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师寻找恰当的比较点,提供合适的丰富的比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苏教版教材编写者在文本右边提供一些评注,供学生对照阅读,这种方法给老师和学生以很好的启示,教师备课时有意识地寻找有关联的材料,适时适量地提供给学生,指导学生比较阅读。采用这种方法,使得课堂信息既合理又丰富,又能很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吴正红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这样来劝说秦君退兵,可好?请看下文。
与烛之武说秦之辞比较,反复诵读,谈谈你的理解感悟,并写下来。(屏幕显示下文)
吾君派吾来,意在劝君退兵也。吾以为亡郑于君无益也。越国难治,获益者,晋国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吾国将厚遇君之行李,共其乏困。若亡郑,晋贪,将阙秦也。不知君意下如何?
五分钟后,指名回答。学生通过反复地比较阅读,深切地体会到课文中烛之武的语言多么巧妙,多么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啊!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以“史”巧施离间。(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退”巧除戒心。(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以“谦”巧赢好感以“婉”巧利于听。
吴老师还适时地在屏幕上显示: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旬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转斗无前,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一
4、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结合高考名著阅读的要求,高一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些比较通俗的文言小说,又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有趣,在快乐轻松的阅读中提高文言素养。另外,指导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典》读懂《文言文助读》。
从学生学的层面来看:
1、质疑问难,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学习中,可能争论的问题比学习现代文多,它可以在文言、文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提出问题,而且可能有极不相同的看法。教师要提倡各抒己见,让学生不受拘束地发表见解。比如课本下注释常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之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2、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拓展知识面,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疑。比较阅读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3、合作讨论,提高思维能力。吴湘君老师布置课前预习,就以宿舍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分角色朗读,效果很好。
4、注重积累,形成知识体系。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如每册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和单元知识短文里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进行自主整理,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局限于该篇,而是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
5、善于演绎,加深理解。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展示、演绎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对有的课文,有些学生会改编成课本剧来演绎,有的撰写读后感,有的撰写小评论,有的就是分角色朗读,总之,不拘一格,自由发挥。
“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到渡口和桥梁,让学生自己驾驶舟船驶向文言文学习的彼岸,领略中华传统文化无限美好的风光。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市立人高级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项珍)
出处:教育艺术 作者:杨惠君
一、高中文言文到底教什么?高中文言文教学如何处理“言”和“文”和“思”的关系?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大差异,是必须正视和解决的,所以必须重视文言词句的字面教学。而作为文章,且是千百年淘洗而流传的诗文极品,蕴含着先哲们的崇高理想和美好情操,这正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文”又是不能完全抛弃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作了如下规定:“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所以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标有如下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什么是懂?学习什么东西才能读懂?是学生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掌握文言文表达方式和技巧,有较高的思维能力,所以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言、文、思的教学。4月17日我校在少教多学课题组指导下,高一两位教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作了一些教学探索,学校特意邀请江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田良臣教授进行评点指导,还邀请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教师观摩指导。两位教师同课异构,进行《烛之武退秦师》课堂教学尝试。现就这两堂课作一些反思。
二、高中文言文到底怎么教?怎么学?
《烛之武退秦师》所作的教学探索: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之第一板块“因声求气”。《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一专题为落实这一要求而专门编排,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一板块“因声求气”主要指导学生学会文言文的诵读,在诵读中理解文意。
综观吴湘君和吴正红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探索是可取的。
从教师教的层面来看:
1、注重指导学生诵读。这一板块定为“因声求气”,这一说法发端于清代桐城派代表刘大魁的“神气、音节、字句”三维论。强调以古人之文的音节,抑扬抗坠,朗声而出,其吟唱、音高、音势和音韵,一一得以复现,这个途径就是“因声求气”。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叙事文章,有叙述,有描写,以人物的对话为主,有多种语气的表达。吴湘君和吴正红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以读为重点,以读为主线,以读为主要手段,课堂上保证学生读的时间,指导读的方法,切实使学生能够了解文言文诵读的要点、特点和方法,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在课堂上吴湘君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课文切分为四段对话,重点诵读其中三段。如让学生诵读烛之武与郑伯的一段对话,“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这段话,短短几十个字,却有七个虚词。吴老师让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有虚词和没有虚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到这段话,虚词是关键。没有虚词,烛之武的话就显得很生硬,不符合烛之武这一老臣的形象,倒像一个毛毛燥燥的愣头青;有了虚词,让人觉得烛之武确有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他用这样委婉的语气在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场合说给郑伯听一听也好,让郑伯意识到以前对烛之武的忽视,深感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烛之武的一番牢骚,掀起文章的第一个波澜,引人入胜。而郑伯的一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体现了郑伯的雅量与诚恳,瞬间平息了老臣胸中的怨气。“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这一句充满理性力量的提醒让烛之武抛开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学生通过诵读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文言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学生自然辨别了“臣之壮也”与“是寡人之过也”中两个“也”字的用法,第一个表句中停顿,第二个表达肯定的判断语气;自然理解了实词“辞”与“许”的准确含义。通过诵读,学生把握了人物形象的特点,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左传》塑造人物的手法技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文言和文学自然交融。
2、教师注重指导学生自己读、想、讲,设法让学生读进去,写下来,讲出来。现在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一字不漏,表面看起来很彻底,实际上由于是灌输式的教学,可说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反而是最不彻底的。还有的教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非常详细地为学生整理文言字词句,且课堂上反复强调,多次检测,而效果总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是教师包办的,学生被动接受,所以效果不佳。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读、自思、自讲,效果会好很多,因为可以让学生把误读和曲解的地方呈现出来,由学生或教师指出错误,再经教师和学生纠正,这样就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只有指导学生自读、自思、自写、自讲,学生才会兴致盎然,这样他们才能以自己之力,了解自己生疏的文言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借助文本进入文言所反映的历史生活,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如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提出“秦国围郑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吴正红老师根据这一问题,设计了下面的个问题:
从全文来看,中心事件是什么?对于秦君来说“亡郑”、“舍郑”对秦国分别有什么影响?请结合烛之武说秦之辞谈谈。
为解答这一问题吴老师指导学生诵读第一段文字,并且投影补充: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然后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第三段。通过诵读学生明白了第+原因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因而一旦发现无利可图反而会损害自己时,就必然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没有永远的同盟,只有永远的利益!进而学生明白了为什么烛之武去退秦师而不是退晋师,他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以“利”巧攻心理。吴正红老师综合学生预习时提出的疑问来设计问题,解答时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认真诵读,深入思考,深刻体会,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