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学习的单元设计与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进行模块教学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发现,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对教材单元进行解构与描述,可以使教师在微观层次清晰、细致地审视与透视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从教材编写理念、编写思路和课程资源中提炼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少数”,进而再回到救学中观层面,在单元整体结构上精准地抓住这些关键性因素,有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使心素养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結果。本文尝试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的六大综合素养视角,对七年级《道徳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下简称“本单元”)进行整体解构与描述,以期发现在生命教育中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和方法。
一、人文底蕴素养:积累生命的厚度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在生命教育方面,道徳与法治学科的使命是在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理解生命有时尽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重在从社会和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审视个人生命与人类命运的关系,追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追求生命的美好与精彩。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文化基础的目标和要求看,无论是对自然生命的教育,还是对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教育,都必须置于人类精神文化发展大背景中进行,厚重的人文底藴必然赋予生命以更加丰富的内涵,能有效改变生命原始、简单、脆弱和平凡的一面,让生命更加丰满、坚初、充盈。正因为如此,本单元教材十分注重课程的人文性,遵循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气质的编写原则,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根植于丰厚的人文土壤之中,通过多方面人文因素的影响,增加生命人文积淀、培养生命人文情怀、提升生命审美情趣。
首先,单元各层次的标题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单元和课题下引言部分的文字优美隽永,每一框题正文部分几乎都是诗一般的语言,言简意赅,平和而有力量,体现出讨论与对话的姿态,整个单元语言表达充满着浓的人文气息。其次,单元内多个栏目频烦呈现出思想深邃、语言凝练的关乎生命的名人名言、警句格言,如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孟子的“仁者爱人”“四端说”,庄子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駒之过隙,然而已”,冯友兰的“人生觉解说”,季美林的“人生感悟”,罗曼・罗兰的“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反复”,史怀泽的“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得和毁灭生命”,再次,以图片形式展现请多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如李时珍、鲁、雷锋、爱迪生、瓦特等。同时,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活动场景,如清明祭祖、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故献花篮、共青团新团员入团宣誓、参观博物馆、经典诵读、茉莉花茶制作等,也在多个栏目中呈现。此外,本单元多处讲述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命故事,多渠道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千年家族史等。这些人文元素的大量呈现和综合发力,不仅有利于体现人文底蕴与生命关切,充实学生生命内在修养,增强生命在人文和精神方面的厚度,唤醒学生初步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方面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二、科学精神素养:涵养生命的深度
生命的深度来源于思维的深度,是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历程及其意义込识与思考的程度。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认识和思考得越深刻,他的生命就越具有睿智和张力,从而使自己在生命历程中变得更加完善,拥有更多精神财富,蕴含更加充沛的生命正能量,当生命面对一些困难和问题甚至严峻挑战时,也会变得越来越淡定从容。初中生生命经历简单、知识储备相当有限,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十分幼稚和浅薄,要让他们的生命充满睿智、坚韧、从容而富有,深度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向度。从这样的视角看,本单元教村以“生命的思考”为主题,具有深厚的人文意蕴,是通过对生命的追问,培养学生生命的观察力、洞察力、思维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获取和提高文化基础方面的科学精神素养,为学生生命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内在驱动力。
一方面,本单元科学精神素养培育要素集中体现在整体编写与架构设计上。教材以多个栏目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体现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征的内在逻辑进程,即创设情境经验引入、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体验道德成长、相关行为和行为能力及方法指导。这些环节的重点和关键,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对话,揭示矛盾、深入分析、思想交锋,进而陈述更为普遍的价值准则。这种设计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思考、质疑、交流、分享、体验与感悟的空间,也为培养学生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在内的科学素养提供了方法支撑。另一方面,本单元指向生命思考的问题导向十分清晰,从单元引言开始发问“你思考过生命吗”“生命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个人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人类的命运有着怎样的联系”等,到本单元第一框题“生命可以永恒吗”,再到各个栏目一系列问题设置、提出不同观点辨析,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与认识。这种在问题驱动下的思考、质疑和探究过程,无疑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也是学生科学素养不断获取与提高的过程。另外,本单元教材内容在图文上的一些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家的编写细节,如《相关链接》中手掌中的生命秘密介绍,《探究与分享》中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的哲学思考、“爱迪生与灯泡”的故事,插图中的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瓦特改良蒸汽机,也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供了丰富而又深刻的素材。
三、学会学习素养:拓展生命的宽度
生命是在学习中不断进化与丰富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向死而生”不是让我们的生命简单重复地匆匆走过场,而是要我们带着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通过学习、积累和分享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使生命的存在更有内涵、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使生命的发展更加充实、更加愉悦、更加精彩。因此,在生命教育中,要格外注意培养学会学习素养,引导学生在生命成长中逐步形成学习意识、选择学习方式、调控学习进程,让学习给生命增加养料,让生命在学习成长中行进得更加稳健。
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学习新天地”中,对“学习伴成长”和“事受学习”进行了专题教学,学生已经体验并形成了“学习点亮生命”等观点,掌握了在生命成长过程中体味学习、学会学习的一些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以学习和生命深度融合的方式,体现对学会学习素养的培养。第一,以生命的故事引导乐学善学。本单元以文字叙述、图片展示等形式,讲述与分享了多个生命故事,如“我的四次蒙难与脱险”“太婆背伤员”“寻找MH370”“小伟的栽倒在地与转危为安”“路人倒地”等。这些生命故事或长或短,或耐人寻味,或发人深省,容易引起心灵震撼与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生命进行多角度体验、探究、思考和感悟的兴趣,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良好品质。第二,以生命的追问激发勤于反思。如前所述,本单元以“生命的思考”为主题,打出一系列追问生命的“组合拳”,让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问题成为带动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反思的动力引擎。第三,以生命的发现提高信息意识。生命充满着无数的未知,最好的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本单元教材编写体系开放、体例灵活、图文并茂、内涵丰富,通过《拓展空间》等栏目向课外延伸。从整体上看,本单元所提供的信息量很大,需要学生从教材内外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也非常多。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发现生命的过程中,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和使用信息,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四、健康生活素养:锤炼生命的强度
生命是脆弱的,往往不堪一击,转瞬即逝;生命又是顽强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任何困难和灾难都不能轻易让其扭曲和泯灭。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初中生的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缺少必要的自救自护常识。加之他们正处在青春发育关键期,心理情绪变化不定,导致来自内外的对生命的伤害频繁发生,生命显得十分脆弱。因此,如何教导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善待自己,锤炼生命的强度,增加生命的承受カ、自我调节力和自我修复力,让单薄、稚嫩、柔弱、脆如薄纸的生命变得坚强如铁、不畏挫折自由生长、自主发展,不仅是生命教育的重心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素养的核心任务。
本单元以健康生活素养所包括的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个基本要点为着力点,将生命置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引导学生感受四季的冷暖变化,体验生活的千姿百态,磨砺意志,发掘力量,从容应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珍爱生命要点方面,教材从个体生命既是大自然的奇迹又是人类生命的接续开始,到我们对生命要有责任感和敬畏的情怀,再到爱护身体养护精神、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一路浓墨重彩、逐层泣染,描绘了生命的无比珍贵和无限美好,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和热爱;在健全人格要点方面,教材重点从生命遭遇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生活中难免有挫折和发掘生命力量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坚韧乐观的态度,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增强抗挫折的勇气、意志和能力;在自我管理要点方面,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两难问题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引导、时间与精力合理分配和使用等方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获得自主发展的持续行动力。另外,在材料组织方面,教材给予精练的文字表述,如故畏生命、生命至上、休戚与共、守护生命、养护精种、增强生命的韧性等,在多个活动栏目中呈现了健康生活方案,如面对火灾、文通事故、地震的自我救护方法,养成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滥用药物等生活习惯,绘制时间安排的“生活花瓣”,对遭遇挫折的系统性反思,增强生命韧性的方法等,还辅之以如海明威的“你可以消灭我,去不能打败我”名句、集中营的儿童画作等一些震撼人心的生命教育题材,这些材料的有机串联和综合运用,对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目的、突出健康生活素养都是非常有利的。
五、责任担当素养:提升生命的高度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生命成长和充盈是一个由内而外,螺旋上升的修行进程。对内,是一次心怀理想并为之奋斗,对他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价值提升过程。当我们的生命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紧跟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时,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才会进显得更有意义,才会逐步达到超越个人狭隘而追求家国情怀的高度。因此,在单元设计时,要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责任担当素养作为生命教育制高点,以此扩大生命的格局、提升生命的高度。
本单元在生命教育中培养责任当素养的思路十分清晰。首先,对生命进行追问——人为什么活着?怎么的一生是值得过的?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认真审视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其次,指向践行,引导学生不断充盈生命、关切他人,不仅享受生命的博大与丰富,而且为他人、社会、国家做贡缺,让世界更美好,努力在责任担当中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让生命更有意义。在编写上,教材从“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帶来什么”和制作家族图谱开始,引导生命体对他人的責任担当,继之以个体在人类生命中的接续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承,明确生命需要担当一份使命,并过《探究与分享》之社会生活中“善的力量”、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等感受的抒发,要求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在服务和奉献中发现和创造生命的意义。行文深处,教材依次呈現“活着的理由”“雷锋日记”“我的生命线”“16岁畅想”“做温暖的中国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美巡守员“最美司机”等最美画面,鼓励学生不断充盈自己的生命、关切他人的生命,亲近社会、心系国家,让生命从平凡中闪烁出伟大。
六、实践创新素养:开拓生命的广度
生命的完整架构犹如一座高山,只要努力攀登,视野就会无限宽广,不断发现至境奇观。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不是一个目的地,而是一趟从当下走向未来的旅程,生命的广度就是人在漫漫的生命旅途中所能达到的范围,以及在这一旅途中所能成就的开阔眼界、广阔胸襟、开放意识、开创精神等。生命的成长是从我逐步扩展到他人、集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同心圆,这种广度上的拓展源于生命主体的实践与探索,需要永不停息地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所以,要使具有青春活力、充满能量和智慧的生命视野更为广阔,在未来的社会参与中行走得更远,良好的实践创新素养必不可少。在生命教育中,我们要让生命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形成足以推动生命向外自由延展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根本上讲,生命的成长与实践创新是无法分开的,生命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之中的。因此,在本单元生命教育中,我们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理解对实践创新素养的培育,而应该将其融入学生关于生命的思考的各种活动之中。教材设计的栏目众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每个栏目及活动都蕴含了对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如运用经验、探究思考、讨论辨析、阅读感悟、收集故事、查阅资料、公益活动、社会调查、撰写反思材料等。这些对生命的探讨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将生命的触角不断向外触摸和延伸。此外,在实践创新素养的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运用三个基本要点方面,教材一些材料组织也有所突出,如“当个懂科技的新农民”“公交车突然着火”“自救自护模拟演练”“做自己生命的导演”“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劳动楷模时传样”等,都是在告诉学生要用勤劳、善良、智慧、创造、责任和勇敢去拓宽生命广度,实现生命对自我的超越。
综上所述,对主题学习单元微观层次的构成进行深入、精确、透彻的解构与描述,是一种有重要价值的教学研究工具,能为开展单元设计和教学提供有意义的基础性线索与信息。在生命教育主题单元学习中,当对教材进行多维度的、指向核心素养的精细化扫描与聚焦时,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许多培养核心素养的“微思路”“微构件”“微资源”。在单元设计中,再将这些“微要素”与生命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与运用,就能够比较清晰地描绘培养核心素养的线路图。以此为基础的单元整体教学,其主题性、指向性、综合性都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进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生命生长和核心素养发展双螺旋上升。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7年度立
项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模块教学研究”(课题编号
JK170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编辑:李娜)
(247000安徽省池州市贵池滨湖实验学校)
摘自《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