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翟程欢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教育工作者们就一直在探索降低教学所耗、增加教学效率。300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提出要“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可以学得更多。”他的这句话里有最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词就是有效教学,或者叫作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一词在英文中对应的是“effective”一词,其译为中文即:获得显而易见的结果或产生想得到的结果。《现代汉语词典》则把“有效”一词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或有效果。在教育学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了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也有人称之为优秀教学、好教学、成功教学。还有学者则运用经济学上效果、效益、效率的概念来解释有效教学中“有效”的涵义。认为有效就是有效率、有效益,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教学效率就是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比值。
综合以上的内容,可以将有效教学定义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在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之上,师生、生生之间发生积极性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实现预期互动任务和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
在定义了有效教学后,再讨论如何才能够做到有效教学。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为例,其课程标准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本课的重点定位在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其中,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需要利用较多时间,引入较丰富的材料来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洋务运动。要在45分钟的课堂内让学生了解近代经济成分、经济结构的变化、近代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概念,做到有效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并对有效教学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它们是:教学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的全面展示以及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的构建。
一、教学主导作用的全面发挥
有效教学,从表层看,是通过教学活动,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但从根本上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教师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其走向社会后的终身学习能力。显然,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甚至走错路。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推动教学主导作用发挥的最主要的因素。课程设计越合理,就越有利于保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实际投入,教师通过优化课程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质量最优化。
【案列描述】
在本文的案例中,《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既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继续,也是后一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前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本课又与《鸦片战争》和《工业革命》内容有所关联。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小农经济的顽固和封建制度的桎梏,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未能形成冲破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的强大的革命洪流,使中国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脱离和落后与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所以本课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对课程的设计一定要在全球史观的视野下研究问题,才能达到有效教学。以本课的第一个子目——自然经济的解体而言,其课程设计更加需要体现教学的主导地位。
【片段一】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感受明清以后东西方存在的巨大差距,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大的时代背景。同时带着学生回顾复习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征。在讲解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近代化的前奏时,笔者提供相关材料几则,让学生思考。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连年入侵,割地赔款,白银外流,国库枯竭,国门大开,洋货充斥市场,美国哔叽价廉物美,官宦富商争相购买,缎业大受冲击,咸丰年间开始逐年衰败,机房日益减少——市面萧条,昔日好景已成烟雾。
——崔征《清末南京丝织业》
材料二: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
——光绪十五年奕劻奏
材料三: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进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权为不材;洋铁、洋油、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导致了什么直接后果?学生回答后进行归纳总结。实现了学与思的结合,学生既学得深刻,也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教什么、怎么教?这是每一个教师均因慎重考虑的问题,因为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选择什么样的课程给学生进行传授和指导。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和学生不同,课程和课程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课程,每一届的学生也不同。教师虽然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但是学生却不单单是课程的接受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如果不调动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是很难持续下去的。诸如该节课中需要学生充分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小农经济及其特征,并且需要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得出自然经济的解体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体会西方经济的侵略客观上造成中国改变着封建社会人身与土地的强烈依附关系,给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提供自由劳动力和有限的商品市场。只有精心的课程设计,才是有效课堂的基础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