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上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到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的规律是亘古不变的,只要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存在;只要有教育,就要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仔细研究会发现,他们有共同的成长路径。
我认为名师成长的第一条途径:在上课中成长。
大多数名师都是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他们把每节课当成公开课来对待,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正因为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量变引起质变,他们的课堂得到学生的喜爱,得到同行的赞誉。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一旦赛课这样的机遇来临,那些有准备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让人刮目相看。捧得桂冠,赢得鲜花掌声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一夜之间,他们成为耀眼的明星,成为众人皆知的名师。
名师成长的第二条途径:在写作中成长。
子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写作是传播教育教学思想的有效途径。有一部分教师,课未必上得十分出彩,但他们勤于思考,善于写作,在教育媒体上不时看到他们有深度的文章,久而久之,这些教师也成了知晓度很高的名师。写作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写作是描绘自己的生命,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写作是表达,是思考,是反省,是提炼,更是成长。
以上两条名师成长的路径已被事实所证明。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上课出彩的天赋,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才能,那他们能否也走上成长、成功的道路呢?这可是相当多的“沉默的大多数”!如果能让这么多的“沉默的大多数”走上幸福的成功之路,那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啊!
我们经过实践和尝试,认为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是名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
教师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课程,是指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狭义的教师课程,是指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由教师独立开发的,具有个人独特文化色彩的特色课程。国家课程是专家组来编写的教材,校本课程往往是学校团队来编写的教材,而教师课程是教师个人编的,所以它就更带有教师独特的文化色彩。举例来说,语文界的陈琴老师,她开发的“素读”课程,韩素娥老师开发的“海量阅读”课程,管建刚老师开发的作文课程,周益民老师开发的民间文学课程,北京东路小学特级教师朱萍开发的绘本作文课程等等。这些都是带有鲜明教师个人烙印和文化色彩的教师课程。
教师课程为什么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不是所有教师都能上好公开课,这是不争的事实。比赛课、公开课毕竟机遇有限,能参加的人数有限,再加上每个人的潜质不同,有的教师是表演型的,适合登台亮相,越到公开课越兴奋,越到公开课表现得越出彩。还有的人呢?他更喜欢默默耕耘,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面劳作,工作得非常好,把自己的这个班级教得非常好。有人有演员的潜质,有人甘做幕后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有写作的天赋,有人擅长写作,妙笔生花、文采飞扬;但有的人呢?擅长教学,课上得很好,但写起文章来却有些困难。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开课中走出来,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写作中走出来。
我认为,教师课程为不擅长上公开课和写作的广大老师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扇大门让他们通向成长,通向成功,走出自己的发展特色。
教师课程为什么会成为教师成长的第三条途径?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必须要大量阅读,占有大量的资料,在读书中成长。例如我们学校彭荣辉老师,他建构了自己的“童谣课程”。起因是师生打个赌,打出了这本彭老师的《365天的童谣》。童谣出版后,他又大量阅读童谣这方面的文章、书籍,然后建构了自己的童谣课程。例如我们区教研员黄雅芸老师,连续研究多年,开发出自己的儿童文学课程。为此,她亲近儿童文学,大量阅读儿童文学,走进儿童文学。这样时间长了,黄老师就成了儿童文学教学的专家了,自己也就成长了。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就要梳理思路,形成课程体系,在思考中成长。例如特级教师林春曹,他上的一组课叫“语言变奏曲”,很有特色。第一课是“水之变奏曲”。第一步,让学生写出有关水的汉字。第二步,写出有关水的成语。第三步,写出有关水的诗句。第四步,带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这篇古文,柳宗元是怎么描写水的呢?《小石潭记》的水是清澈的,他从几个方面来写水的?学到了柳宗元描写水的语言特色。第五步,要求每个学生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处水景,写一处水的景观。一堂课不叫课程,他还开发了关于石头、竹子、梅花、兰花等一系列的有关自然的语言课程,形成了“语言变奏曲”的课程体系。
要建构自己的课程,教师还必须抓住一点,深入开掘,掘成一口深井,在聚焦式研究中成长。例如特级教师杨树亚校长,他上过“题画诗课程”。他首先开发的是郑板桥的题画诗。大家知道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的题画诗特点在哪里,诗和画是怎么紧密结合的,从题画诗中能读出郑板桥的什么人品、家品、官品?等等。除了郑板桥题画诗之外,杨老师还将研究齐白石、林散之等名家的题画诗,逐渐形成系列课程。
那么,教师课程开发的途径到底是怎样的呢?
首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开发。语文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的核心素养有两个方面:一为语言能力,二为人文情怀。二者不是靠我们对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分析出来的。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就是一篇篇文章的分析,这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不大,甚至说是走了一条歧途。语文素养是靠大量阅读、背诵历代经典诗文而逐步涵养形成的。中国汉语教学特别强调一个“涵养”,它是熏陶,它是积累。针对核心素养的缺失,陈琴老师研发了经典“素读”课程。我们来看看各年段的“素读”课程的内容安排:一年级上学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一年级下学期:唐诗88首,宋词41首,元曲9首。二年级上学期:《幼学琼林》《孝经》,二年级下学期:《诗经·国风》《诗经·小雅》。三年级:《论语》。四年级上学期:《大学》《中庸》《礼记》,四年级下学期:《尚书》《周易》《左传》。五年级:《道德经》《庄子》《列子》,五年级下学期:《管子》《孙子兵法》《墨子》。六年级:中华美文先秦到隋37篇,中华美文唐到清39篇。你看一个小学生在陈琴老师班上,一到六年级要素读背诵这么多经典,这将积淀怎样深厚的语文童子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