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要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深入思考和探究;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总体方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过重强调知识点的落实,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的学习大体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一切既不符合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一、立足教材的中心地位
教材应作为直接的探究对象。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 课堂中的探究,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课本范围内去捕捉问题,使学习有一定的原动力。历史课堂上的探究必须是历史教材中的问题,特别是在实施探究的初期阶段,学生对探究学习的调控还很陌生,头脑中有的只是历史学科内容和学科知识,教师依据教材的指导非常重要。因而,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托培植课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的联想、扩散和迁移思维。
依托教材的编写体系,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全面了解的问题,问题设置要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能客观、全面地去认识历史事件。通过提供一些参考书目,拓展视野,去了解更多、更丰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看到不同的新观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去甄别史料、理解史料,在阅读中得到新的认知,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过程就是一次科学探究过程,过程与成果的体现方式可以多种多样,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写成小文,或者可以在课堂上发言,简单概括自己的成果等,把自己的成果让大家共享。目的是通过学习的过程学会用历史证据支持自己的论点并反驳对手论点的能力和语言技巧,不盲从,不迷信,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以教材为依托关注新热点、新史观
以历史的意识认识现实社会。现实社会所发生的任何重大事件都可以寻找出其历史的渊源,它不是凭空出现的。历史课的教学就是要增加时效性、时政性,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培养历史意识,为社会服务,使学生体会历史并不是一堆无用的古纸,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
在教学必修教材中“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时,挖掘与现实有关的重大事件,如,鸦片战争、毒品的泛滥与现实社会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发展进程的关系,近代日本侵华史与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及历史教科书的问题,历史上的国共合作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转化为问题,推动和促进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与探究,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引导他们利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解决所遇到、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对世界的了解,树立责任意识。
司马迁总结说:“通古今之变”的《史记》只不过是“一家之言而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高中历史教科书由于编写的要求及时间的原因,许多历史资料以及新的史学新观点不能得以体现,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需要引入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如对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知,要把唯物主义史学观在教学中渗透;对欧洲人踏上美洲的领土,美洲人是如何看待的,为什么与欧洲人的评价截然不同,所站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史学认识要有其属性。历史中有许多的东西应该为现实服务,同时,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与历史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每天发生的新闻大事中有哪些可以看到历史的影子。这种兴趣与热情之下,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探究性的学习,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以教材为依托关注地方历史
开发地方史资料对现行教材补充。天津现行使用的教材,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材,编写的出发点要考虑全国,突出地方色彩的东西自然较少。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事,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从实际出发,设计或提出一些课题。如,天津这个城市,中国近现代史的风风雨雨无不经历,它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浓缩版。教师应该把如此有特色的乡土历史,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利用。如,天津与鸦片战争(提示:天津白河口、大沽炮台、《天津条约》);五大道、租界与天津;天津与八国联军侵华(提示:义和团、清军爱国将领抗击侵略斗争、聂公祠、督统衙门文化古迹);中国的近代化与天津(提示:洋务运动、民族企业、南张北周等);梁启超“饮冰室”、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与天津;改革开放后泰达开发区与天津开放、发展。指导学生通过查阅一些天津地方史,及参观一些相关地点,在分析、归纳、思考论证的基础上,写成了《……在天津》《我所了解的天津》,论据充分,反映天津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走出课堂的教学,实地考察参观,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同学间的协作精神、团队精神,促进养成在新环境中与陌生人的交往能力,并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让课堂中的历史教学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四、以教材为依托补充史料设计问题
史料的补充要具有普适性和教学价值。史料的选取要有重点,有准确性、典型性,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自觉探究,形成历史思维的方式。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
邮票自1840年在英国诞生以来,不同时期的邮票反映不同的历史背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邮票在课堂呈现,补充教材的不足。如,反映屈辱历史的大清龙票,为什么会在中国邮政产生之前发行?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有许多地方邮票的发行?通过邮票变化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古代民居”“中国古代科技”等系列邮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奋点;通过展示国民党退居台湾发行的邮票,说明两岸是同根同祖同文化的炎黄子孙。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历史,寻找有关的历史资料、文物等带到学校让教师与同学共同分享。如,古钱、老明信片、火柴盒、票证,以及从自己的祖辈那里听到的有关天津的历史趣事等。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搜集,拉近了历史课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把搜集的实物展示给大家看,听到趣事讲给同学听,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一个从河南安阳来的学生把她带来的甲骨文介绍给同学时,引起班上学生一段时间对甲骨文探究的兴趣,甚至对中国文字演变探究成为了话题。之后,总有学生把自己家收藏的一些东西介绍给同学们欣赏。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历史学习的主人,历史课成为他们最爱学的一门功课。学生的历史课学习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学习,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历史课堂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历史课堂上的探究学习不能脱离教材,教材是大纲,是引导学习的基础。让枯燥的教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让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历史素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成为坚持不懈的核心。
(责任编辑 张 嵘)
出处:天津教育 作者:赵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