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语文)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4-29 08:37:23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第4期    点击次数:26
    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可是一些课堂只是出现热热闹闹的“虚假”的“尊重学生”现象,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话语内容和性质进行必要的识别,对正误皆有、高下不一的话语水平和质量缺乏应有的辨析,以致造成课堂上教师评价缺席、指导缺失,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如何切实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高效的?学生的真实体验应该是确定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的生发点。 
  学生的问题是课堂上最真实的声音。比如在2013年11月于扬州举行的“第四届‘圣陶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一等奖获得者闫敬霞老师执教的《拿来主义》,课前,闫老师要求学生自主质疑,学生可以针对文章的结构、语言、观点等各个方面自由提问。课堂上,通过PPT直接展示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归类,重点解决共性的和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在教学“先破后立的论证艺术”环节,闫老师整合了五个小组涉及的问题,第四组是“为什么不开门见山提出拿来主义?”,第八组是“本文是写拿来主义的,可为何开篇要写‘送去’?”第二组是“为什么举那么多‘送去’的例子?”第六组是“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第五组是“文章第一段太深奥了,如果没有注释就读不懂”。抛出的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这犹如磁石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很自然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以学生的问题为生发点,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并适当地点拨,学生的问题大多数能够自己解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这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通过个性化的思考、个性化的选择、个性化的质疑、个性化的积累、个性化的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得到张扬。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以生为本,让语文回归语文,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生动而丰盈。 
  二、供给学生深思的问题 
  我们知道,有些问题学生感兴趣,有些问题则不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主问题,如果只是细碎地问,学生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是”或“不是”,对学生的思维深度没有提高。按照余映潮先生的说法,主问题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与那些“碎问”相比,主问题具有深刻性、顺序性和牵引性等特点。 
  杜牧的《阿房宫赋》,极写秦之“奢”,秦亦因“奢”而亡而令“后人哀之”,这是历史的教训。文章从宫殿、宫女、宫宝三个方面来铺叙秦之“奢”。我们可以因“奢”而设计问题:(1)杜牧是从哪几个层面来表现秦之“奢”的?(2)表现秦之“奢”的几个层面,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3)作者这样表现秦之“奢”,其用笔是不是“奢侈”了一点?如果就以解决这三个问题(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为课堂教学的最主要内容,教学起来是不是比较简洁、透彻、扎实、高效,也有趣一些?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提供给学生主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思维深入。大家看下面一个案例: 
  师:大家可以想一想以前读过的含“啸”的诗句,岳飞在《满江红》中说—— 
  生:(七嘴八舌)“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师:对。“啸”是“悲中有壮,悲中有愤”,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哪位同学再把首联读一下? 
  (学生主动读,且读得很悲愤)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们已经听出了悲愤之情。你能说一说,为什要这样读呢? 
  生:我感觉“啸”字应该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才能读出这种悲愤情感。 
  师:说得好。可见,对一个词有了深入的理解就可能对这句诗的情感有了全新的把握,以后同学们在体察诗句情感的时候一定要从词语入手。 
  这是江苏省赣榆高中张永庆老师获得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二名《登高》教学实录,张老师在让学生读之后,接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然后引导学生体察诗句情感要从词语入手,学生的发言层次不断提高,思维不断深入,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给予恰当的教师评价 
  课堂效果的评价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发言。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课题愿意主动发言,是好事。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赞扬,让学生享受到成功,感受到愉悦,这也是对学生的鼓励。但一些教师可能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对学生的回答,根本没有切实引导,只是一味附和,夸奖学生的感悟。这样的讨论和交流只能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得到新知,学生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学生的话语声音并不完全是和谐的,经常有脱轨和偶发性。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差异的存在,课堂上学生的话语有正误、高下之别也是一种必然现象。教师的责任就是面对差异,研究差异,通过差异引导学生得到差异性发展,这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教育原则。教师对学生的称赞,不能是一种完全格式的“文明习惯用语”,他要因时、因人、因地而异,因学生的不同表现而有不同。 
  如有一位教师执教《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求学生用“我认为____是一个____的人,从____地方可以读出____”的句式评价文中人物。一位女生提出了令大家都出乎意料的看法:“我认为蔺相如根本就不是大家认定的那样有勇有谋、不畏强权、顾全大局的人。理由有三:首先,蔺相如表面看似‘有勇有谋’,但细读文章可以看出他的行为其实是鲁莽之举。他本是低贱的舍人,想着出人头地,便要求出使秦国。他不顾或许根本不懂两大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也不考虑万一失败的后果,贸然行事,活活一个莽夫。其次,赵国本是‘宁许以负秦曲’,但蔺相如到了秦国,先向秦王提出种种要求,得到满足后,便派人‘怀其璧,间至赵矣’。他没有守信,戏弄了秦国君王也欺骗了赵王,以这种不明不白的手段得以‘赵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而得以放肆,在大众面前大喊大叫,无视秦王和赵王的存在。这种‘狐假虎威’的行为更进一步显露蔺相如的虚伪。”
出处:语文教学之友  作者:阮腾雷
 
(化学)基于高中化学中形象感知到抽象思维转换的思考 (数学)高一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