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教育教学理论)在学科考核中实施分层评价
发布时间:2015-11-20 10:28:56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教师教育》2014年第3期    点击次数:54
     作者:庞永红 汤玉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但是现有的学科评价大都以统一的评价标准,终结性评价方式,偏重于对学生的学科知识进行考评,在评价的形式上,一般采用笔试的形式进行。这种评价方式忽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习潜能的有效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新课程的需要,影响着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因此,我校在学科考核中尝试分层评价,力求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和新课标要求的学科评价体系。 
  一、 分层评价的具体做法 
  我校实施的分层评价正视学生学习的实际差异,对他们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发展状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策略,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使学困生能获得学习自信,中等生不断进步,优秀生主动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同时学校也力求通过分层评价促使教师真正实施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行为的变革。 
  学困生的评价: 对于学困生,我们以掌握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为主要目标,降低考评标准和难度,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使他们能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按一定比例把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学期综合成绩。过程性评价主要选取学生的日常作业和其它物性成果,结果性评价就是期末学科质量测试成绩。 
  优秀生的评价: 对于优秀生,除了常规的评价方式之外,为了促进学生创新型学习能力的发展和丰厚学生的学习潜力,我们采用加分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外拓展、创新型学习进行评价。语文增加了经典诗文的积累和课外必读书目的考核;数学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提高了解题思维难度;英语不仅增加了词汇量,还增添了口语情景对话现场测试这一考核项目。 
  实施以来,学困生认为学习轻松了,成绩提高了,学习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优秀生则感觉学习的内容增加了,要求更加严格,取得好成绩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二、 分层评价的理论思考 
  分层评价着眼于学生原有的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就是最初的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他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有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培养出了各具千秋的七十二贤人。分层评价就是允许好、中、差的学生都从自己的“起跑线”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 
  分层评价着眼于学生取得的进步,渗透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想。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分层评价能恰当地评价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过程中的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表现。评价不同学生所取得的相对的进步,使不同的学生都体会到进步的快乐,是分层评价的最终目的。 
  三、 分层评价的实践反思 
  1. 构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符合新课程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新型评价模式。分层评价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多样化、能力化的要求,符合新课程中学科评价要充分反映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学习的态度的有关要求,能充分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2. 真正把上级有关减负的思想落实到行动中。说到底,学校层面“减负”精神落实不到位,很大原因在于学科评价考核的机制没有及时改革。用原来的学科考核方式,教师就不可能真正对所有学生“减负”。分层评价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的不同评价内容和标准解放了学困生,促进了中等生,发展了优秀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学生在“减负”的同时,都获得学习的成功。 
  3. 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行走方式。对教师而言,评价是一种考核,更是一种导向。实施分层评价,能引导教师主动改革课堂教学,大胆实施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目标更明确,指向更清晰;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精讲精练,有针对性地进行培优补差,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 在教学中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人数众多的班级授课制中实施因材施教一直是广大教师难以解决的难题。实施分层评价后,教师就能对学生进行准确定位,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状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进程、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等,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5. 建立科学的成功观、人才观、质量观。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考得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分数是衡量学生学习状态的唯一标准。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和片面的质量观极大地限制的学生的发展。分层评价首先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成功;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它不是单纯的进行书面考试,还要考察学生的口语表达、课外阅读、操作演练等学习技能和其他的物化学习成果。正所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人才。因此,分层评价促进了教师人才观、质量观的改变,确保了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6. 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困生,由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自信心,而且在教学中,教师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基本知识的学习巩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中,因而,学科考核的合格率就上来了;对于优秀生,由于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学习难度,丰厚了学习潜力,因而学科考核中优秀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样一来,分层评价就极大地促进了学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语文)“少教多学”与高中散文教学的创新 (教育教学理论)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