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语文)少教多学,让学生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发布时间:2015-11-11 08:45:32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教育艺术2015年第6期    点击次数:43
 作者:樊永俊 刘二龙  
    实施“少教多学”,把课堂内外的时空、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能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宗旨。那么,实现“少教多学”该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组织学生主动探究课本,教师放手,不当保姆。要实现“少教多学”,就必须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引导学生研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只要学生能思考、讨论、动手、得出结论,就让学生自己处理,教师只需要根据课堂展示和汇报情况点拨总结,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师生共享的过程,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才可以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自动与互动统一;“入书”与“出书”统一;“入(课)室”与“出(课)室”统一;三维目标统一。 
  3、把问的权利和学的体验权还给学生,改变课堂评价标准。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我们如今实施“少教多学”,就是要把问的权利、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在课堂评价中,一堂好课要设定三个标准:一是有学生发问;二是答不定标准;三是给学生留有余地。 
  二、重视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课前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好方法。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双边活动奠定基础,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更佳。 
  笔者指导学生采取“五步预习法”。第一步:初读课题,揣摩内容,引起求知欲,有效训练对文体的把握和在写作中的拟题。第二步: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扫除字词障碍,提高掌握汉字、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有好处。第三步:审读提示,明确要求,不走弯路;了解作者、作品出处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感悟作者的感情,等等。第四步:结合课后思考题,默读了解,理清思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第五步:再读课文,明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自主探究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能力 
  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当转变,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关键。这就需要灵活多变地、创造性地设计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常抛出一些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引出问题:“孔乙己本名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没有?”;在教授《藤野先生》中“从东京到仙台所经地方很多,鲁迅只记住了日暮里和水户,记住水户的原因可参见课本注释,记住日暮里原因何在?谁能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说明?”这些问题如投石激浪,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设计语文交流的情境活动,感悟作者或课文人物最真实的情感,从而领悟创作来源于生活。我们在课堂上采用讨论、辩论、竞赛、抢答等教学活动;把像《皇帝的新衣》《孔乙己》之类的课文设计为“课本剧”,搬上“舞台”,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鼓励指导学生承担整篇课文的教学。让小组内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组织小组成员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课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做好重点、难点的提示,帮助学生查找资料,指导学生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学生走上讲台时,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他们全力以赴,虽然教态不大自然,语言不大流畅,但大家都乐于表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既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又真正在乐学中锻炼提升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欣喜。 
  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做好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和互评,让合理的学习评价发挥其激励和引领的作用。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状况,在教学中应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共识为成果,以小组内每个人的参与度和成绩作为评价、奖励依据。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评价,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这样,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能发挥互补作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 
  四、课外读写与课堂学习同步,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双丰收 
  课外阅读在他们眼里是浩瀚的大海,蕴藏着无穷的乐趣。与课堂学习同步,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拓展阅读面,让学生感受课外的另一份天地;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用写读书笔记的形式积累写作素材和提高课外读写能力,把自己的情感渲泄在自己的笔下,教师定期让学生在课外交流。课外读写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学生们多了发现的空间,多了自主的权利,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空间。 
(教育教学理论)优化“预习”,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从文言文学习心理出发,探究有效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