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号是中国首辆月球车,和着陆器共同组成嫦娥三号探测器。玉兔号月球车设计质量140千克,能源为太阳能,能够耐受月球表面真空、强辐射、摄氏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极限温度等极端环境。月球车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并配备有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科学探测仪器。[1]
名称由来
从
投票阶段网友踊跃依然,原定6天时间的投票在网友要求下延长4天。在10天的网上投票过程中,共计收到有效投票3445249张。其中,玉兔号得票649956张,排名第一;钱学森号得票609631张,排名第二;揽月号得票526606张,排名第三;寻梦号得票473096张,排名第四;前进号得票464984张,排名第五;探索号得票227764张,排名第六;追梦号得票183898张,排名第七;梦想号得票117927张,排名第八;追月号得票103377张,排名第九;使命号得票88010张,排名第十。
“月球车的名称,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意愿,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群众性。”李本正说:“对征集收到的名称,组织了由科技专家和文化专家组成的评委会,依次进行入围初评、网上投票和终审评审,选出了10个入围名称。收到有效投票344.52万余张,其中‘玉兔’号64.99万余张,得票第一,并通过终审评审。”
李本正说,在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嫦娥怀抱玉兔奔月。玉兔善良、纯洁、敏捷的形象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反映了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立场。
“大众的广泛参与和评论饱含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对中国航天的丰富情感。”李本正说:“也有不少网友为月球车命名钱学森号,体现了公众对我国航天事业奠基者的深切缅怀。”
结构与功能
“玉兔号”的样机,呈长方形盒状,长
肩部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她的腿部是六个轮状的移动装置,“玉兔号”对“车轮”要求极高。研制中,科研人员曾拿出四轮、六轮、八轮以及履带式等几十种方案。最终,确定为“六轮独立驱动,四轮独立转向”的方案。“玉兔号”上装有一个地月对话通讯天线;头顶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玉兔号”实现了全部“中国制造”,国产率达99.9%。
”玉兔号“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可耐受330摄氏度温差。月球重力约为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土壤非常松软,凹凸不平,有石块、有陨石坑,还有陡峭的高坡。在这种环境中,月球车既不能打滑,更不能翻车。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玉兔号”上有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总计是四台。
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
在月表形貌综合模拟试验控制室,为模拟月球环境,科研人员特地从长白山运回与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相近的火山灰,并通过钢丝吊挂月球车,模拟微重力环境。经过测试,“‘玉兔号’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
由于月球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
该“睡觉”时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养精蓄锐,该“起床”时又能自动唤醒重新投入工作。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作息,极大地增强了“玉兔号”适应月表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
经历极低温度后,“月夜唤醒”是一个难题。科研人员为月球车设计了可伸缩的太阳能电池
帆板[7]
,白天工作时展开,夜晚则收起来,将仪器设备包在里面。这种“包裹式睡眠”,有助于保护各种仪器不被冻坏,确保月球车有剩余电力“自主醒来”,重新展开太阳能电池帆板迎接阳光。[8]
白天时,‘玉兔号’月球车的太阳能电池帆板还要调整角度,避免被阳光照射得太热。最热的月午,月球车还要进行‘午休’。“玉兔号”月球车设计寿命3个月,这意味着她要经历3个月球白天和3个月球黑夜。所有的工作,要在月球时间的“上午”和“下午”完成。
分系统
“玉兔号”月球车8个分系统——“玉兔号”月球车由移动、导航控制、电源、热控、结构与机构、综合电子、测控数传、有效载荷8个分系统组成,被形象称之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移动分系统:采用轮式、摇臂悬架方案,具备前进、后退、原地转向、行进间转向、20度爬坡、
导航控制分系统:携带有相机及大量传感器,在得知周围环境、自身姿态、位置等信息后,可通过地面或车内装置,确定速度、规划路径、紧急避障、控制运动、监测安全;
电源分系统:由两个太阳电池阵、一组锂离子电池组、休眠唤醒模块、电源控制器组成,利用太阳能为车上仪器和设备提供电源;
热控分系统:利用导热流体回路、隔热组件、散热面设计、电加热器、同位素热源,可使月球车工作时舱内温度控制在+55℃~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由结构和太阳翼机械部分、桅杆、机械臂构成,主要为各种仪器、设备、有效载荷提供工作平台;
综合电子分系统:将中心计算机、驱动模块、处理模块等集中一体化,采用实时操作系统,实现遥测遥控、数据管理、导航控制、移动与机构的驱动控制等功能;
测控数传分系统:保证月球车与地球38.
有效载荷分系统:月球车配备的科学探测仪器,包括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
月面着陆
“巡视器移动至转移机构条件确认。”3时10分,巡视器开始向转移机构缓慢移动。
“巡视器移动到位。”4时06分,转移机构正常解锁,托举着巡视器轻轻展开、降落,接触月面,并在着陆器与月面之间搭起了一架斜梯。
随后,“玉兔号”沿着斜梯款步而下。4时35分,“玉兔号”踏上月球,在月面印出一道深深的痕迹。着陆器监视相机完整地记录下这一过程,并及时将成像数据传回地面。
月球上有很多地方以“海”“洋”命名。古人望月,以为看到的是海,其实不是。虹湾区位于月球北纬43度左右、西经31度左右,南北长约
着陆器通过反推发动机缓冲,在月面上徐徐降落,舱门缓缓打开,弹出斜梯。月球车缓缓舒展蜷缩的身体,调整好姿态,走出舱门,滑下斜梯,开始漫步月球……此前,”玉兔号“月球车由着陆器背负,通过光学、微波等敏感器测量,在月球上空悬停、平移、避障,选择最佳着陆点安全降落月球表面。在这个过程中,着陆器将采取路径优、燃料省、误差小的模式实现安全着陆。
“玉兔号”月球车可以依靠自主导航,选路线、上下坡、避障碍,走走停停,边走边“看”,并把探测到的数据自动传回地球,帮助人类直接准确地了解38万公里外的月亮。“玉兔号”月球车底部安装了一台测月雷达,可发射雷达波探测二三
有限的时间,迫使“玉兔号”月球车高效工作——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等等。
科学进展
由于受“玉兔”号月球车活动维度限制和避障因素影响,“玉兔之手”完成对一个预定目标点的探测,一般要经过十七、八个操作步骤,几乎每一步操作都要经过极其精密的计算。
嫦娥三号着陆器上的月基天文望远镜,在近紫外波段对各种天体变源的亮度变化进行连续监测,观测到23颗星象。“玉兔号”月球车上的全景相机在多点对着陆器进行成像,并对巡视器周围月面进行360度环拍,获取了多幅图像数据。测月雷达获得两个通道探测数据,分别探到了月表下
玉兔号月球探测车在C1陨石坑周边进行了
发生故障
但是在第二次月夜休眠之前,因为月面环境比较复杂,有零下180度的温度等等的这些各种因素的影响,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了异常,有关方面正在组织专家进行排查。据了解,月球车上包含氢、氦、锂等至少40多种化学元素,在今天实验阶段又涉及到另外的几种元素。自2013年12月14号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以来,其实着陆器和月球车已经完成了两个月昼夜期间的工作,也期待着它能尽快恢复正常。
持续关注中国玉兔号月球车动态的@NASA中文(并非NASA官方中文微博)在微博上评论,玉兔本来就属于月球”,并附蜡烛图案示意悼念。
“嫦娥三号”结束第二次月夜的日子,玉兔号并未走出睡眠状态,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2014年2月12号9点半称玉兔已全面苏醒,但仍存在故障无法移动。
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表示,以前没故障时,“玉兔”可以在月球自由行走,状况就是动弹不了。以前美国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也出现过动不了的情况。工作人员并没有放弃对故障的分析和排查。以后有可能“玉兔”在某种情况下能恢复正常。因此,“‘玉兔’会不停被唤醒,不停休眠,不停工作,等到完全丧失功能为止。”
2014年7月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张玉花研究员表示,“玉兔”已成功唤醒,但故障仍未排除。
张玉花介绍,“玉兔”号2014年1月开始出现机构控制异常,第二月昼期间“玉兔”号在行进中被石块磕碰“受伤”,随后“带伤”进入在月球上的第二个夜晚。2月中旬,第三月昼来临,科研人员想尽各种措施,呼唤“小兔子”醒来。就在人们觉得希望渺茫的时候,“玉兔”成功唤醒,张玉花称,“它比我们预料的更棒更顽强”。
“而着陆器目前的身体状态也非常好。”吴伟仁说。由国家航天局和澳门特区政府联合主办的《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展》,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吴伟仁应邀介绍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并向与会媒体透露了当前嫦娥三号任务的最新情况。“月球车出现故障,说明我们对月球环境仍然缺乏了解,比如对月尘的认识非常不足。”吴伟仁说,月尘比我们地球上沙漠里的沙子要细小得多,精密的月球车只要有一点点月尘进入,就有可能造成短路,从而让其移动系统发生故障。除了移动系统外,月球车搭载的四大科学仪器运行正常。“‘玉兔号’的设计寿命是3个月,目前已经工作到第十个月了,算是超期服役。不可否认,它的功能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衰竭。
“玉兔”下一次被唤醒的时间在
技术特色
嫦娥三号七大难点之一是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嫦娥三号的发射与嫦娥二号很相似,也是直接发射到地月转移轨道,这个轨道一般是从发射场到月球最近的距离。
要实现地球和月球共面轨道,基本就要求零窗口发射,根据地月运动规律,中国一般每月只有1至2次机会,每次有一个持续几天的窗口期,在此期间每天的发射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
但是嫦娥三号与嫦娥一号、二号略有不同,嫦娥三号发射还要考虑落月的地点与时间。进入月球轨道后,嫦娥三号一边绕月飞行一边调整姿态准备降落。月球一昼夜相当于地球28天,夜晚最低温度达零下180度,为保证探测器有能源,看得清,且在一个比较适合的温度下工作,发射时就要考虑到能在白天落月。
在此之前,世界上发射并成功运行的月球车有5辆,其中两辆是无人探测月球车,均为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发射的月球车1号和月球车2号,三辆是有人驾驶的月球车,是美国阿波罗15号、阿波罗16号、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
中国的玉兔号月球车也是无人驾驶月球车,质量约
无人月球车难度更大,因为上面有很多仪器,要保证在无人的状态下行驶,仪器能正常工作,有人驾驶的月球车主要作为一个交通工具,扩大航天员在月球上的活动范围,上面基本没有什么仪器,由航天员驾驶行驶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距离上次月球车登月已过去近40年,电子设备、探测仪器都非当年可比,无论是材料、驱动系统的选择还是探测仪器,过去都不可能有,因此中国的月球车比之前的先进是肯定的,尽管某些方面不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但肯定不完全是上世纪70年代的重复。
月球车,学名“月面巡视探测器”,是一种能够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完成月球探测、考察、收集和分析样品等复杂任务的专用车辆。
世界首台无人驾驶月球车
世界首台有人驾驶月球车
中国
2013年12月,中国第一个月球着陆器嫦娥三号发射成功,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重返月球的热潮兴起,新一代月球车也将出现。从今天人类的交通工具,可以想象未来月球车的模样――单人乘坐的月球摩托,双座多用途的月球车,客货两用的月球车,月球的拖挂车,月面轨道巴士,等等。乘坐不同的月球车,人类将实现漫游月球的梦想。
嫦娥三号
嫦娥三号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这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此次探月将为中国航天员登月打下基础。嫦娥三号任务作为探月工程二期主任务,是‘绕、落、回’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对整个探月工程乃至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分别于2007年、2010年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
探测器构成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肩负着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的重任。着陆器将“怀抱”“玉兔”号巡视器 落月,然后“玉兔”号驶离着陆器在月面进行为期约3个月的科学探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就位探测。
嫦娥三号任务是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使用了多项新研产品和技术,创新性强,技术复杂,难度极高,风险巨大,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工程全线要发扬大力协同的优良传统,坚定信心,团结奋战,攻坚克难,严慎细实,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后续工作,确保任务圆满成功,再创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为实现航天梦、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技术支持: 上海师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