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建设
2009—2012年学校三年规划(德育部分)
发布时间:2012-10-17 09:21:34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827

(四)推进普惠性德育养成、主体性德育体验、纪实性德育评价、多元性德育资源为特征的德育工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成人成才,首先要学会做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做人是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根本和目的。

1、工作目标

南洋中学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一直紧紧围绕“做人”主题。贯彻养成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做人教育。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教育、不同活动,使学生明确自己不同阶段的身份与责任。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需求,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指导学生做一个具备良好品德素质、充满爱心、明确责任感、具有团队意识、善于相互协作的人。完善同学的为人处世能力。培养学生做好南洋人、做好社会人、做好中国人。

2、德育教育主线

根据这样的德育主题,南洋中学的教育主线:高一年级——以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为重心,高二年级——以前途理想教育为重心,高三年级——以升学责任教育为重心。三者各有重点,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是树立远大理想、社会所需要高素质人材的基础。为国家桢干、为己造福是良好行为养成的动力。

高一德育的重心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是高中阶段德育主线的重要一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支撑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将来适应社会环境的强大力量。是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从思想认识、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入手。思想认识是基础,各种习惯是落脚点。根据学生所处社会环境的情况,逐步从各种养成教育中,让学生了解和明确作为高中生的身份和作为南洋中学学生应具备的素养。从而在高一阶段做好南洋人。

高一阶段的德育还包括了适应教育和集体教育的理念。所谓适应,首先是了解。在高一年级通过教学、主题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史、校情、校规。由此在新学校、新环境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比较。此时心理教育的主旨应是指导学生学会适应。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中调整自己,以适应日后不同社会环境对我们的要求。学生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特征,在高一新班级集体的组建中,及时进行团队合作教育来倡导学生的集体意识——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高二德育的重心是前途理想教育。高二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已经具备较好的行为、学习习惯。对学校学习、生活已经能很好地适应。但是由于这时的学生既没有高一的“动力”,又没有高三的“压力”。此时的德育更显得担子重,责任大。前途理想教育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准上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德育工作旨在教育学生不断保持和完善行为习惯,重点教育学生不满足现状、或得过且过,要不断提高品位,追求高雅。要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理想,并努力为之奋斗。在高二阶段充分了解社会、关注热点。他们进行爱心募捐、进行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结合“心目中的理想大学”系列教育,从而对自己提出更高、更广的各方面要求,逐步做好一个社会人。

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情况要受到重点关注。例如以下几个问题:(1)青春期学生心理问题;(2)因学习压力过大引起的心理焦虑问题;(3)个别有心理偏常的问题等等。由此此时的德育还包括两个教育理念。第一,挫折教育。当学生的各方面问题,尤其是学习问题由于各方面原因得不到有效改善时,挫折教育对他们尤其重要,建立他们的信心,改变他们此时的方法。对顺利迎接高三也有很好的帮助。第二、社会教育。由于学生此时对于学校环境已经充分的适应。要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要把学生放于另一种环境中——校外、社会。扩大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内涵。这样学生会对学生进一步提出更高,反思自身的成材、做人己任。从而有高三更好的目标和发展。

高三德育的重心是升学责任教育。高三是学生高中学习生活的最后一年,教学、分数无疑是学生这一年的关键问题。但是此时德育对学生也应有正确的引导。学校德育指导学生正确看待高考升学、努力追求上进、提高自己品质。可以从“纪律是升学的保证”角度、多激励、惜时光、强信心。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引导。此时的教育还应涵盖合理定位教育和科学学习、生活教育。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更需要责任意识教育。快速提高自身责任感,帮助他们能更好地走进社会、适应社会。

以上整理的德育思路和目前学校一些德育工作、其他德育思路可以紧密结合。高一南京行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还有“争当南洋合格学子”仪式教育。高二绍兴鲁迅故里行不仅是文学之行,也帮助学生对理想有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树立更高、更远大的理想。校庆接待工作的志愿这活动也主要由高二同学承担。他们从高一的理论校史教育,进一步通过校友对校史有感性认识。高三的大学城和18岁成人仪式对于同学的升学和责任教育都有积极推动的意义。

3、德育常年目标

贯彻和落实“两纲”教育,将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作为贯穿于学校整体德育的过程中。学校把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灵魂,爱校教育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载体。以民族精神教育作为德育的根基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注重学生思想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实践中注重在课程、教材建设及课外活动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坚持优良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坚持情感陶冶与促进理性升华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和社会引导相结合。

主要活动:

1)注重学生青年党校培训班,动员优秀共青团员、有上进心的学生主动报名参加。高一学生注重党的基础知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党的感性认识;高二注重学生对党的性质、原则、宗旨、权力、义务等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深化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高三注重培养学生树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发展一批优秀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为党的新鲜血液。

重点引导学生坚定永远跟着党走的信念,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利益和尊严,把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结合起来。

2)注重节庆教育:注重中华传统节日的宣传和纪念,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与语文、历史等学科紧密结合,在课堂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开展相关拓展课程,开发有关民族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校本教材,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受到教育。高一注重了解感受民族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高二提升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价值,高三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深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3)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如每年在红十字日进行爱心劝募活动,开展关爱白血病儿童活动;所有学生参与每周参与一次社区的服务等。

4)注重对身边的校园榜样人物及社会榜样人物的示范榜样教育。进一步挖掘校友资源、校院士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

5)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平等合作精神,勤奋自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除统一的学军、学农、学工活动外,学校组织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高一南京考察爱国之旅,高二绍兴考察文化之旅,高三大学校园考察理想之旅。在集体活动中开创新的工作方向,探索更多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教育形式和内容。

6)充分挖掘校科技示范校的功能,创新开展校科技节活动,继续开发机器人、发明创造等校本拓展课程,引导更多学生在参与体验提升。

7)进一步规范引导学校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各社团的自主管理等功效。

8)心理健康教育以“认识自我,学会学习,积极适应,健康成长”为目标,发挥心理辅导对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作用,提高为学生和家长心理咨询的服务质量和数量。组织和落实好每学期的学校心理健康周活动,提高学生心理自助和互助的能力。各年级要结合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和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心理辅导教师与年级组、班主任的联系,开展班主任心理辅导的研讨。

建议各年级主题教育内容:

高一:入学规范建设系列:

介绍学校特色、成就、发展

参观校史馆、校园等

熟悉学校制度、指定于班级制度之中

介绍高中阶段学习、生活特点,用适应的心理尽快投入高中生活。

尊师教育、仪表习惯教育、卫生习惯教育

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克服以自我为中心思想

学风、高考意识教育

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教育

养成良好、健康生活规律教育

克服不足、完善自我教育

高二:级风、学风建设系列:

1、 100名学生会议、带动学风形成

2、 200300名后同学会议、自律教育

3、 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交流会。形成学习高潮。

4、 班干部培养教育

5、 推各类先进、树立典型

“我心目中的大学”系列:

1、 认识高校、向往高校

2、 通报当年高考情况、激发各层次向上动力

3、 订高考目标、订学习计划、抓紧会考

交友系列教育

1、 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朋友 2、珍惜同学、班级情谊3、男女交往的度

2、 互助互爱、相互竞争、共同提高

高三:人生规划教育系列:

1、制定高考目标

2、健全班干部、强有力地组织工作

3、纪律、法制教育

4、高考与高三生活、平时学习的关系

5、树先进、鞭后进、扬正气、压歪风

6、教师与学生沟通

7、家、校、生的三方面沟通

8、珍惜时间、竞争意识、道德操守教育

9、培养严谨、守时、勤奋作风教育

10、人生规划的初步思考

 
2009年学校工作计划(德育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