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教育教学理论)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国教育的任务与承诺
发布时间:2015-12-10 10:25:18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今日教育》2015年第11期    点击次数:49
联合国发展峰会2015年9月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启,正式通过2015年后发展议程《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翌日,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2015年后发展议程是一份高标准的任务单,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 
  该议程为2016-2030年人类发展愿景擘画一张全球路线图,终极价值取向则为实现人人享有尊严生活。“教育是实现人人享有尊严生活即可持续发展目标之愿景的核心。”潘基文2015年7月7日在奥斯陆教育发展峰会上重申教育在人类发展愿景中的地位。以2016年为起点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在时间上恰好与我国“十三五”规划相契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务必予以回应。 
  2015年后发展议程亦可称作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千年发展目标之延续与升级。在2000年9月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力图超越“后华盛顿共识”,通过实现八大目标来保障全球弱势群体的生存权。普及初等教育是八大目标之一。而2000年世界教育论坛通过的《达喀尔行动纲领(2001-2015年)》所设定的全民教育,其六大目标以普及初等教育为核心。故而,全民教育目标又称作教育界的千年发展目标。 
  作为教育界千年发展目标的终极评估,本年度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00-2015年全民教育:成就与挑战》为延绵15年的全民教育计划奏响警钟:全球只有1/3国家实现全部六大目标,作为其核心目标,普及初等教育仅在不到半数国家(48%)完成,1亿儿童无小学学历;为保障所有儿童入学,全球亏空400万名教师;资金缺口仍为目标实现的最大绊脚石,仅实现学前与初等教育全覆盖,年度财政支出便高达220亿美元(约合1360亿元人民币)。报告进而提出四大建议:务必完成全民教育目标;务必确保教育公平;务必拟定2015后续计划;务必填补财政鸿沟。可以断言,千年发展目标为未竟之事业。作为千年发展目标之延展与升华,可持续发展目标涵盖17个一级目标和169个二级目标,把千年发展目标尚未实现的内容悉数收入其中,如消除贫穷与饥饿、实现性别平等以及“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目标4),尤其是誓言把千年发展目标进行到底,并更加细化和凝练各级目标。 
  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注定要在自身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中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在三方面:第一,促进教育公平;第二,推进可持续教育;第三,强化国际教育援助。 
  第一,促进教育公平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承诺,中国堪当表率。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实现或基本实现13项千年发展目标指标。以消除贫困为例,1990-2011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数量占同期全球减贫总量的2/3。潘基文曾屡番强调,没有中国的出色表现,全球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将无法达到今天的成就。2015年7月6日发布的《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充分展现中国的贡献,尤其在教育减贫方面。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已于2011年在全国通过国家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检查验收,青壮年文盲率降至1.08%,在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全面落实千年发展计划。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2015年4月2日发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截至2014年底,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累计达757个,占全国县市区总数的27.4%。这意味着,全国绝大多数县市区仍未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性别之间、民族之间、阶层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难以弥合。而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语中的:“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故而,务必大力推进规则与制度创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努力为每一个儿童提供更好、更公平的发展机会,尽量让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国家近期相继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等政策可谓雪中送炭。除对这些政策加以贯彻与评估之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政策倾斜将持续强化。促进公平,实现基于质量的教育均衡,依然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第二,推进可持续教育 
  从千年发展目标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三重范式转换:由人类中心主义转向人类与环境和谐;由对历史的修正转向对未来的构想;由针对发展中国家转向面对地球村各国。如果说,2000-2015年,国际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期待聚焦于全民教育,那么,2015-2030年,可持续教育便为全球教育的首要议题。 
  首先,可持续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有别于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教育。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和可持续生态融会贯通,通过对经济效能、社会公平与生态和谐的矢志不渝的追求,凸显终极价值取向,即人的全面发展。以可持续教育为杠杆,培养的是可持续个体,拥有经济效能所需的职业技能,公平社会所需的公民素养,生态和谐所需的伦理价值。 
  其次,可持续教育是包容性教育。消除各式贫困依然被设定为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由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编委会开发的“世界教育不公平数据库”全方位展现全球教育发展的均衡问题,显示为地区之间、阶层之间、性别之间这三大鸿沟。其中,性别平等堪为重灾区,女性教育问题往往是其他四大均衡问题叠加效应的显现,遍布于发展中国家。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署(OHCHR)2015年2月发布的《关于暴力袭击适龄女童入学的背景分析报告》指出,尽管大部分国家拥有健全的政策法规,也对全民教育形成广泛政治共识,更有研究证实,女童受教育年限每延长一年,全球极端贫困率便可缩减12%,但对女童受教育权的剥夺却变本加厉,且日益以暴力袭击为伎俩,有恃无恐。国家福祉将取决于女性与女童的接受教育的高度和参与社会的深度。包容性不仅意指教育对象的非排他性,涵盖地球村所有居民,也弘扬教学方法与学习途径的多元化。除强化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课堂教学方法,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智能资源日益颠覆着学习与教学方式,由此催生一个新领域——智能化的学习、教学和评价。这一趋势还可激发非正式学习,为终身学习开辟广阔前景。
再次,可持续教育更是高质量的教育。全球化时代,单个教育体系迫切寻求全球定位。读写、数学与科学被视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备素养。对其进行测试并在地球村邻里之间互为对照,以敦促各个经济体在跨文化比较的棱镜中审视各自的教育体系,进而制定学生发展基准与教育政策,可谓势在必行,而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正好应运而生。具有代表性的有经合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中学生评估项目(PISA)、教与学国际调查(TALIS)、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AHELO),以及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学会(IEA)发起的国际小学生读写素养发展评估项目(PIRLS)与国际中小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发展评估项目(TIMSS)。在批判性借鉴现有的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估并参照全民教育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应研制全球教育质量监测机制,力求规范性与有效性,以敦促各个教育体系通过具有可比性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来审视差距与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依然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第三,强化国际教育援助 
  中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不仅解决全球1/5人口的基础发展问题,而且把全球人力资源发展水平推向一个崭新高度,更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全民教育尤其是探索“穷国办大教育”提供一个可资效仿的样本。由潘基文发起的“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旨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其10个倡导国,中国赫然在列,鉴于中国全民教育成就卓著,更因为中国力所能及地勇于担当国际责任和义务。就在该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视频贺词中,2013年9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掷地有声地向全球庄严承诺:“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要实现2015年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3.3万亿~4.5万亿美元投资。官方发展援助的配置公平存在严重欠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署2015年7月6日公布的数据,尽管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生活着全球半数以上辍学儿童,但仅1/3官方发展援助流入该地区。在2015年9月26日召开的南南合作圆桌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郑重宣布,未来5年中国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以及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身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为发达国家提供一个弘义融利的教育国际援助范例,一个打造全球教育责任共同体的样板。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必将纳入我国教育工作方针。 
  教育可谓实现2015年后发展议程中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石,为消除贫穷、改变所有人的生活以及建立和平与宽容的社会所必需。为使教育战略目标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质性、更具现实性,达到如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所提出的要求,2015年5月19-22日在韩国仁川举行的世界教育论坛推出《2030年教育行动框架》,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上拟定协调、贯彻、治理、资助、监测与报告机制。该框架秉持3条基本原则,即教育是天赋人权,教育是公益事业,教育权与性别平等不可割裂。教育权既是发展权亦为生存权,关乎人的尊严。为构建一个人人享有尊严的可持续的未来,如潘基文2014年12月4日发表的《2030年享有尊严之路——2015年后发展议程综合报告》所强调,不让一个掉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征途上既注重量的扩张又强调质的提升,从而确保“学有所教”和“有学上”渐次转向“学有良教”和“上好学”。这该是中国教育面对2015年后发展议程所承担的任务与许下的承诺。
出处:今日教育  作者:俞可
 
(数学)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分析 (教育教学理论)从班级突发事件入手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