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数学)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探索
发布时间:2014-09-22 13:07:31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考试周刊 2014年64期    点击次数:52
作者:高自行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部分,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据中科院心理所最近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00多名中学生中,有超过三成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如情绪不稳,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考试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等)。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高中数学教师每天接触学生的机会比较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下面笔者探讨具体的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心理健康发展 
  课堂的学习气氛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制约着课堂学习的效率。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的情感和注意力。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想象丰富,精力旺盛。 
  积极良好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如果老师上课不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可能就会出现消极心理。老师要成为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和维护者,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产生师生心理共鸣。 
  二、合理利用适当课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找学科教学内容中的契机,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坚忍的意志、良好的性格;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发展主体性;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应充分挖掘适合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数学史教育,激发学习动机,还要适时补充一些数学家的辉煌业绩和奋斗精神。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更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了全面了解,对数学家的思想品德、人格、学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对数学实际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顽强钻研的精神,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三、利用适当的机会,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高中数学学习阶段有各种大小型考试,有些学生存在考试焦虑,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考试前的复习和准备,也会形成应试中的紧张、焦急、恐惧的心理,影响考试中的正常发挥。 
  对此我们要重视考试之前的心理辅导,教给学生有效的应试策略,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在平常的小考中,有时通过一些话语,故意制造紧张的气氛,之后又营造宽松的氛围,一松一弛地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应试心理。面对一些大型考试,考前的辅导与放松教育也必不可少,例如,考试前先科学分析自己答卷的可能情况,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在考试中,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善于抛弃一些难题,10道选择题,遇到1~2个不会做是一种正常情况;6道大题,后3题的第二问可能被卡住,不要慌张。只有正确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增强自信,在考场上才会提高记忆和思维的效率,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成绩。 
  四、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为突破口,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对影响学习的智力因素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如何集中注意,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创造等。每个学期的一些学习阶段,我们都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课程。 
  对学生学习环节的方法指导,即对学习过程给予指导,如指导学生制订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遵循学习规律和学习原则,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记课堂笔记、复习和做作业的方法,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工具书,查找、积累资料的方法等。 
  适机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主要是对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的调节方法指导。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如何克服厌学情绪,积极进取,增强学习信心,消除学习中的自卑心理;如何克服考试焦虑,掌握应试技能;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习毅力;如何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克服学习疲劳,学会科学用脑,等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挖掘学生的潜能,调节他们的心态,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英语)论高中英语复习阶段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班主任)班主任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