阴。只要是块好钢,总会会被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他仍带领课题组开展乙丙橡胶新催化剂的研究。他们打破文献框框,采用廉价国内资源,研究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五九酸钡新催化剂体系,获中科院一等发明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葆同已年近花甲,他率领他的科研集体,在两个科研方向上拼搏进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是在烯烃Ziegler—Natta聚合方面,在钛体催化剂研究中提出在烯烃共聚中加入α—烯烃反应加速这一现象的扩散控制理论。他们与英、美学者共同澄清烯烃序贯聚中是否有嵌段结构这一工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提出烯烃/双烯烃橡胶共聚“一线穿”结构的概念,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茂金属催化剂烯烃聚合这一当代高分子研究最重要的新课题。二是在多相聚合物方面,他领导大家首先在国内开展了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并加以推广,转变成为现实生产力。对最大量的高聚量聚烯烃与广泛存在的极性聚合物的共混进行了系统研究工作,并着重对二者间的增容机理,尤其是界面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界面方法和界面结构以及增容的新概念。

在从事以上两方面研究期间,他们发表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其中有半数发表在国外期刊上,获得专利五项。同时,黄葆同还应邀为美国《高聚物大百科全书》(1996年出版),写了有关茂金属催化剂和聚合的两个专题,并与他人合作主编了《络合催化剂和聚合合成橡胶》、《英汉、汉英高分子词汇》等专著与典藉,均有较高的实用意义和理论价值。近年来,黄葆同、沈之荃合著的《烯烃、双烯烃配位聚合进展》一书,已于1998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黄葆同以他渊博的学识、热忱的爱心和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党和人民给的许多荣誉。他曾被选为吉林省第二至五届政协委员,第六至八届全世国人大代表,1991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他还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吉林省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以及青岛、大连等几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他是《高分子通讯》等杂志的编委、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化学名词审定委员,美国出版的《国际著名领袖人物录》和《世界5000名人物录》分别收入了黄葆同的名字,他是名符其实的科研“领头雁”。

培养新一代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在每一段河床上都会激起翻滚的浪花,但最绚丽、最耀眼的还要数精神文明之花。

黄葆同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的科学家,他还是一位平易近人、慈祥仁爱的长者。他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充满了爱心。他和夫人曾连续多年为缺少课外读物的应化所子弟小学捐款购买科技读物,培养孩子们从小爱科学、懂科学。70年代中期,当南方一聋哑学校美术班的学生买不到橡皮泥慕名相求时,黄先生立即买了一百多元钱的橡皮泥装好邮去。此举感动得聋哑学校给这位陌生的科学家来信,说他为聋哑孩子们成才办了一件大好事。他与二十多年前搞军训“拉练”时住过的一位老乡家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位老乡的孙女来长春上学,就住在黄葆同家里。老两口从各方面为她提供条件,多方关照。80年代初,当黄葆同看到一些科技人员外语水平低,便毛遂自荐,在室里办起了业余英语辅导班,鼓励青年人奋发学习,献身科学事业。他曾自费为研究室买了投影仪、幻灯机和英文打字机,激发大家的学习和工作热情。近年来,他们夫妇已为希望工程的五名学生提供资助,每学期分期寄钱,保证他们坚持学习。在他以副所长身份分管应化所研究生教育期间,高度评价了研究生制度是培养高层次科研、教育和管理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他不仅重视传授知识,而且注意培养人的素质和学习方法,他说:“当导师的不能只给学生送鱼,还要教会学生撒网。”他已培养硕士研究生二十人,博士研究生十五人,博士后三人。一些研究生说:“黄先生知识面宽,理论造诣深,指导有方,我们深受教益。”

夕阳中勇进

斗转星移,花开花落。黄葆同夫妇归国已四十四春秋了。虽然岁月悄悄地将他们送上古稀之年,但他们仍为祖国科技事业和人才培养默默奉献。

这些年来,黄葆同也有他的苦恼::如今市场经济形势下,由于多种原因,现在国内做点事情确实很难,搞科学实验,首先是申请科研资金难;其次资金申请下来,人员的工资要课题组付给;实验室要花钱,水、电、煤气要花钱,实验中所用的一切都要花钱……没有钱什么事情也办不了。但是,为了发展科技事业和培养人才,当时已七十八高龄的黄葆同先生,每天仍坚持上半天班,其余时间便忙着写作、出书,联系业务以及帮助研究生修改论文等。他常说,“我的身体还好,工作拿得起来,能继续为祖国做点贡献,这我就很高兴了”。

南洋院士风采录(於崇文) 南洋院士风采录(殷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