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庆网 >>校友风采
南洋院士风采录(周永茂)
发布时间:2015-08-17 14:45:04   发布人:陆栋樑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803

核反应堆工程专家——周永茂,1951届校友。核反应堆工程专家。1931年3月15日生于浙江镇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班。现任中原对外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核科研任务:完成了“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早期设计方案;主持开展了为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验证工作;参与了高通量堆设计建造的重大决策,该堆的设计特色,国外尚无先例;核工业二次创业期间,领导民用微堆的开发,该堆在国内外各建造四座,赢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

1931年5月15日,周永茂出生于浙江镇海城关。自古以来,镇海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口岸,那里山川钟秀,人文荟萃,在良好的氛围的熏陶下,周永茂渡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可惜好景不长,八年抗战、四年内战,给这座浙东名城带去了灾难。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年有的周永茂渐渐懂事,国破家危的惨状激励着他勤奋读书。1948年,周永茂考入上海大木桥路上的南洋中学高中部,对于14岁左右的周永茂和他的同班同学来讲,好似进入一个硕大且崭新的世界。南洋中学有宽大的校园,里面是小桥流水,树木葱郁,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奇异的花朵,累累的果实。最使这群年青人喜爱的活动场地就是具有四百米跑道的运动场以及宿舍旁二个砂地蓝球场和一个兼容排球活动的网球场,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组织了各种球队和体育活动,这里既有朗朗读书声又有运动场上的生龙活虎、高水平的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幽静的读书环境、宽阔的运动空间和气氛热烈的运动运动环境,真是培养人能文能武的好地方。周永茂给同学的印象是:性格明朗、爽直、文静,对学习一点不放松,喜欢托排球,而且玩得很好……。

1951年,周永茂在南洋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江南最负盛名的大学——交通大学,并于1955年完成了在交大的学业。一年后又根据需要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进修班进修,1958年毕业回国,被分派到原子能研究所工作。此后四十多年,周永茂筚路蓝缕,不断开拓,为新中国的核工业事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周永茂是在“中国进入原子能时代”前夕踏上工作岗位的。他对放射性行当曾执意追索,并非纯粹出于初生牛犊不怕虎,更多地领悟了这是居里夫妇开创的伟大事业;当时也是我国经济与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线;加上求学时期敬仰的钱三强夫妇、王淦昌、彭桓武等传奇人物都在眼前领导并指点着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具体业务;再看看周围如饥似渴在外文文献堆里勘探宝藏的老同志们,一个个全神贯注,分秒必争地埋头耕耘,确是一种催人奋进的氛围。致使周永茂立下为发展我国核科技事业奋斗终身的宏愿,不甘落后,甘愿冒着“炮火”前进。

五、六十年代,是国际上大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的年代,连汽油、粮食等市场商品都无从外购,要搞尖端核项目根本谈不上“国际交流”、“技术转让”,完全立足于根底浅薄的国内水平上。看到现在引进的核电软件与高速计算机,当时所用的数据与公式,以及手摇计算器等,如同“土八路的小米加步枪对付国民党的美国飞机与大炮”。尽管如此,科学实验却是关键,不为获取实验资料,“废寝忘食”恐怕已是家常便饭,“奋不顾身”对这条战线的工作人员来说决非一个口号。

周永茂长期工作在反应堆工程和科技第一线从事设计、研究和建设工作,完成了国家交给的许多核科研任务:完成了“双流程堆芯”潜艇核动力堆本体的早期设计方案;主持开展了为生产堆、动力堆、游泳池堆的燃料元件与氚靶元件的首次国产工艺定型验证工作;参与了国外尚无先例的高通量堆设计建造的重大决策等工作。

在封锁、禁运的年代搞尖端的核项目,“自力更生”“废寝忘食”对于周永茂和他的同事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而“奋不顾身”也不是一个口号。周永茂对曾经二次受到放射性超标照射事件总是记忆犹新:

第一次是六十年代末,核潜艇陆上模式堆需按计划开动,对核安全与核性能紧密相关反应堆燃料棒的综合考验,在堆工所游泳池研究堆中满功率运转着。“一次成功”是当时任何事情的准则,从时间概念讲是一种没有任何余地的计划。事与愿违,越盼早日达到规定燃耗指标,提供亟待的数据,越是出乎意外地发生了核事件中最严重的“燃料烧毁”事故。前功尽弃暂且不说,如何交帐急得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终于军管会作出决定“立即重新考验”。就是要在热室中烧坏的燃料组件用遥控机床切下来,再把新的试验组件装到实验装置上,但新装上的试验组件绝不允许沾染破损燃料的任何残渣碎屑,这就要求对切割热中的机床与不锈钢覆面进行人工去污操作。懂行的人听了不禁毛骨悚然。要去的“污”不是动植物垃圾,再臭再脏,咬紧牙关捡出扔掉就行,这是核燃料的核变碎片呀!它不仅有能渗入体内的放射性裂变气体,还有长短半衰期不等的强放射性裂变产物,更有达几百万年半衰期的锕系元素啊!这该是科幻小说中放射性“刀枪不入”的机器人干的活呀!嘴上不敢说。思想上压了沉重包袱的气氛中,传来了军管会的布置:准备一天的人工去污,分上午下午二段进行,上下午各4个班,每班两人,干20分钟。为了起带头作用,军管会挑选了两名出身好、觉悟高的身强力壮的战士首先进入热室“围剿”,但因不懂技术,不认识裂变产物是何物,犹恐白吃剂量还耽误了时间,在群众强烈要求下,被调整下午最后一个班扫报尾,尽尽责。上午4个班由游泳池堆的领导与处于领导阶级的工人师傅先行上阵,下午则由提任务单位出两名懂行的人员要基本扫干净,好让后3个行政、辅助人员组成的班加以收尾。作为研究室主任的我,难道还能再去挑选“年轻”人“冲锋”吗,周永茂想自己才30多岁,已有一儿一女,对电离辐射还能抵挡一阵子。再说平时看了这么多文献、照片,对裂变产物的知识终究要比其他人要多些,决定当仁不让了,就与室学术秘书商定,下午第一组是由周永茂和一位同事两人上阵。当他们穿了带剂量盒似宇宙服的通气防护衣忐忑不安地进入热室时,见到覆上极为干净,找不到碎片,经耳机传话,“上午去污剂量仅下降30%,你们务必仔细搜索!”眼快的汪捅了周永茂一下,他们共同走到机床一看,了不得,大块大块的UO2碎块有的嵌入铣刀刀片上,有的挨在夹具盘上,有的躺在刀架传动杆上,他们似淘到金块那样高兴地、利索到限时,听到耳机“剂量已下到80%,即速撤离”的命令,他们即行钻离热室。事后,技安科给他们两人发了三个月甲等保健与两个星期的全休假,这个待遇反映了受到的辐射暴量,他们不能去查实际数据,周永茂就偷偷地问洗胶片的女实验员,答曰:“胶白全白了,无法比色计数。”周永茂才心中一愕,知道出事了。

第二次是1984年春,微型中子源堆的性能在有争议的气氛中即将首次启动。按常规不管大小反应堆只要开堆就有一大批上级领导、外单位专家到场,指手划脚,有时弄得启动不成。为了作好充分准备,他们在开堆前三天,即星期六晚上,既清醒,又安静,无任何干扰的环境中以最少的人员,对满功率下的控制棒位进行仔细的刻度校核。夜深人静的堆功率进行得有条不紊,周永茂背靠堆水池围栏坐着,面向操纵台,监视着科研人员对各档通量水平下的参数计算与标定,前后六小时。东方微亮的时刻,堆算得到微堆能在满功率运行六小时以上,控制棒还未到达顶部限部。这无疑标志着微堆的运行特性可与大家推崇的加拿大SLOWPOKE-2堆并驾齐驱了。大家都沉浸在微堆性能之争终被现实给予公道论断的欢乐气氛中,收工返家。星期二微堆在众目睽睽下完全按预估的结果在满功率下运行了六小时,经请示,开堆委员会主任汪德熙副院长说:“够了,不必再运行下去,性能安全清楚了,很好,谢谢大家。”喜犹未尽,回室见到安防处的剂量通报,周永茂知道他在这段期间竟受到职业照射年允量的三分之一。大家不信,尽管那晚他所呆的部位距堆最近,可能暴量比远离人员高一些,但也不致达到如此高值。由于投入正常运行大量事情要何等,没有时间对这次超标事件更多关注。

对这两次事件周永茂一直觉得忧喜参半。喜的是关键时刻行动都有结论性的收获,较大地丰富了理性认识。忧的是以水分和骨骼为主的人体在强辐射场的电离作用下,终究对脏腑是有损伤作用的。近年来在不断学习中,尤其是国际上大力创导核安全文化时,周永茂对两次事件有了新人认识。在无穷的核科技知识宝库中,自己冒着风险获取的真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因而个人得失都不值得挂齿,但是,安全核文化的素养无论对多高层次的管理层,无论对资历多深的科技人员和操作人员都是亟待提高的。我国现正面临核能发电大发展时期,操心资金投入技术提高外,应当实实在在地把核安全文化的提高放在首位了。

今天,中国的核工业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周永茂领导着民用反应堆的开发,并在国内外各建造了4座民用堆,赢得了很好的国际信誉和经济效益。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以及获得2000年何梁何利技术科技奖。本世纪初,周永茂又主持开发用中子俘获疗法医治脑肿瘤的核医疗器械——“医院中子照射器”,为脑肿瘤病人带来了福音。

如今,年逾古稀的周永茂仍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自己钟爱的核工业领域里,为了节省时间,他多次放弃了住大房子的机会,他说:“我的时间已很有限,我不能把这有限的时间放在搬家这样的琐事上了,而要想着为国家的核工业事业多做点事。”

2001年,在南洋中学建校105周年之际,南洋中学副校长吴克勤赴北京拜访了周永茂院士,当吴校长请周院士谈谈对母校学生的希望时,周永茂回顾了自己在南洋中学的学习经历后,他强调了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并语重心长地说,我要说的可以归纳成二句话,就是: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也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就是周永茂院士对一生经历的总结,也是他对全体南洋学子的殷切期望。

南洋院士风采录(顾国彪) 南洋院士风采录(朱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