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名篇探赏)《边城》的审美教育价值探讨
发布时间:2021-12-24 10:04:54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0期    点击次数:1,359

作者:唐亮

《边城》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沈从文先生的独特审美,对学生审美教育有重要价值。尤其是近些年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边城》审美选择研究,为审美教育打开的新的大门。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集“美”“爱”于一体,为学生呈现出更丰富的美学理想,尤其是其中的第3-6节,是必修教育内容,美学内涵对学生有极强的感染力,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情怀小说。《边城》中为人们呈现出独特的湘西风情,同时展示出人性真善美,以自然的手法对周围风光进行描述,同时有表现出突出的悲剧艺术特点。文字的应用、语句的描绘将阅读者带入书中,直击读者心灵。基于此,加大对《边城》与沈从文先生独特的审美选择研究,为深入理解与认识其中的情感提供更多参考。

一.自然美的完美呈现

通过对《边城》小说的阅读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利用一定篇幅去描绘湘西风景。开篇以自然的笔调,通过出尘清丽的方式,为读者勾画出湘西地区的美丽乡村,通过对自然风景部分的阅读,在读者脑海中构造湘西乡村画面感。小说开篇便交代了小说的主要地点与有特色的景色。如“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根据这段描述,以Aa23IQuLkCTqYoUOu4wrVwbeJ0OKfpOMh+Mp6pk3hBI=“官路、小溪、白色小塔”等景色,将茶峒这座小山城的朴素与纯净充分展现,随后介绍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除此之外,作者以“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等对当地的自然特色深入介绍,同时引出老人的职业。以自然美的文笔,将当地自然景观做出简略介绍,看似文笔不多,但是却在读者心中形成自然之美的画面,营造出尘清丽的山水画卷,所描绘的自然风景呼之欲出[1]。与当下的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快节奏的生活等,以充满自然风情、生命力的形式给人以审美体验,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为喧哗的城市与拥挤的环境等以对比[2]。

当然作者对景色的铺垫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如小说主角少女的名字“翠翠”的由来,“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作者对自然画面的处理非常细腻,真正做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将自然美的和谐特点融汇到山水画中,自然向人敞开怀抱的同时,人也逐渐融入到自然中,如此提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美感体验[3]。

二.人性美的深刻意蕴

沈从文在《边城》中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与人性美做出深层次诠释,每个人物都比较立体,并且体现着人性所特有的纯净之美。沈从文笔下的人文之美引人深思,这也是《边城》审美内涵的重要体现[4]。小说的前部分,介绍了湘西风景特色,其中也表达了“茶峒”这个小山城地势崎岖,为了方便过往行人,在溪头安排了渡船。“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渡船的人正是书中片头所介绍的老人,渡船的人有时会拿出一些渡家钱,但是因为渡船是公家所有,所以老人不会收下,这正是人性淳朴、慷慨之美的体现[5]。书中有这样的描述“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根据对《边城》的阅读以及审美内涵分析,发现其中人性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为金钱所动容。老人知道渡口并不是自己的,是公家的,因此在渡行人中,即便是有人会拿出一些钱财,但是也不会为金钱所动容,去破坏自己的原则、中饱私囊。如果是在抵不过,依然会有心中不安的人,直接在离去是将钱掷到船上,老人也会再三推脱,将钱硬塞回那人手中[6]。如果不能塞回去,老人会采购上等烟草,待过渡期间有人需要,必定会慷慨赠送。同时还会备上茶叶,解决路人解渴之需。这个过程中,作者对人性中坚守原则、不为金钱所动容的人性美进行了多层次舒展,不管是渡船人还是过渡人,都没有将收钱或者白做渡船等视作理所当然。彼此相互尊重与关爱,这种人性的相处默契描绘十分细腻[7]。

2.出淤泥而不染。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个纤尘不染的乡村女孩。通过对《边城》的写作背景了解可以发现,该小说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文人都在不断寻找人性的本质,沈从文希望通过对湘西小城的描述,为人性探索道路指出探索道路。翠翠的形象,是沈从文参考沪溪绒线铺女孩形象所写,翠翠虽然出生在动荡的年代,但是并没有被乱世所影响,她身上散发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这种气质也是真挚无邪、魅力、单纯人性美的体现。“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叙述,从翠翠的角度,对人性展开目光审视,并且感化著周围。

3.平和亲近深邃之情。小说中的大老与二老两位男主人公,虽然大老主要借鉴湘西军人形象,但是沈从文并没有将大老描绘成地方性权势人物,也没有表现出飞扬跋扈的性格缺陷,而是待人和善,具有比较强的本领。二老主要借鉴沈从文自己形象,具有非常突出的诗人气质,擅长以文学写作,并且具有超强的唱情歌本领。两个男主人工在性格构建上无可挑剔[8]。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沈从文想要表达的人性普通之美,平和亲近,思想深邃,如此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悲喜掺杂的清洁做好铺垫,不会让读者产生悖乎人性的感觉。

三.悲剧美的渲染

从故事的变化与结局不难发现《边城》是悲剧,但是直白的悲剧描述只会让人们愤然与遗憾,却无法呈现出其中的美。沈从文对《边城》写作中,在悲剧中注入很多审美点,呈现出小说的悲剧美。这种悲剧的震撼感不会很强,但是却默默的散发着哀愁与遗憾,能够直击读者心灵,体现出一种深沉感。让读者在阅读《边城》期间,被小山城人们的生活热情所感染,同时由能够切身体会其中的生命情态与情感变化,逐渐衍生出同情共感,产生多层次的阅读感悟与审美感受。

小说并没有过多曲折的故事去渲染气氛,故事线路十分清晰,让读者能够对翠翠、天保、傩送之间的情感一目了然,但是却贯穿着故事暗线,从开始便告诉读者这是个悲剧的结局。尤其是“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这一段的描述,讲述了翠翠父母殉情的过程,也暗示着翠翠也会有相似的命运。也正是因为这样,老船夫非常重视翠翠的幸福,期望翠翠能够个好归宿。当老船夫得知翠翠心意,不顧地位或者差距等,低声下去的去撮合。但是终究是事与愿违,天保主动退让却遭遇意外,这一元素逐渐将小说的悲剧气氛推向高潮,并且在后续故事中起到发酵作用。不仅老船夫与傩送等产生隔阂,同时也将翠翠推进两难之境。在种种因素下,老船夫怀着苦闷惆怅的心情离世。于老船夫而言,女儿的自杀、翠翠的困境等,加剧了其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同时老船夫忠厚朴实的性格,在生命的最后却被人误解,这种结局是悲惨的。

傩送的悲剧与翠翠的悲剧紧密相连,同时也不能割舍天保的悲剧。天保是善良的,为了弟弟的幸福,傩送也是善良的,面对哥哥的意外身亡,严重冲击着傩送在爱情面前的选择。天保的离世,代表着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注定没有好的结局。傩送最终选择独自离开,翠翠一人开始陷入到长久的守望中。翠翠的孤独感非常明显,爷爷作为唯一的亲人,虽然对傩送有少女懵懂的悸动,但是真正懂得翠翠的人非常少。对于翠翠,读者在阅读中并非同情,更多的是怜悯、悲伤。

小说整体并没有一个坏人,但是最终却以悲剧结尾。正因为是这样的框架,才能够将小说中的悲剧美充分渲染,惟其良善才能够将人们心中悲愤的分量与感受增加,才能够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与记忆。

综上所述,对于《边城》中审美内涵的研究,不仅是挖掘其教育价值的手段,更是科学开展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来讲,能够丰满学生性格,充实学生思想,提高审美素质。沈从文以独特的文笔,从环境自然之美到人性淳朴之美,再到悲剧美,进行了非常细腻的描绘,这种审美内涵的研究,对今后的审美教育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刚.《边城》中善与美的悲歌[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39(003):129-131.

[2]王志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032(024):184-186.

[3]白永红.湘西文化《边城》中的语言特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022(001):34-36.

[4]王志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解读[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032(024):P.184-186.

[5]徐芳,刘嘉.人性诉求与诗意放逐——论《边城》的诗意语言镜像[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34(005):73-77.

[6]马率帅,黄伟.“互文”与“非虚构”写作——沈从文笔下丁玲形象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2(004):62-68.

[7]石柏胜,郭红超,楚琳,等.沈从文散文中的湘西民俗文化记忆[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040(002):99-102.

[8]李军峰.试论沈从文小说民间文化建构的文化意蕴[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9,000(002):119-123.

本论文属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贫困地区高中语文情感情感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20]G178。


摘自《文学教育》 2021年第10期

(历史)论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史料阅读 (名篇探赏)辛弃疾婉约词作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