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年(1894)为甲午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甲午战争之惨败,令国人震惊。受民族危机刺激和维新思潮之影响,中国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探求中国的新出路,王维泰更坚定了办学的信念。
1896年,王维泰利用上海县城内王氏家祠省园之余屋,稍加布置,创办书塾,塾名“育材”。在这所新的书塾里,王维泰等开设了英文、数学、地理等新式课程。
育材书塾创办之初就有了自己的章程,这是值得称道的。《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一问世,浙江官书局即予以刊印,《知新报》1897年即全文刊登。这份《上海王氏育材书塾章程》,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900年前后,王维泰以南翔公益事繁,不能兼顾育材书塾,开始考虑让侄子王培孙接办校务。义和团事变后,王维泰将书塾校务正式托付王培孙。
王培孙自执掌育材私塾后,书塾因学生少、经费艰窘,夫人沈竹书兑去首饰勉强维持。教员多半尽义务。王培孙一面办学,一面仍在开明书店任职,以维持生计。此时的王培孙有了“改造”书塾的计划。1901年,清政府命各省、府、州、县兴办学堂,王培孙将育材书塾改名为“育材学堂”。
育材学堂,宏纲初启,气象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