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彭年
在考量温馨教室的育人价值的时候,必须对教室中大量进行的文化学习课的育人价值进行界定。文化学习课中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本身与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区别。二期课改强调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本身就解构了教书和育人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避免在学科教学中误用不合适的方式方法,对于在教学要求、教学媒体、师生关系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提升教室的育人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科学习和德育的逻辑出发点不同
学科学习的逻辑出发点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德育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通常主要是讨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它是自然界在人头脑中的客观反映,这种反映经过现代科学的反复改造,变化成以符号化、数字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科学。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只关心事实,与人的感情无关。有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价值中立,带着这样的心情考量德育,就容易产生困惑。在我们社会主义学校,教师必须代表社会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我们必须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和价值中立完全是两码事。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需要正确的价值理解和价值判断,在温馨教室的创建中,明确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关注,鼓励教师以身立教,以德育人,以关爱学生为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行为准则是十分必要的。
学科学习和思想道德成长的方式不同
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是直接理解,思想品德的学习更多地表现为间接理解。直接理解不要求中介性的思维过程,在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中,知觉过程和学习融合在一起。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按照三段论,有大前提就可以引出小前提,就可以推出结论。后者是间接理解,需要经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常常是从最初模糊的、未分化的理解逐渐过渡到明确的、清楚的理解.其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比如在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等都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心理氛围,更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产生体验和感悟。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在创建温馨教室中出现包含管理、使用、交流、评价四大环节的日常工作的“班级日志”等就是运用评价手段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园”中逐步感受道德的力量。
学科学习和思想道德成长的形态不同
教学通常是书本的、静态的,无需质疑的;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却是融合在生活中的、动态的、需要自己做出判断的。令人担心的是,在教学大量成功实践的影响下,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对道德概念、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评价的对象性的教育,把道德的“知”作为教育的具体追求,而离开思想道德教育的本意。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要让温馨教室成为学生成长的良好载体,光靠改变教室中软、硬环境还不能满足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需要,还要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校外实践、社会学习等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有一个成长的时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科学习常常是静态的、不变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动态的、发展的、需要想象和反思的。两者之间成长的形态不同,需要我们从学生生活的生态系统、成长氛围、文化传承、心理交融等多种视角加以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顺应他们发展需求的时空。
学科学习和思想道德成长的评价方式不同
分数是学科学习评价的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评价方式,分数能够比较简洁、直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它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已经被大家所承认。反观德育,我们至今还缺乏把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评价的方式方法,而描述性的评价又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等干扰。我们知道,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正面评价的积极意义远远超过负面评价。因此,如何界定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始终是困扰德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教育评价领域的开拓者本杰明•布卢姆曾经断言:“毫无疑问,几乎每一个教师对兴趣、态度和性格发展的理想的证据都是很警觉的。但是,这种警觉大部分局限在注视异常的特征或急剧的发展上,而且几乎是在教师被迫注意这类特征和发展时才这样。”虽然他对学生的情感评价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但是对这种评价的价值他自己持怀疑态度。相反,学科评价的分数会成为教师、家长捕猎的对象,变得尽善尽美。这种对思想道德评价的缺失,容易使得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迷惘。如果说教师的认同和肯定对学生是一种引领的话,作为把握教室中话语权的教师,如何使得自身的言行谈吐都能成为影响学生的主导力量,应该成为“温馨教室”创建过程中的重要目标。
了解上述差异,对于我们创建“温馨教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套用海德格尔的话,当我们作选择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存在,才会产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本质是要帮助学生学会追寻生活的本真和意义,而不是把学科仅仅看作一个需要学习的资源,教学的目的只是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如果在温馨教室的建设中只是为了强调知识、能力和功利性,而不让学生对生活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不让他们思考自己的生活,温馨教室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原载:《素质教育大参考》2012年第9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