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总重量为
嫦娥一号卫星于
研制历史
1994年,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卫星关键技术研究,以后又开展了深化论证工作。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我国整个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2005年年底完成了卫星初样产品的研制和相关试验,
2006年3月,中国探月计划第一颗卫星“嫦娥一号”进入有效载荷正样系统最后联试阶段,以确保科学探测设备将来在太空正常工作。
2006年10月前完成探月卫星正样产品的设计、研制、总装、测试和各项试验,
结构系统
嫦娥一号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并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其外形与东方红三号卫星相似,卫星本体为一个
嫦娥一号星体为立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帆板,最大跨度达
该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这些分系统各司其职、协同工作,保证月球探测任务的顺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载荷用于完成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试验,其它分系统则为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证服务。
根据我国探月卫星工程的四大科学目标,在嫦娥一号上搭载了8种24台件科学探测仪器,重
工作历程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时,通过第一、二级和第三级的第一次点火,先将卫星送入近地轨道,并在近地轨道滑行飞行一段时间。
火箭起飞第1249秒,三级火箭第二次点火;
第1373秒,三级火箭二次点火发动机关机。
第1473秒,星箭分离成功,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约
建立月球工作轨道后,嫦娥一号卫星携带的“8种武器”将开始大显身手,为完成4大科学目标展开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如果不出意外,卫星所携带的CCD立体相机在11月下旬就可以传回第一张月球照片,这是绕月成功的重要标志。干涉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CCD立体相机将共同完成第一个科学目标,即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γ射线谱仪、X射线谱仪将携手对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辨析。首次被应用到月球探测中的微波探测仪,将对月壤厚度和氦-3资源量展开探测;而由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组成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将通过不间断地捕捉质子、电子和离子,对4万到40万千米范围的“地—月”空间环境展开探测。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距离为500公里至7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2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 公里,最远为12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
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一号”是我国发射的最远距离的卫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万公里。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1)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2)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3)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4)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5)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嫦娥一号”搭载了歌曲30首,但是普通电视电台不能收到嫦娥歌曲信号。由于月球距离地球40万公里,地面上不可能像听收音机一样接收。只能用天线把数据调制成S波段数据,地面接收后再把它处理出来,再把这个数据文件放到发射塔上发射,收音机就听得见,也可以到网上下载。
30首播放歌曲清单:
1、《谁不说俺家乡好》
2、《爱我中华》
3、《歌唱祖国》
4、《梁山伯与祝英台》
5、《我的祖国》
6、《走进新时代》
7、《二泉映月》
8、《黄河颂》
9、《青藏高原》
10、《长江之歌》
11、《在希望的田野上》
12、《春天的故事》
13、《七子之歌》
14、《我的中国心》
15、《高山流水》
16、《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7、《中国人》
18、《贵妃醉酒》选段
19、《难忘今宵》
20、《歌声与微笑》
21、《春节序曲》
22、《半个月亮爬上来》
23、《游园惊梦》选段
24、《富饶辽阔的阿拉善》
25、《十二木卡姆选曲》
26、《东方之珠》
27、《在那遥远的地方》
29、《我是中国人》
30、《但愿人长久》
特别选用曲目:
1、《义勇军进行曲》
2、《东方红》
技术难点
1、轨道设计与飞行程序控制问题
2、卫星姿态控制的三矢量控制问题
3、卫星环境适应性设计移动图片
4、远距离测控与通信问题“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
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科研人员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探月工程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嫦娥一号卫星首次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并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实现了多个中国航天史及航天器的“第一”:第一次研制并成功发射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第一次实现了绕月飞行和科学探测;第一次形成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总体设计思路和研制流程,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15]
作为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攻克了很多近地卫星不曾遇到的难题,开辟了中国航天的新领域,为中国执行未来的深空探测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6]
娥一号卫星开展的在轨试验,充分利用卫星的延寿期,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试验数据,为嫦娥二号、三号卫星的研制,提供了基础数据,对我国月球探测二期工程的开展和其它深空探测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嫦娥一号卫星所开展的各项后续试验,一直是在有组织、有计划、分步骤进行的,试验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目的明确,策划充分,方案细致,把握风险,步步推进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充分挖掘和发挥了卫星的潜能,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17]
虽然针对“嫦娥奔月”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给我们提供了借鉴,当年,“阿波罗计划”投资了256亿美元,但它同时创造了3000多项新技术,带动了美国高新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工业繁荣,据估算,"阿波罗"计划的实施,每投入1美元,最后都能产生4~5美元的经济回报。。大到直径
获取“全月面三维影像”是嫦娥一号卫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一年的时间里,该卫星按计划完成了南北纬70度的全月面的三维成像,并首次获取了月表极区的全部影像。根据中国探月工程指挥部的决定,卫星还开展了月球两极影像拍摄试验,至
完成使命
在经过494天的飞行之后,
技术支持: 上海师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