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千里
高中心理健康课的历史较为短暂,然而发展空间很广阔,对教师的挑战则更大,除了常规的教学设计外,还需要做一个更基础的事情,那就是思考课程的主题。只有选对了主题,才能够走入学生心中,带着学生一起成长。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我总结了几点选取主题的途径:
1、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过程中,与学生促膝交谈,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把咨询和课堂联系起来,以咨询充实课堂,以课堂补充咨询,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高一某班的女生由于种种误会分为两个团体,互相猜忌,恶意竞争,矛盾越积越深。她们很痛苦,可是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该如何化解。为此,我在人际沟通这章中增添了“难得的朋友”、“都是流言惹的祸”、“直面嫉妒”、“心有千千结”、“竞争与合作”这五节内容。通过“难得的朋友”讲述高中阶段友谊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友谊”有宏观的感受,体会到友谊的重要性:通过“都是流言惹的祸”让学生了解流言产生的过程,辨别真伪流言,感悟到最初的流言也许是个误会,从而反思自己的鲁莽;通过“直面嫉妒”让学生了解恶意流言产生的原因,明白“嫉妒心人人都有,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在理解对方的同时促使自己前进得更快;通过“心有千千结”活动,使本来有和解之心,但是碍于面子的双方有机会手拉手共同解决老师给出的难题,由肢体到心理得到碰撞;最后通过“竞争与合作”使学生们明白大家处在一个班级中,有竞争存在就会有嫉妒存在,就会有流言产生,但是为了利益最大化,最好的选择就是合作,最好的回忆就是并肩作战的团结。
学生们的领悟能力很强,感觉也很准确。在我上完第二节课的时候,有几个女生跑过来问我,是不是专门给他们班级设计的课。她们觉得很感动,同时也对我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批评她们表示感谢。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这章由咨询引出的老话题一一“人际沟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研究成果
教、科研成果之所以能称其为成果,“生成性”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如何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呢?在研究了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之后,我尝试将其结果引入课堂,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喜欢运动,自觉锻炼,最大程度发挥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为此,我设计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这节课,第一步,向学生展示心理健康者的生活状态,接着呈现常见的心理问题,通过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二步,分析心理测验结果,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状态有客观的了解;第三步,揭示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既包括学者们的生理学、心理学研究,也包括对学生数据的进一步解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健身,还能够健心,应该积极地运动,为自己解压;第四步,介绍高中男生与女生的最佳运动量、最佳运动强度:第五步,人手一本《大家一起来运动》的宣传册,详细介绍各类常见的运动及注意事项,并附有“运动记录单”,以便记录自己每天的运动状况。
3、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是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时事政治是学生产生主人翁意识的重要平台,如果我们加以恰当的引导,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12“地震之后,我设计了《生命的思索》这节课,引发学生们思索,生命到底是什么?对于自己的生命,我们能做的有哪些;对于别人的生命,我们又可以做到什么。学生们感悟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比如认真听课,热情地和同学相处,对爸爸妈妈说声“我爱你们”……对于灾区的同龄人,除了可以倾囊相助外,还可以在精神上鼓励他们。于是,每个学生都给灾区同学写了一封寄语,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当学生们得知自己的祝福与鼓励已经通过报社较交到达灾区同学的手中时,有的很兴奋,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有的很担心,觉得自己鼓励写得不够好;有的急着问:灾区的同学们看到寄语是不是受鼓舞?有的说自己要和灾区同学做笔友,不断鼓励他们……
4、校本研究
在为学生课题做指导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把目光放在“网络”这个话题上,于是,我把网络和友情结合起来,对于“网友”现象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对这个话题很熟悉,对老师、学校的态度也心知肚明,更多的是觉得老师、学校杞人忧天,交网友并没有那么可怕。针对这种现状,我首先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了学生们交网友的数量,对网友的信任度,见网友的经历、见面地点等相关数据。接着,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观看了情景剧《娜娜的网友》——他们的一个同龄人交网友的经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网络聊天中娜娜不够警惕的地方,见面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对娜娜的行为感到很痛惜,觉得娜娜过于单纯,自己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这时,我把学生们自己填写的关于网友的调查统计数据呈现出来,指出娜娜的错误是一步步积累起来的,而我们自己在不经意之间也会犯一些错误。让学生们有针对性地反思自己在网络交友中不够妥当的地方,从而总结出网络交友注意事项。
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不仅明白了网络交友的危险性,谨慎交友的重要性,更懂得了老师、学校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武断地否定他们的上网行为,而是要告诉他们,网络不可轻信,要保护好自己。从而化解学生的抵触情绪,使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老师、学校的观点:理解但不放任。老师是尊重他们的,信任他们的。
5、团体活动
学生们喜欢做游戏,但如果游戏过于简单,就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对心理课形成“幼稚牵强”的印象。而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会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积极参与进而得到较为深刻的体会。在“挑战思维定势”这节课中,学生们需要开动脑筋完成立体九宫格的转换(见下图)。
在第一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四个小组选择的方式都是5号同学不动,其余同学绕了一圈,思路简单,但是每个人需要挪动的次数很多。而且当面对老师提出的改变移动方法的要求时,大家一开始都觉得手足无措。
在这个时候,可以说大家对思维定势的体验最为深刻,由于思维定势而想不出新的方法。于是通过案例讲解,大家明白了挑战思维定势的重要性及可行性。重新讨论可行方法,找到了许多不同的达到目标的方法。
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反思到:许多题目我们都可以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可是由于定势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少了很多尝试的机会,都说中国人缺少创新思维,其实我们缺少的是创新的勇气。学生们的反思表明他们已经把对心理课的思考推广到学习生活当中,教学目标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主题是课程的灵魂,只有活化这个灵魂才能赋予课堂蓬勃的生命力。从学生自己的生活中选材,贯穿德育教学目标,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才更有说服力。选取主题的方法远远不只这几条,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实践,我们将不懈努力,逐步完善心理课堂,做到高效教学。
原载:《大众心理学》201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