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洋中学杰出校友名录
(博物馆版)
2016年10月8日
1. 钱均夫(1880—1969)
1896年在上海王氏育材书塾求学一年。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文史专家。曾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求学东瀛。回国后曾在民国政府教育部任职多年,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浙江省立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校长。著有《逻辑学》、《地理通论》、《外国地志》等。
(说明:照片为钱均夫怀抱幼儿的钱学森)
2. 秦汾(1882—1973)
第一届校友、校董。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哈佛大学硕士。曾任上海浦东中学校长,教育部专门司司长、次长、代理部务,北京大学理学院代理院长、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北伐后任全国经济委员会秘书长;抗日战争期间,任国民政府经济部政务次长、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著有《三角学》、《新中学代数学教科书》、《天文学之算术》等。
3. 薛锦琴(1883—1960)
第一届校友。中国第一个女性当众演讲者、教育家。1901年3月在张园拒俄大会上发表演说。演说后不久,前往美国伊利诺州大学学习教育,成为第一个由国人资助,且主动出洋寻求救国道路的女性留学生。回国后先后在广西大学、岭南大学等学校任教,从事妇女运动。
4. 朱葆芬(1886—1962)
第一届校友。著名教育家,南社骨干成员,美国康奈尔大学电机科学士毕业后,回国任教复旦公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后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技正、处长,1930年7月,上海交大举行邬达克担任建筑设计的铁木工厂的落成典礼,由其报告铁木工厂的建造经过。抗战期间,参加了滇缅铁路的规划和修建,并参与了多处机场、公路的规划和修建。
5. 钱崇润(1886—1927)
第一届校友。著名医学家、教育家。1903年自费考入日本帝国大学医科。回国后任浙江病院院长,参与创办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浙江医科大学前身)任校长。后又赴德深造获博士学位。归国后复任院长、校长。
6. 李松泉(?—?)
第一届校友。教育家,中国近代魔术第一人。1906年入哈佛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13年归国,任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交通大学前身)、复旦公学物理教员,闲暇常给朋友和一些晚会演出魔术。抗战爆发后支持子女参加抗日,自己也加入空军,担任地勤部队的工程师。
7. 叶楚伧(1887—1946)
第三届校友。著名作家、南社诗人,政治活动家。先后在上海创办《太平洋报》、《生活日报》。1916年,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日报》,任总编辑。曾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长、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等职。公余兼职文教,创办大型《文艺月刊》,编印《文艺丛书》、《读书杂志》等。
8. 钱新之(1885—1958)
第四届校友。南洋中学校董会主席及校友会会长。著名金融家。曾任中华职业教育社董事会主席,国民政府国民党财政部次长、浙江省政府财政厅长,上海银行公会会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驻法国公使。
9. 喻传鉴(1888—1966)
第五届校友。著名教育家。历任南开中学教务长、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兼任四川自贡蜀光中学校长;民盟中央委员,民进重庆市市委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曾主持天津南开中学和南开女子中学的复校工作。
10. 朱文鑫(1883—1938)
第五届校友。著名天文学家。中国运用现代天文科学对中国古代天文进行系统研究的先驱者。留美期间,曾出版英文本《中国教育史》和《攀巴司(pappass)切圆奇题解》等著作。回国后,任中国天文学会第六届至第十届年会秘书。出版的著作有《天文考古学》、《史记天官书恒星图考》、《历代日食考》等。
11. 邢契莘(1887—1957)
第五届校友。著名学者。留学美国,入麻省理工学院造船造舰系,兼习航空机械。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马尾福州船政局制船主任,北平航空署机械厅厅长,青岛市工务局局长等职。执教于北平农业专门学校及中国大学。
12. 庄俊(1888—1990年)
第五届校友。著名建筑设计家。留美期间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建筑工程的学位和第一位获得“建筑师”职称及职务的人。回国后,担任清华学校讲师兼驻校建筑师。后在上海创办了第一所国人创办的建筑师事务所。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建筑师学会”,当选首任会长。以后又多次被选为会长。80年代,中国建筑学会特授予庄俊“建筑泰斗荣誉证书”。晚年从事编写工作,编纂《英汉工程建筑名词》一书。
13. 沈理源(1890—1950)
第五届校友。著名建筑设计家。官费留学罗马奈波利工科大学攻读水利和建筑专业。回国后在天津任建筑师,长达30年,在天津设计的房屋有百余处。此外,他还在北京设计了真光电影院和清华大学的电气馆、体育馆、图书馆等。从事建筑教学工作,担任过天津工商学院(今天津外国语学院)和国立北京大学工学院等高校教授。著有《西洋建筑史》一书。
14. 郭步陶(1879—1962)
第六届校友。原名郭成爽。知名新闻记者、新闻研究者。曾任《申报》编辑、《新闻报》编辑主任、主笔;香港《申报》、《星岛日报》主笔。任教复旦大学新闻系,在香港创办中国新闻学院,任院长。著有《编辑与评论》一书,为中国编辑与评论方面第一本专著,以后又有专著《时事评论作法》,另著有《西北旅行日记》。
15. 钱玄同(1887—1939)
第六届校友。著名的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新青年》编辑,“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倡议并参加拟制国语罗马字拼音方案。与黎锦熙创办并主持《国语周刊》;共任《中国大辞典》总编纂。
16. 朱维杰(?—?)
第六届校友。1909年考取首届庚款留美生,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学工程,获硕士学位,返国后曾在北平任教,嗣在盐务稽核所服务。(照片为第一期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合影)
17. 杨锡仁(1892—1974)
第六届校友。著名实业家。第二批庚子赔款留美学生成绩第一名。回国后实业救国,创办海京地毯厂,任中国物产公司总经理及中国棉业公司董事,中国纺织建设公司董事和国民政府经济部纺织事业治理委员会委员。1943年任外交部长驻美国特使,并参与组织了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驼峰航线”的物资保障供应。(照片为第二期庚子赔款留美学生合影)
18. 柯成懋(1890— )
第六届校友。著名教育家。1910年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取第二届庚款留美生,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化工,获学士学位。1920年夏至1921年秋曾任国立暨南学校校长,卸任后任交通大学自然科学院化学科主任兼预科主任等职。
19. 胡怀琛(1886—1938)
第七届校友。著名学者、南社成员。曾任《神州日报》、《中华民报》、商务印书馆、《小说世界》编辑以及《万有文库》古籍部分编辑。任教中国公学、沪江、持志等大学及正风学院教授。1932年,被聘为上海市通志馆编纂,搜集整理一批上海地方史志珍贵资料,卓有贡献。
20. 吴鼎(1890—1930)
第七届校友。著名报人、新闻学家。与同为南社成员的邵飘萍共同创办《京报》,与南洋中学同届同学戴克谐合作翻译过英国文学家威尔士的长篇科幻小说《人耶非耶》,于1915年在《小说大观》上刊出,并于1921年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单行本,该书在我国文学翻译史上占有较重要地位。
(南洋中学北京校友分会合影前排右2是吴鼎)
21. 李超士(1894—1971)
第七届校友。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粉画、油画。毕业于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后回国曾任上海美专、国立北平艺专、杭州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山东师范学院暨山东艺专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作品粉画《南瓜丰收》等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有《李超士粉画集》、《李超士画集》。
22. 莫衡(1890—1976)
第八届校友。著名铁路专家。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技士、技正,西南公路局副局长,陇海铁路局局长。后长期担任台湾地区铁路局局长。
23. 陈体诚(1893—1942)
第八届校友。中国公路运输的奠基人。留美回国后历任浙江省公路局总工程师、局长,福建省建设厅厅长,甘肃省建设厅厅长等职,当选“中国工程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抗日战争中,任西南运输处副主任、中缅运输局副局长,负责军火运输。
24. 曹仲渊(1892—1972)
第八届校友。著名无线电专家。南京海军雷电学校无线电专科毕业,后至英国马可尼无线电专科学校深造。曾任黄埔军校无线电高级班上校教官,大夏大学理科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教授,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现上海海事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航务学院总务长等职;开设大华无线电公司,任董事长兼总工程师。著有《无线电发明及发展史》、《马可尼传》、《通俗无线电学》等书。
25. 李学清(1892—1977)
第九届校友。著名地质学家、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是中国宝玉石矿物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开拓了中国沉积岩研究的先驱,是地质系的"开国功臣",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地质学家。曾任两广地质调查所任技正,任教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是中央大学地学系首任系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最早的26名创始会员之一。创办《地质论评》。建国后,主编《沉积岩石学》一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试用教材。
26. 吴承洛(1892—1955)
第九届校友。曾任教复旦大学、任职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兼化工系主任;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实业部度量衡局局长,中央工业试验所所长,经济部工业司司长,商标局局长,中国工程学会总干事、总编辑、会长,《化学》杂志主编等职。
27. 周赞衡(1892—1967)
第九届校友。著名地质学家、古植物学家。是中国研究古植物学的第一位学者,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之一。于1923年发表的《山东白垩纪植物化石》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篇古植物学论文。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副所长。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办事处主任、华东办事处副主任、南京分院副院长、江苏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28. 叶良辅(1894—1949)
第九届校友。著名地质学家、岩石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后任教、任职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代理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评议会副会长、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29. 曾耀仲(1895—1974)
第九届校友。获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和奥国维也纳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公立上海医院内科主任,伤兵医院、国际红十字会难民医院和防痨协会上海医院任顾问医师、院长。1943年初,邹韬奋来沪治病,遭敌伪密探搜捕,曾耀仲将其转移并亲自救疗,使邹韬奋得以在重病中完成《患难余生记》的写作。建国后,上海医院改名为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任院长。著有《伤寒病》等书。
30. 乐文照(1896—1979)
第九届校友。著名内科专家。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受聘于北京协和医院。后回沪开设诊所,同时执教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部。30岁时应聘出任中国第一所国立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代理院长,任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一医学院)教授、代理院长,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建国后,任上海市卫生局内科顾问,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
31. 雷宝华(1893—1981)
第十届校友。德国留学归国后曾任河北开滦煤矿工程师、奉天辽阳铁矿主任工程师,执教国立北洋工学院,兼任教务长。后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兼任陕西省林务局局长、台湾糖业公司总经理等职。
(说明:少年中国学会北京地区的部分会员合影,右1是雷宝华)
32. 庄泽宣(1895—1976)
第十届校友。著名教育家。先后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育与心理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任国立中山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和教育系教授、主任。后任新加坡联营出版公司总编辑,主张教育中国化,编印华侨学校教科书,推进华侨子弟中文教育。在东南亚各国影响甚大。著有《职业教育通论》、《各国教育比较论》、《如何使新教育中国化》等书。
33. 方莹(1889—1965)
第十一届校友,1911年转入上海南洋中学。海军少将,抗日名将。解放前曾历任“安远”等舰舰长、海军引水传习所所长、宜万区要塞第一总台总台长、海军第一舰队司令、上海海军基地司令等职。1941—1943年多次率部击退从宜昌西犯的日军,被记大功一次并获六等云麾勋章。后因反对内战自请退役,开始为中国共产党做地下工作。1949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海军,历任华东海军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海军第六舰队副司令员,华东海军司令部航海业务长、海军联合学校专科主任、中国海军研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编写审定的著作有《海军史话》、《海军词典》、《海军发展概况》等书。(照片中左侧的将领是时任上海基地司令方莹)
34. 贺天健(1891—1977)
第十一届校友。著名书画家。曾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主编过《画学月刊》、《国画月刊》,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及丹麦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收藏于中国美术馆、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锦绣河山图》参加世界博览会后被印度国家收藏。多幅美术、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美展,获世界美术博览会一等奖。出版有《贺天健画集》、《贺天健山水册》等,著《学山水画过程自述》。
35. 秦元澄(1893—1965)
第十一届校友。著名土木建筑设计师。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曾任职上海慎昌洋行、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和香港费博建筑顾问工程公司等公司。抗战期间,据向日伪服务;抗战胜利后任费博(S.E.FFABER)建筑公司工程部主任,总管设计事务。当时,香港90%巨轮码头出自该公司设计。建国后任国家建设委员会、中国建筑科学院研究室顾问。
36. 冯振(1897—1983)
第十二届校友。著名古典文学家,教育家,诗人。先后在广西梧州中学,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江苏教育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和交通大学任教师、教务主任,教授和代理校长。任广西南宁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教授和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承担国务院下达的修订《辞源》的任务,担任修订小组顾问。著作《诗词杂话》、《七言律髓》、《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等。
37. 鄢公复(1892—1949)
第十二届校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人之一。通晓英、法、日三国外语,先后受聘《新社会日报》外勤记者,《北京晨报》及《实话报》编辑。曾当选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与李大钊、费觉民、郭锡良、周培源等在本校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在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他与张澜、沈钧儒、黄炎培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宴请、接见。
38. 潘家洵(1896—1989)
第十二届校友。第一位将易卜生作品翻译成中文的翻译家。曾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译作译著有《易卜生戏剧集》(1—4集)、《萧伯纳戏剧选》等。
39. 陈宰均(1897—1934)
第十二届校友。著名畜牧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营养学和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在我国农业院校中首次创设动物营养实验室,进行营养科学研究。留美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浙江大学农学院、河北农学院和北平大学农学院等高校。针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膳食结构,进行营养研究,对平衡膳食营养(蛋白质氨基酸)作出重要贡献。翻译世界畜牧名著《饲料与饲养》。
40. 潘大逵(1901—1991)
第十三届校友。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同盟会领导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回国后在上海法学院、光华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参与发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任执行委员。与沈钧儒等发起成立“上海大学教授救国会”任常务理事。参加宋庆龄、何香凝组织的救援“七君子”活动。曾任四川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星芒通讯社》、《民主国刊》社长。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副部长,民盟重庆市支部主委、四川省委主委、中央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名誉馆长,四川省委名誉主委、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名誉院长等职。著有《欧美各国宪法史》、《中国宪法史纲要》等。
41. 李金发(1900—1976)
第十三届校友,南洋中学留法预备班。著名象征主义诗人、雕塑家,中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外交家。留学法国后回国执教,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曾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校长。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意大利及其艺术概要》(艺术史)、《德国文学ABC》(文学史)。
42. 吴琢之(1897—1967)
第十四届校友。著名实业家。法国里昂工业学校汽车专修科毕业。回国任上海沪太汽车公司机务总管、江南汽车公司总经理。研制的行李拖车属30年代初国内首创。抗战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少将副主任兼公路运输组组长,胜利后,重新担任江南汽车公司总经理。建国后,历任江南汽车公司经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南京分会常委等。著有《公路运输管理》、《欧美旅途随笔》。(照片为吴琢之与侄女吴键雄)
43. 陈可忠(1898—1992)
第十四届校友。著名教育家。曾任国立编译馆馆长、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理学院院长。1957年起任新竹清华大学教务长,1962年五月代理新竹清华大学校长至1965年。在校期间恢复大学部,设核子工程、数学、物理和化学四个学系。
44. 葛天回(1897—1977)
第十四届校友。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抱着“工程救国”之志,从事土木工程十年。后改行“教育救国”之路,相继在中山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执教;担任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主任;任毕节私立弘毅中学、毕节县立中学校长。解放后,历任贵州省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贵州工业综合研究所副所长,贵州大学土木系教授、系主任,贵州工学院土木建筑系主任,九三学社贵阳分社筹备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理事等职。1956年,因成绩突出,参加全国职工第一次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45. 吴韫珍(1899—1942)
第十四届校友。著名植物分类学家。考入金陵大学农科,在校时受南洋校友钱崇澍学长熏陶,立志植物分类学。曾任清华大学植物学教授。1933年去维也纳,与当时研究中国植物学权威马迪一起探讨植物分类问题,将5年来植物分类研究中发生的问题逐一解决。著有《华北蒿类》、《华北胡枝子》。
46. 魏喦寿(1900—1973)
第十四届校友。著名微生物学家、应用化学家,是中国近代工业微生物的先驱,是中国第一位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的微生物学家。留日回国后,任教国立劳动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并兼任农业化学系系主任。后任中国酒精厂总工程师、中国国家资源委员会酒精工业总工程师。编写过多部教材,他和张曙明共同编著的《农业微生物学》和《农业微生物实验法》(国立编译馆,1972年),在台湾是当时许多学校的常用教科书。
47. 赵一肩(1898—1946)
第十四届校友,在校期间参加足球队。抗日将领,陆军中将。历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学生队长、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教导队教官,第十九路军参谋长;“福建人民政府”福建人民革命军第五军第七师师长,第五军第九师师长;第四路军总部参谋处长、第六十三军一八六师师长、第七战区司令长官部中将高参兼高参室主任,国防部第四厅中将厅长等职。
48. 朱公谨(1902—1961)
第十五届校友,1914年上海南洋中学就读。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我国高等教育奠基者。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学习后赴德国哥廷根大学数学系留学,回国后受聘交大数学系教授并首任系主任。执教于交通大学,同时先后在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央大学等高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副校长等职。后专任交通大学教授。抗战时期,滞留上海,译出名著《柯氏微积分》、《实数探原》,影响深远,为解放前各高校所公推。解放后受教育部委托,主持组织了我国第一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编写了《高等数学》教材。
49. 屠思聪(1894—1969)
第十五届校友。著名地图绘制专家。在上虞县立小学任教期间编辑了一本《中国分省地图》。到上海自建“世界舆地学社”,专事地图编绘出版工作。创立“学友图书社”,编绘出版各类学校适用的科学教育挂图和字典、书籍等。先后主编出版的地图有:《中华最新形势图(表解说明)》、《简要中华地理图说》、《简要世界地理图说》等中外地图。建国后当选全国地理学会事。筹建上海地图联合出版社和上海地图出版社,与国营新华地图社合并,组成公私合营地图出版社,任董事、副总编辑,分工负责领导世界地图的编绘工作。
50. 赵师震(1899—1992)
第十五届校友。医学家、编辑家。曾任江苏省立医科大学药理学讲师,哈尔滨市立医院内科副主任,南通医学院内科教授、院长,青岛市立医院内科主任,陕西省立传染病院医务长、内科主任,上海东南医学院内科教授等职。历任上海中华书局特约编审,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审。主编了《赵氏英汉医学辞典》(由中华书局出版,是国内第一部个人编写的医学辞典)。
51. 谢唯进(1904—1978)
第十五届校友。军事家,旅欧期间曾任旅欧中国共青团书记、中共旅欧支部书记,共产国际《中国通讯社》社长;国际纵队中国支队指挥、西班牙共和国民军第35师重炮队指挥部副官和国际纵队反坦克炮队政委。回国后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长。建国任空军工程部政委兼副部长,是开国大校,获一级解放勋章。
52. 顾作之(1900—1977)
第十六届校友。曾任职重庆贸易委员会及中国兴业公司钢铁部,任中共杭州地委书记,嘉兴独立支部书记(嘉兴革命史上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任教嘉兴县立中学,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任职上海制药公司、华东卫生部附属新药交易所、中国医药公司上海市零售公司。
53. 朱章赓(1900—1978)
第十六届校友。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先驱,是筹建世界卫生组织基础成员之一。曾任中央卫生实验院院长、国民政府卫生部常务次长和代理部长,历任世界卫生组织公共卫生行政科主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是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54. 吴南轩(1893—1980)
第十六届校友。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获美国柏莱克加州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和教育博士学位回国任教。首先在中央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心理健康选修课,为当时国内大学心理系课程中最新颖的课目;在中央大学《旁观》杂志上发刊《心理健康专号》,这是中国心理健康运动的萌芽。当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理事。先后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复旦大学校长。著有《国际心理卫生运动史》、《儿童心理卫生》、《战时精神病》等著作。
55. 汤腾汉(1900—1988)
第十七届校友。著名药物化学家。获柏林大学理科博士学位。曾任山东大学、北洋大学、华西协合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教授,学院院长等职,兼任上海科发制药厂总工程师、厂长。建国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技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35年与人合作,在天津创建我国第一个化学制药厂。四十年代致力于中草药剂及化学试剂的研制。建国后,较早将极谱、光谱、色谱等现代技术,应用于毒物、药物分析研究。主编有《化学试剂及其标准》等。
56. 程沧波(1903—1990)
第十七届校友。 著名报人。上海复旦大学毕业,旋留学英国,以善书称,兼工诗文。后赴香港,再去台湾,曾为台湾书协理事长。历任复旦大学教授兼新闻系主任,中国公学大学部教授,政治大学,东吴大学教授,上海《时事新报》主笔、《中央日报》首任社长。精书法。著有《时论集》、《沧波文选》、《土耳其革命史》等。
57. 曾石虞(1902—1998)
第十七届校友。著名化学家、教育家,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重庆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建国后,任教同济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校长,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化学学会第二十届理事。长期从事物理化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编著有《物理化学原理浅释》等。
58. 王幸生(1904—1974)
第十八届校友。中国化学玻璃工业的开拓者。是中央化学玻璃厂的创办人和首任厂长。制造出我国首批硼硅硬质玻璃及用此材料加工而成的玻璃仪器和日用器皿。又在改进原料配方、生产工艺和技能方面作了许多研究探索。在陈云副总理的支持和委派下,他将在香港积累的资财全部投入新中国的建设。1950年1月在沈阳筹建了新中国玻璃厂。1951年6月,在山西太原负责筹办的中元玻璃厂正式投产,不久该厂即成为华北地区硬质玻璃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在中国玻璃业界崭露头角。1956年任轻工业部技改组组长,负责领导全国玻璃工业熔炉设计与改造工作。
59. 陆近仁(1904—1966)
第十八届校友。著名昆虫学家,教育家,中国的昆虫形态学创始人之一。东吴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被选入美国斐陶斐和西格玛赛荣誉学会会员,荣获3枚金钥匙奖。回国后任教东吴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等高校,曾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兼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形态室研究员;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昆虫学报》编委等职。担任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被誉为“中国的斯诺得格拉斯”(斯诺得格拉斯是世界闻名的昆虫形态学泰斗)。
60. 吴亮平(1908—1986)
第十九届校友。著名革命家、政治理论家、翻译家。被毛泽东同志赞誉“功盖群儒,其功劳不下于大禹治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翻译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还与张闻天等人合译了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回国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任职,参与筹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编写出版《社会主义史》等理论著作,翻译出版《反杜林论》。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担任毛泽东同斯诺谈话的翻译。解放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组长、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党校顾问等职。
61. 傅雷(1908—1966)
第二十届校友,12岁时考入上海南洋中学附小。著名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翻译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大量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曾任教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集有:《梦中》、《回忆的一幕》。译作有:《傅雷译文集》,巴尔扎克的《亚尔培萨伐尤》、《欧也妮•葛朗台》等。
62. 史丹(1902—1996)
第二十一届校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曾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师二十八团政治宣传员。返乡后创建了昌江县第二小学并亲任校长。曾任教广东大浦中学、香港华南中学等校。创办琼西中学任校长。历任中共琼崖区党委委员、政府教育厅厅长,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以及广东行政学院、广东师范学院、暨南大学等校校领导。离休后仍任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常务理事、广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名誉会长。
63. 牟庭芳(1902—1953)
第二十一届校友,上海南洋中学肄业一年半。 抗日将领。国民政府中将。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教导第一团少尉排长,北伐军第十四师团长,某独立旅团长,贵州省保安处副处长,陆军121师师长,94军军长,天津警备司令,冀东绥靖区司令官等职。1947年不满国民党,解甲归田。
64. 朱端钧(1907—1978)
第二十一届校友。著名话剧导演、戏剧教育家。曾任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表演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副院长;《影剧日报》总编辑,大同影片公司艺委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导演代表作有话剧《上海屋檐下》、沪剧《星星之火》、越剧《秋瑾》等。
65. 瞿承方(1908—2002)
第二十一届校友。著名医学家,医学博士。曾仼职北京协和医院医生,1931年参与救治张学良将军。接手父亲创办的瞿直甫医院,任院长。后任上海卢湾区中心医院院长,晚年致力于老龄病研究。
66. 潘澄濂(1910—1987)
第二十一届校友。著名中医学家。历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和浙江分会副会长,农工党第八届中央常委和浙江省委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与医典的研究工作,对肝炎、肝硬化等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著有《伤寒论新解》,有《潘澄濂医论集》等。
67. 朱宝镛(1906—1995)
第二十一届校友。发酵科学的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酿酒专家。曾在烟台张裕公司任厂长,后在西北联大、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等校任教。在无锡江南大学创立我国第一个食品工业系,经院系调整,在南京工学院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发酵专业。是中国酿酒工程师的摇篮——江南大学(原无锡轻工大学)的奠基人,任副院长,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68. 李一平(1904—1991)
第二十二届校友。著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参与领导南京市的“五卅运动”。曾从事广东革命政府关于出师北伐的策划工作,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社会科科长、十一军政治队队长;云南省第二届省参议会副议长等职。策划滇军起义和云南起义工作。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受周总理之托,赴港从事统战工作。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著名的“十八参事上书”参与人,曾与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在天安门上参加国庆观礼;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并多次当选为常务理事。
69. 王福山(1907—1993)
第二十二届校友。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光华大学,任同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主任。上海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主编的《近代物理学史研究》;担任《物理学思想丛书》编委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卷编委。
70. 王仁东(1908—1983)
第二十二届校友。著名教育家、化学机械专家,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两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的导师。任教浙江大学,兼任美国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大型回转窑筒体应力计算和破碎理论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的破碎机破碎功计算公式至今仍为世界破碎行业广泛采用。建国后第二天从美国回国任教。他担任浙江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压力容器学会理事长。
71. 程飞白(1906—1978)
第二十二届校友。革命家。经党组织决定,参加国民党,任国民党上海市二区党部执行委员。曾参加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是常熟城区工人运动负责人之一,还在徐市发展共产党员,建立中共徐市支部。因《学生论坛》事件被叛徒告密被捕,入狱坚持斗争并写诗记事,汇编成《乐囚集》。出狱后历任苏北联抗部队参谋处处长、溱潼县长、独立团团长,苏中军区总兵站站长兼政治委员等职。建国后历任苏南行署交通管理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局长、交通部第三公路工程局局长、公路总局副局长、西安公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著有《飞白诗词选》、《飞白印谱》等。
72. 熊大惠(1909—1970)
第二十二届校友。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不久,又考上了赴美公费留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并取得了运输管理方面的硕士学位。从美国回国后,曾任上海交大铁道管理学院系主任。新中国建立后院系调整,调到北京外贸学院任教。
(说明:照片为熊大惠在交大的毕业照)
73. 王平洋(1909—2003)
第二十三届校友。著名电力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国务院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论证委员会委员。曾任华北电力设计院总工程师,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当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第五届副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著有《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等。
74. 薛光前(1909—1978)
第二十三届校友。著名教育家。罗马皇家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曾主编《1933年之上海教育》。1935年赴意大利深造,获罗马皇家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曾任全国公路运输局副局长、驻意大利大使馆公使衔代办、驻联合国巴尔干特别委员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顾问等职。后赴美国纽约任圣约翰大学副校长。
75. 钟宪民(1910— )
第二十四届校友。著名世界语学者。抗战期间曾为《中国报导》投稿和译稿,也曾支持重庆世界语函授学社的工作,热心世界语运动,曾在《学生杂志》的世界语专栏担任编辑工作,编著过世界语教材和词典,其中有:《自修教科适用世界语捷径》、《世界语初级文法》、《世界语模范文选》等。后致力于中国文学对外介绍,世界语的译作有:《王昭君》、《阿Q正传》、《郭沫若先生及其文学作品》(合译)等。与此同时也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特别是苏俄和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通过世界语介绍到国内,其作品有:《深渊》、《牺牲者》、《波兰的故事》等。
76. 严德一(1908—1991)
第二十五届校友。著名中国地理学家。相继在中央大学地理系,交通部公路处,浙江大学史地系,浙江师范学院地理系,杭州大学地理系任教任职。长期担任杭州大学地理系主任,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浙江省科协委员。著作《云南边疆地理》,《边疆地理调查实录》等。
77. 王翰(1911—1981)
第二十五届校友。革命家。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共上海社会科学联盟委员会常委、江苏省临时省委委员、湖北省委秘书长、鄂西北区委书记、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组长。建国后,历任中南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监察部常务副部长兼党组副书记、国家司法部顾问。
78. 姚楠(1912—1996)
第二十五届校友。我国东南亚研究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曾任上海暨南大学理学院院长助理。自译《十七世纪南洋群岛航海记两种》开始南洋研究。在新加坡侨居七年,任新加坡《星洲日报》社“星洲十年”编委主任及该报出版部主任编辑;并主持编辑“南洋文化”、“南洋经济”等副刊,是“中国南洋学会”常务理事。后任职于南洋研究所,任前国立东方语专校长,成立东南亚研究室,培养了不少东方语文翻译人才和研究东南亚问题专家。建国后任教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兼任上海华侨历史学会会长。出版了十五种译著,编著及译作约三十部。
79. 吴琛(1912—1988)
第二十五届校友。曾任上海越剧院总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早年为话剧界“四小导演”之一。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艺术室主任,上海越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剧协第二至四届理事。导演的越剧有《白蛇传》、《西厢记》等。
80. 温启祥(1909—1993)
第二十六届校友。著名导航技术专家,中国无线电导航事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航空公司无线电工场管理工程师。历任华东军区上海第二十三厂、汉口无线电厂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火控雷达和导航设备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学会第二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组织研制成功最早的中长波导航台、海上中波中程导航系统、微波飞机着陆雷达、军用塔康导航系统等。195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著有《电子工业名词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学与计算机卷》、《电子学名词辞典》等。
81. 季文美(1912—2001)
第二十六届校友。著名航空教育家、工程力学家。是中国最早的研究生导师之一,新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早期从事飞机制造,曾任南昌飞机制造厂、南川飞机制造厂工程师,仿制伊16驱逐机并试制出第一架样机。后致力于航空教育和科学研究,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兼任航空系主任;华东航空学院教授、副教务长;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曾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材料力学》、《应用力学》等。
82. 李传隆(1910—2005)
第二十七届校友。著名昆虫分类学家。先后任教西北农学院、新疆女子学院、新疆学院、山东大学农学院,后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编著《中国蝶类志》和《中国蝶类图谱》两书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很高的评价,也填补了中国出版物中蝶类专著的空缺。
83. 何世庸(1913—2008)
第二十七届校友。在黄埔军校十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奔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国民党区做地下工作,直接领导人是董必武,公开身份是两广盐务局帮办。建国后任两广盐务局局长、广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党组书记、厅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董事,中国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理事、广东分会会长。(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时参加童军的合影照片)
84. 张明为(1911— )
第二十七届校友。著名慈善家、实业家。辗转在巴西、日本、美国商场奋斗。早在抗美援朝期间,客居海外的张明为就将价值15万港元的纸浆捐给了祖国。跨入新世纪后,设立助学基金,先后在上海、芜湖、镇海、邵阳、益阳等地捐资助学;同时为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各捐款1000万元,合计达亿元人民币之多。
85. 葛曾济(1913—2005)
第二十八届校友。著名戏剧理论家、翻译家、戏剧史家、出版家,是新中国戏剧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兼外国文艺研究所所长、话剧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国戏剧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田汉研究会副会长。早期介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戏剧家、翻译家之一,他珍藏并出版的《莎士比亚画廊》一书于1999年获新闻出版署举办的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奖。
86. 龚念慈(1915—1999)
第二十八届校友。著名内科学专家。抗战期间任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下属一支救护队队长赴缅抗日,后任国民党政府军武汉总医院主治医师。建国后曾任全军第一届心内科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军事医学分册》副主编,《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等职务。长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从事医疗、教学工作,曾任内科主任、专家组组长等职务,是长海医院原主任医师、教授、内科专家。主编《症状鉴别诊断学》等,参编《内科手册》、《内分泌手册》等。
87. 戴鸣钟(1914—2007)
第二十八届校友。南洋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先后在湖南大学,南昌中正大学等校执教,解放后任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副院长。戴鸣钟英文、德文极佳,著作甚多,为博士生导师,曾招收两届德语研究生任导师,被公认为我国德语教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他还是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德语、科技英语两个专业的主要创始人,晚年还主编有《新英汉大字典》。
88. 翁迪民(1918—1987)
第二十九届校友。革命家。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苏州、无锡、镇句、句容县委书记,苏南路东特委秘书长,苏南区党委后勤、军工部长等职。在开辟苏南地区的抗日工作,建立路东地下党组织,开展嘉定县党组织革命活动,负责茅山根据地武器装备及军需品的生产等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曾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办公厅主任、电机制造工业部基本建设局局长、浙江省机械厅厅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局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常务副局长等职。
89. 陆佰勋(1916—2001)
第二十九届校友。著名食品化学家、食品生物化学家和食品工艺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捐款创办上海交通大学陆佰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设立南洋中学理科奖学金。华美食品学会第一任主席。曾任美国食品工艺学家学会理事,美国加州食品制造商联盟授予他突出贡献奖。2005年美国食品工艺学家学会将其设立多年之“国际奖”命名为“陆佰勋国际奖”。
90. 汪德钟(1912—2004)
第二十九届校友。著名影业人。三十年代以摄影师身份活跃在上海影业。50年代被香港新闻处任命为特约片负责人,海外电影公司在香港首家制作代理人,香港影艺界尊称其“汪伯”。 80年代向祖国无偿提供了最新型、最先进的拍摄器材和高素质的拍摄镜头,还把世界影视设备和信息不断地介绍到国内,中国电影基金会邀任为名誉副会长。代表作有《八十日环游世界》、《华贵洋行》、《李小龙传》等。
91. 张卯均(1915—2013)
第三十届校友。著名选矿专家。中国现代金属矿选矿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砂锡矿选矿厂;提倡采用联合选矿流程以提高贫赤铁矿的选矿指标;组织和指导了选择性絮凝选矿新工艺的研究,提高了包头多金属共生矿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主编了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丛书(选矿工业)和《选矿手册》等书籍,为发展中国选矿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92. 艾中信(1915—2003)
第三十届校友。著名画家、艺术家。师从和追随徐悲鸿、吴作人等第一代油画大师,成为致力于绘画写实主义创作的一位传人,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2002年5月获“文化部”颁发的《造型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3年获中国文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2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
93. 汤永谦(1918—2013)
第三十二届校友。南洋中学校友会名誉会长,浙大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美国著名华裔企业家。留美获博士学位后,先后任美国标准包装材料公司经理和分厂总经理,特克里公司总裁,获美国政府授予的"亚裔商业杰出奖"、纽约市政府授予的"杰出企业奖"。积极向母校南洋中学捐款,设奖教金和实验室。
94. 陆象贤(1917—2010)
第三十二届校友。南洋中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工人运动史专家。曾任南翔微音社《微音半月刊》主编、中共江苏省委秘密出版机构上海《北社》社长、南翔惠民中学校长。建国后任中国邮电工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副主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著有《朱学范传》、《抗美援朝中的邮电工人》等书。积极指导、参与南洋中学的校史编辑工作。
95. 张雨文(?— )
第三十二届校友。香港著名企业家。积极向母校南洋中学捐款,设文科奖学金。
96. 吴宝康(1917—2008)
第三十二届校友。著名档案学教育家,新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和中国档案学思想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任新四军六师政治部调查研究室主任、苏浙区党委调查研究室主任。建国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第三处(中央档案馆筹备处)副处长,在中国人民大学主持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档案学专业。当选中国档案学会一、二届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兼任教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著有《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档案学概论》等书。
97. 任秉道(1917—2008)
第三十二届校友。野草文艺出版社创始人之一。丙子级校友会负责人。积极参与为1986年10月恢复校友会活动并慷慨捐助经费。为学校发展,多方联系在美国的南洋校友。为创建南洋中学园丁奖励基金作出贡献。
98. 吴元黎(1920—2008)
第三十三届校友。著名美籍华裔经济学家。获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中央银行任职,后任美国旧金山大学经济系教授,亚洲研究协会会员、北美华人社会科学家协会会长,美国国防部助理副部长等职。主要英文著作有《The economy of communist China》等;中文著作《中共国际经济政策:现代化和开放的探索》等。有多种被译成中英法德日等多种译文。曾荣获1985年德国Alexander Von Humbolt Stiftung研究奖。
99. 秦诒纯(1919—1984)
第三十四届校友。著名生物电子学专家。曾任职空军通讯学校启德机场、远东航空公司等。建国后,参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架设第一批国防雷达3座,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电子室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生物医学电子学学会主任委员,当选中国生物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100. 张邦纶 (1917—2001)
第三十四届校友。著名足球运动员。司职守门员,1948年入选国家足球队,参加第14届奥运会;195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足球选手;1952年代表新中国参加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与荣高棠一起,第一次将五星红旗高高升起在奥运会上。任职上海信谊药厂,是上海轻工业工会队、全国红旗队足球教练。
101. 陈海光(1917—)
第三十四届校友。1935年作为中国童子军代表团团长访美,终身致力于童子军事业,被誉为“世界童军元老”。 曾为宋庆龄接见的首批童子军。教授。退休后侨居加拿大。与施安甫、赵仲平共同编著《中国童子军训练初级课程》等童子军课程书籍。
102. 张敬德(1917— )
第三十四届校友。世界著名摄影家,台湾淡江大学教授、(台湾)中国摄影学会理事长,又为联合国、英国、美国等五个世界权威性摄影学会的博学会士。
103. 徐躬耦(1921—)
第三十五届校友。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南京大学,开创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后担任兰州大学校长。曾任中国核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长期担任教育部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著有《核反应过程的统计描述》、《原子核结构理论》、《原子核反应理论》等。
104. 曹麟根(1920—2000)
第三十五届校友。曾在抗日时期任飞虎队军官,后仼台湾基德航空器材进口公司总经理,企业管理成绩显著。对学校百年校庆时设立奖学金有一定贡献。
105. 周联华(1920—2016)
第三十五届校友。著名神学家。获美国南方浸信会神学院哲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赴台湾后受邀为怀恩堂牧师,曾担任蒋介石家族三代的家庭牧师,为蒋介石夫妇、蒋经国和蒋孝文等三代成员主持追思礼拜,亦是西安事变后遭长期软禁的少帅张学良的牧师和教师。曾出任台湾东海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亚洲浸信会神学院院长。是《和合本修订版》新约原稿修订人及主编、《神学纲要》的作者。
106. 余康(1921—2001)
第三十六届校友。革命家。1936年10月参加革命,1938年9月入伍, 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西北军区空军宣传部长、空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文化部部长,广州军区民航广州管理局副政委等职。获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三级独立荣誉勋章、三级解放荣誉勋章等荣誉奖章。
107. 吴镇(1927— )
第三十六届校友。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体育活动。1938年在上海参加救亡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曾任新四军一师营教导员,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政治部宣传处长,新华社华东六支社社长和华东军区前线文工团副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华日报社主任、总编辑、社长,中共江苏省委副秘书长兼《群众》杂志总编辑,中共无锡市委书记,江苏省体委主任、党组书记兼南京体育学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击剑协会主席、上海华东足球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108. 郭若愚(1921—2012)
第三十七届校友。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专家。曾任上海博物馆考古组组长,任教上海师范大学。著有《殷契拾掇》、《殷契文字缀合》、《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战国楚简文字编》等书。
109. 颜梅华(1927— )
上海江西职业学校(现南洋初中)44届校友。解放前,被誉为连环画"四小名旦"之一。尤其擅长武侠剑客和古典等题材,其笔下的侠客男士形象和绘画风格独具特色。是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中国美协会员、上海文史馆馆员、人民日报神州书画院特聘画师。曾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作画。
110. 丁石孙(1927— )
第四十届校友。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曾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评审组副组长,当选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
111. 费志融(1926— )
第四十一届校友。南洋中学地下党支部负责人。曾任暨南大学党总支书记、中共上海新市街区委委员、山西经纬纺织机械厂副厂长、纺织工业部机械局处长、轻工业部机械局负责人、纺织工业部计划司司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总经理等职。
112. 郁淮(1926—2010)
第四十一届校友。革命家。中学毕业后积极投身革命,参加新四军谭震林部,曾任樊南中心站站长、苏中交通总站教育干事等职,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被任命接管浙江省邮电局,任局长,在六届省政协会议上当选为常委。
113. 黄锦发(1926— )
第四十一届校友。著名轧钢专家。曾任鞍山黑色冶金设计院总设计师,重庆钢铁设计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指挥部副指挥、总设计师,中国金属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冶金部及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14. 顾生岳(1927—2012)
第四十二届校友。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中国画系主任、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协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顾生岳人物速写选》、《顾生岳工笔人物画》等书籍。
115. 华国柱(1928— )
第四十二届校友。著名农业机械化专家。获莫斯科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后回国。任职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后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当选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一至三届理事长。
116. 屠规益(1928— )
第四十二届校友。著名头颈外科领域专家,是我国头颈外科学的创始人和最权威的专家之一。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副院长、代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评“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先后担任《中华耳鼻喉科杂志》副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编,成为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名誉会员、美国耳鼻咽喉科学会名誉会员,出任美国《喉镜》杂志国际编委等职务。
117. 吴贤纶(1928— )
第四十二届校友。曾任广播电影电视部技术局政策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科技外事及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历任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亚太广播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应用先进电视技术的发展战略”(英文本)一文获亚太广播联盟1991年最佳技术论文奖。
118. 汤蕴琳(1929— )
第四十二届校友。著名设计大师。曾任电力部侨联主席,中国电力工程顾问有限公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历任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中国电力建设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负责并组织审定的石咀山、外高桥等大型电厂工程设计,多次得到国家级奖励;在太原二厂组织了带表面式冷凝器的间接空冷系统,推动了国内空冷系统的发展。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1994年被建设部授予“国家设计大师”称号。
119. 潘文(1928—2007)
第四十二届校友。著名桥梁道路工程专家,中国台湾桥梁建设总公司总工程师,曾任中国马达加斯加公共工程公司副董事长,荣获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授予的国家级特级骑士勋章。
120. 陈同沛(1927— )
第四十二届校友。著名书法家。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投笔从戎,抗美援朝。后长期在科技界工作。艺术修养深厚,曾多次受邀赴日、俄、法等国进行艺术交流。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中华书画协会会员,担任湘、豫、赣、鲁等地书画院理事、研究员、院士。曾获“中国金蛇奖”、“国际金马奖”、“全国文艺创新最高成就奖”等奖项。
121. 万家麟(1930— )
第四十二届校友(南洋联属育才学校)。知名爱国人士。香港凯利有限公司总裁。1995年以先父万志仁的名义创立了“万志仁慈善基金会”,先后向国内100余所儿童医院及妇幼保健院捐赠。曾为香港、东南亚、南美、北美、拉丁美洲、中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百余所儿童医疗机构捐资及捐助各种医疗设备。1997年获“香港杰出慈善家”之荣誉。自2006年起捐助南洋中学贫困学生助学金二十多万。
122. 王世德(1930— )
第四十三届校友。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曾任四川大学教授、教研室主任,民盟四川省委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美学学会理事,全国高校美学学会副会长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作家、戏剧家、电影家、电视家、舞蹈家、摄影家协会会员。主编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并获国家委托北京几家重要报刊主办的金钥匙奖。连续获得中国“八五”“九五”期间优秀科研成果。
123. 顾绳谷(1930—2013)
第四十三届校友。工业电气自动化专家,教授。1979~1987年任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校长。后任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自动化学会(IFAC)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及安徽省科协副主席等职。已被英国剑桥国际情况中心收录在88年《世界名人辞典》21版,87年《澳洲及远东名人录》第一版,及美国情况研究所出版《世界领导精英名人录》第二版。
124. 朱鸿兴(1929— )
第四十三届校友。校友会监事。曾任南洋中学地下党支部委员,交通中学、暨南大学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上海市第八届、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在南洋中学新校址的确定和南洋中学校友厅文物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5. 郑翔(1927— )
第四十四届校友。曾任山西矿业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电工教学和煤炭中专、高校的管理工作。译有《线性电路》一书。《教学过程的本质及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模式》获1988年第三届中美教育学术交流会荣誉证书。参编的《高等教育评估》一书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1990年优秀专著成果奖。
126. 沈荫泰(1929—2013)
第四十四届校友。著名工程设计大师。历任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原中国航空规划设计院)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航空设计院工艺总设计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参与多个项目设计获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总后勤部优秀工程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铜质奖等。并曾在某型号工程中荣立二等功。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颂发的“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127. 蒋心雄(1931— )
第四十四届校友。南洋中学校友会会长。曾任504厂党委副书记、厂长,核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核工业集团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共第12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13、14届中央委员。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顾问。
128. 赵国耀(1931— )
第四十四届校友。解放军少将。曾任职中央军委办公厅、国防部外事处。参与中苏边界谈判。先后任职非洲津巴布韦、葡萄牙、埃及任使馆武官。当选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任常务理事,高级研究员。
129. 连铜淑(1930— )
第四十四届校友。著名光学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光学仪器和应用光学的教学和科研,尤其在“反射棱镜共轭理论”的研究方面中成绩卓著,被美国传记学院研究协会和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授予“二十世纪成就奖”和“世界终身成就奖”。
130. 汪流 (1929—2012)
第四十四届校友。著名教育家、剧作家。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2年获北京电影学院最高成就奖"金烛奖",同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电影金鸡奖、长春电影节、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评委。《电影编剧学》获2003年"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影片《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中心奖"。
131. 许廷森(?—2012)
第四十四届校友。著名太极拳研究专家。任美国亚特兰大爱默莱大学教授,太极拳健康与研究中心主席、太极拳研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生物化学如胆固醇代谢方面的研究以及太极拳医学领域内的应用研究。发表科学论文研究报告等100余篇。1995年被选为世界太极文化协会筹备委员会执行主席。荣获了世界太极拳修炼大会颂发的“科学进步奖”,中国文化艺术遗产大会颂发的“薪传奖”等。
132. 周文骞(1931— )
第四十四届校友。曾任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长期在浙江大学任教,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次,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级等科研课题近三十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经济学会、社会学会、体改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生产力研究会名誉常务理事等职。出版著作有《资本论》第三卷和社会主义经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参编)。
133. 陈守煜(1930—2014)
1949届校友。著名的水文水资源学家、工程模糊集专家。大连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模糊水文水资源学”、“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创始人,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委级科技专著图书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
134. 唐树备(1931— )
1949届校友。著名外交家,曾任职中国新闻社广播部、外交部,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驻美国使馆公使、外交部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祖国统一联谊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35. 史万钧(1931— )
1950届校友。一直从事银行工作,先后供职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在境外筹资、国际结算和外汇交易等银行外汇业务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曾任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业务部总经理,高级经济师,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外汇业务案例选》、《银行业务基础英语》等,编著《英汉银行业务实用辞典》。
136. 王文清(1932— )
1950届校友。著名核燃料化学和生命化学家。任教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博士生导师,教授过物理化学、核燃料化学、生命起源等十余门课程。出版著作8部,1992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获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先后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近二百篇。
137. 尤崇杓(1932—1994)
1950届校友。著名核农学专家,长期从事核农学研究及教学。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
138. 蒋彦永(1931— )
1950届校友。著名医学专家。1949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系预科,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转至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擅长腹膜后巨大肿瘤手术,以其精湛医术与拒收红包赢得“清廉医生”美誉。曾任全军肿瘤专业组副组长等职。2003年初清醒、及时地向世人讲明SARS疫情,帮助推进了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著有《胃肠病学手术》、《普外手术并发病与局部解剖关系》等专著。
139. 吕其岗(1932— )
1950届校友。长期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工作,曾任沈阳工业大学校长,在任期间取得了改革建设的突出成绩。先后发表了《论高等教育在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高教研究论文及《稀土对电解渗碳的影响》等科学研究论文多篇,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如“感应同步器”等,取得了两项专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40. 娄溥礼(1932—1988)
1951届校友。著名水利专家。曾任职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水电部。后任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水利部总工程师、副部长。是新一代水利科技工作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人。著有《盐碱地改良》、《土壤积盐与地下水关系分析》等,译《多语种灌排技术词典》等。
141. 王明迪(1934— )
1951届校友。长期从事司法工作。曾任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局长、中国监狱学会和中国犯罪学会的副会长。
142. 孙大涌(1933— )
1951届校友。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热处理研究室主任,北京机电研究所副所长,机械工业部科技司副司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高级工程师。主编有《热处理手册》。
143. 赵国忠(1932— )
1951届校友。著名中东问题研究资深专家。曾任职总参谋部第二部、中东研究院,驻埃及大使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社科院正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当选中国中东学会常务副会长、亚洲(地区)中东学会联合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军事科学院授予“资深军事翻译家”称号。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于2009年、2011年先后授予他“共和国功勋人物”、“时代先锋——中国优秀共产党人”荣誉称号。
144. 汪祖鑫(1935— )
1951届校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宝钢电厂厂长,华能国际电力开发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著有《汽轮机的调节、保护和油系统》和《超临界压力600MW机组的起动和运行》等。
145. 吴学敏(1935— )
1951届校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8年7月被聘为国务院参事,长期从事建筑结构和计算程序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46. 沈志英(1934— )
1952届校友,南洋中学毕业留校后任党支部书记。后就读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30余年。当选中国亚非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1994年获坦桑尼亚文化部及斯瓦希里语言委员会的嘉奖,并获由该国总统亲笔签名的奖状。60年代至70年代曾多次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同志接见外国领导人,任翻译。
147. 胡瑞邦(1934—2012)
1952届校友。曾任上海市黄浦区区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
148. 陈为江(1934— )
1952届校友。曾任职国家科委。先后任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兼任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国家遥感中心顾问,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当选中国出版工作协会常务副主席。
149. 黄鼎业(1935— )
1952届校友。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当选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协会理事长。
150. 许廷官(1933— )
1953届校友。长期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研究中国的海岸发育和开发利用问题,曾任南京大学副校长、副书记。
151. 赵起增(1935— )
1953届校友。解放军少将。任职地空导弹试验部、反导试验部。曾任某发射测量站站长、基地副参谋长,科工委指挥技术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参与“两弹一星”工作,参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直接负责组织七大系统中发射场系统、测控通讯系统、着陆场系统、宇航员系统以及飞船系统中生命保障分系统。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52. 严乃长(1934— )
1953届校友。曾任上海交大船舶系主任,是交大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教授、我国核潜艇研究奠基人之一。
153. 张浦生(1934— )
1953届校友。古陶瓷鉴定专家。现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文博工作,擅长古陶瓷鉴定、研究、传授。著《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等。曾被国家文物局委任为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成员,应邀赴英国等十余国家、地区考察、讲学。
154. 唐新章(1935— )
1954届校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上海市气象局副局长,中国气象学会天气与极地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气象学会理事长,上海灾害防御协会理事。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获上海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者),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及其它省部级成果奖。
155. 魏钟铨(1937— )
1954届校友。 著名卫星专家。大学毕业后一直与卫星打交道,是我国第一代卫星的研制者。曾任上海华银机器厂(八院509所前身卫星总设计师、八院科技委副主任,担任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一号总设计师。我国863计划信息获取技术专家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863计划突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风云二号卫星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遥感卫星一号荣获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
156. 张元芳(1940— )
1955届初中校友。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院长、复旦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会激光医学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激光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与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57. 贺德馨(1940— )
1956届校友,著名风工程与工业空气动力学专家。曾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先后参与过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和“十一五”风能科技项目(课题)的组织和研究工作。曾任风力发电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兼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风能协会理事长,世界风能协会主席。
158. 李春宏(1937— )
1956届校友。解放军少将。高中毕业后入解放军外国语学校(现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深造,英语系本科毕业后进某部工作。先后任职于我国驻外使领馆、历任参谋、副处长、局长、党委书记等职。
159. 叶增基 (1941— )
1956届初中校友。著名林业专家。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曾任上海市林业总局总工程师。长期从事我国林业研究,经44年辛勤耕耘,成功培育出优良树种“东方衫”。曾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十余次,其中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60. 陈明德(1940— )
五十九中学(现南洋初中) 1957届校友。民建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职代会主席、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十、十一届常委。先后当选民建北京市委副主委、民建中央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
161. 陶本一(1941— )
1958届校友。从事高等教育工作,1980年创办并任《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曾任山西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任副校长。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主编,并主持基于语料库的小学识字教学研究课题、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教师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课题。编著《学科教育学》、《中学语文备课手册》等。
162. 杨庆铭(1939— )
1958届校友。著名骨科专家。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瑞金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科委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华骨科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人工关节学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骨科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编委。
163. 黄关从( 1938— )
原五十九中学(现南洋初中) 1958届校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技术厂长,中国纺织机械厂(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厂长、总经理、董事长,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顾问。当选政协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企业家、中国经营大师。
164. 曹恒礼(1941— )
1959届初中校友。曾任上海海关关长。中国海关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主编《海关实务手册》。
165. 过静珺(1940— )
五十九中学(现南洋初中)1959届校友。著名卫星导航定位及测绘学科领域专家。曾任清华大学土木系测量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精密工程测量、激光测距仪及卫星导航定位理论及应用研究。1986年开始主要开展卫星导航高精度定位算法、卫星接收机研制及高精度应用系统的研究工作。
166. 吴培民(1941—)
1960届校友。著名导演。曾在10多部电影、40多部纪录片担任编导。80年代起,导演了《家在上海》等30多部电视剧作品,其中《奋起呀中华》获金鹰奖、《田教授家的二十八个保姆》获金鹰奖和飞天奖。本人获评“上海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
167. 杨明明(1946— )
1960届初中校友。著名体操教练员,1958年进南洋中学学习,后选送入区、市、国家体操队,屡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74年亚运会上,杨明明与其他几位运动员合作夺得男子团体冠军,1976年起任国家队教练,培养了我国体操世界冠军楼云等一批人才,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68. 马开桂(1946— )
1962届初中校友。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校董,交通大学北美校友会会长、基金会理事长。曾任加拿大福特贸易公司总经理,在89风波后第一个突破西方封锁将高科技引进中国。美国WHO’S WHO国际专业评选机构载入“1998年世界名人录”,称其为“当今世界商业领袖之一”以表彰其在商业领域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169. 彭裕文(1945— )
1962届校友。著名解剖学家。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复旦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是中国解剖学会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编。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70. 吴兴世(1945— )
1962届校友。著名飞机设计师。曾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飞机研究所所长兼总设计师,航空航天工业部干线飞机型号总体气动专业副总设计师、干线飞机型号总设计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民用飞机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新型涡扇支线飞机ARJ21型号总设计师、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171. 王正志(1945— )
1962届校友。解放军少将。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博导、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学报》编委,在SAR图像中道路的检测领域等系统中均有建树。
172. 许有方(1945—2009)
1963届校友。曾先后任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档案馆(局)馆长(局长)、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173. 邱静云(1946— )
1963届校友。曾仼上海市印染研究所所长,带领研究所先后研制出四十余种新产品,其中二十余种产品获得国家、部、市级各种奖励,为我国的印染机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曾获评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以及上海市妇女发展基金巾帼创新奖等。
174. 林志新(1947— )
原五十九中学(现南洋初中)1963届校友。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校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讲课程《生命科学导论》获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75. 龚恢(1945—2013)
1964届校友。著名船舶专家。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研究员。主持设计的35000吨载重量油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00箱全集装箱船获中国船舶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003年被授予“结构科专家”的最高专业岗位。被评为2001-2003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
176. 龚应珍(1946— )
1965届校友。威海市副市长(分管科技)、威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高级工程师。分管科技期间,威海高科技产业开发区成功获评国家高新区。
177. 吕敬人(1947— )
五十九中学(现南洋初中)1966届校友。著名书籍设计大师、插图设计大师、视觉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版协书籍装帧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研究院研究员。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9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对中国书籍装帧50年产生影响的十位设计家之一、亚洲十大设计师之一。
178. 卜安奇(1948— )
1967届校友。曾任昆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长助理等职。长期从事研究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学校教育与管理。曾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杰出知青。
179. 徐晓青(1951— )
1967届初中校友。著名律师。上海徐晓青律师事务所主任、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学兼职教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理事、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曾荣获 “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律师”、“全国司法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80. 邓廷毅(1951— )
1967届初中校友。致公党成员,复旦大学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副会长,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201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多年来从事陶瓷修复的教学与研究及艺术创作,涉足美术、工艺美术、医学美术三大领域。擅长雕塑、陶艺、国画、油画、文物修复、医学图谱绘制等,所创作品多次获国内外大奖。
181. 张民选(1953— )
1969届校友。曾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就任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合作),是亚洲首位荣膺"全球教育领导者"的杰出人士。
182. 刘莉萍(1954— )
茶陵中学(现南洋初中)1972届校友。曾任上海广电股份有限公司任广电集团销售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劳动模范,197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83. 孙建平(1957— )
1974届校友。曾任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区长,虹口区、静安区区委书记。现任浦发银行监事会主席、上海农商银行监事会主席。2015年6月,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184. 单跃进(1958— )
五十九中学(现南洋初中)1975届校友。现任上海京剧院院长,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戏曲史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管理,在众多剧目中担任制作人或文学策划。曾获第四届“中国戏剧理论•评论奖”。
185. 杨红(1963— )
1980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第十六航空学院毕业;空军航空兵部队,飞行至今将近一万小时。副师职领航参谋,大校军衔。因安全飞行分别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三次,分别获得空军颁发的金质、银质奖章各一枚。
186. 张伟滨(1964— )
1980届校友。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主任, 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骨肿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骨质疏松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骨科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骨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187. 钱震华(1979— )
1995届初中校友。1998年进入国家现代五项队(射击、游泳、马术、击剑、跑步)。200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现代五项世锦赛上夺得男子个人冠军,这是中国在现代五项世界大赛中获得的第一个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