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语文高考已经结束,各地高考作文题目也已公布。从网上公布的资料看,传统的命题作文已经销声匿迹,材料作文开始“一统天下”。弃用命题作文,改用材料作文,其中一个原因是,命题作文的内容可控性较差,考生在写什么方面自由度较大,而材料作文有较好的内容可控性。之所以追求作文内容的可控性,是因为作文评分的主观性较强,同一篇作文,不同的评分员可能因为个人不同的阅历、价值观、情感好恶等,给出相差较大的分数。如果考生的作文能在表达的内容上趋于一致,评分员的分歧就会减少,给分误差也就会减少,作文评分的质量才有保证。
那么,材料作文的实际效果如何?无论是“侧重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和现实热点的认识”,还是“侧重考查考生对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感悟”,乃至“侧重考查考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对待问题的思辨能力”,都表明:近年来材料作文的命题思路忘了“让考生写近似的内容”的初衷,依旧摆脱不了对立意正确、观点鲜明、内容深刻等的眷恋,实际效果自然也就乏善可陈。
传统的作文评分思路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进行考查。在评分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内容作为一个不稳定因素,会影响作文评分的质量,因此试图对其加以控制;但我们可能没有认识到,高考作文评分应该排除对内容的评价,应该关注考生怎么写,而非写什么。按照这个思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考查做了如下探索。
一
高考作文是否要排除对内容的评价?这需要我们先回答另一个问题,即高考作文应该关注考生的什么能力。一般来说,一个人只有在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占有资料的情况下,才能形成认识,产生感触,才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才会有不写不快的冲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动笔的习惯与能力,通过书面表达,可以将激荡的心思抒发出来;有些人则动笔能力较差,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做疏导。高考作文要考的究竟是“形于言”的能力,还是“情动于中”的能力?在高度紧张的高考考场中,在短暂的几十分钟内,要一个涉世未深的高中生在受到所给材料区区数十到数百字的刺激后,马上形成认识,迅速产生感触,进而动笔成文,是否合理?这样的要求,即便对成人而言,不也很难么?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看明清八股取士有什么样的特点。八股文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中的现成语,内容诠释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无须也不得自由发挥,所以考试的内容因雷同而变得无足轻重,考生既无写什么的自由,就只能转入对怎么写的形式追求。可见,“代圣贤立言”的八股文考试关注的是文章形式,而非通过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当然,八股文考试的目的是“取士”,是为朝廷选拔经国治世的人才。甄选这样的人员,除了考查书面表达能力外,还须考查他们以政求治的能力与兼济天下的情怀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八股文考试对“取士”目标的实现有着较大的局限性。
再来看看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申论考查考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分析、判断以及决策等能力,关注的是考生通过文字所传达的观点、见解、主张等,更重内容而非形式。申论的考试对象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是求职人群;而高考面对的是高中毕业生,是求学人群。对这样两个不同的人群,应该区别对待,要有不同的考查侧重。需要说明的是,公务员考试并非不考查形式,而只是将对形式的考查放在了行政职业能力考试的“言语理解与表达”中而已,申论则侧重考查内容。
笔者以为,囿于学识储备、思维品质、人生阅历等的局限,高中生既不具备“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深度探究”的能力,也不具有较强的论说评判能力。非要脱离这一认知水平,在高考考场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对高中生进行内容上的考查,一是可能导致考生因无话可说而没话找话,生编硬造;二是可能导致考生用心揣摩出题人、评分员的价值标准,言不由衷,说假话、大话、空话。以所给材料的用意为立意之唯一来源,考生的视线、思维被紧紧束缚,所表达的内容则失掉了独立、多元、包容的气质。
我们当然不反对“文以载道”“内容与形式并重”,但对高考作文而言,我们更赞同侧重考查考生怎么写的能力,即遣词造句、文从字顺的能力,通过书面形式有效输出、传递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是客观信息,不是传统作文考试所关注的内容,不是考生在高考考场中主观生产的真知灼见、能动创作的欲载之道。1904年《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中国文学科“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文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1912年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更是明确指出:“国文要旨在通语言文字。”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思想未必表达流畅,表达蹩脚却可能包含真知灼见。高考作文所关注的应该是考生在怎么写方面的自主发挥,而非写什么方面的自由表达。考生如果能够在考场上展现出良好的怎么写的能力,那我们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预测:凭借这样的能力,考生今后在考场外可以将自己平时独立思考得来的内容以书面形式更加从容、顺利、高效地表达出来。
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面向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中,其笔试四级的作文考试有“读后写”的题型;面向中国考生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其作文考试也有“读后写”的题型;2009年推出的“新汉语水平考试”面向外国考生,重点考查母语非汉语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笔试六级的作文考试采用的是“缩写”题型。这三项作文考试的形式大同小异,都将考查的重点放在考生“怎么写”上,可能有高考作文考试值得借鉴的地方。
以“新汉语水平考试”中的“缩写”为例,其命题要求有:
要选择篇幅(1000字左右)合适的素材,要叙事性材料(以减轻考生记忆负担),要言之有物。
其卷面作答要求为:
1.仔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时间为10分钟,阅读时不能抄写、记录。
2.10分钟后,监考收回阅读材料。请将这篇文章缩写成一篇短文,字数为400左右,时间为35分钟。
3.标题自拟。只需复述文章内容,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
4.请把作文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看惯了近年来给材料作文的“千人一面”,笔者希望明年的高考作文能出现一些新的气象,基于“排除内容评价”的缩写应该在高考作文领域获得一席之地。其实,这种考查方式之前曾有过,例如:1978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将《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至600字的文章;1979年则是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一篇题为“陈伊玲的故事”的文章。的确,高考作文还可以这样考,高考作文也更应该这样考。
缩写的考查方式有这样几个好处:
第一,排除了对“内容”的评价,或给予“内容”评价极小的权重,对提高作文评分质量有很大帮助。
第二,解决了考生无话可说或说违心话的问题,杜绝了假、大、空作文,根除了假、大、空文风。
第三,可以传递给考生、教师、学校正确的写作观:没有充分的调查,没有深入的研究,便没有发言权,便不具备选题、立论、说理的基本条件。内容的产出,依赖于学生接收、生产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学生先要大量接收信息,占有资料,研究资料,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内容;要将自己的内容输出,还需要有驾驭形式的能力。
第四,缩写在一定程度上使考生克服了畏难情绪。不仅可以减轻考生在考场上的压力,也可以减轻考生平时练习的压力。考生觉得动笔不那么难了,才有勤于动笔的可能。只有大量阅读、勤于动笔的考生,才能掌握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在考场上取得好成绩。
第五,因所提供的材料内涵容易模糊,让很多考生不知所云,往往就会“跑题”,采用缩写的考查方式后,所谓的审题不准、“跑题”的情形基本上就不会再出现。
第六,缩写放弃了对立意构思、真知灼见的考查,但它同时又关注考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记忆、概括等能力,对考生发展这些方面的能力有积极影响。
第七,可供缩写命题的素材非常多,这将使得考前“押题”失去意义,对维护考试的公平性、真实性有积极影响。
第八,事实上降低了高考作文的命题难度,减轻了作文命题员的命题负担。
三
现有的纸笔考试一般是通过对行为总体的抽样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间接推测行为总体。这种测量不像物理测量那样精准,其可靠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纸笔考试成绩应该成为相关决策的一个参考,而非唯一依据。恰如高考不会只考语文一科甚至只考作文,还要考查其他文化课程一样,合理的高考选拔应该不只参考笔试成绩,还应该参考考生高中在读期间的成绩及相关表现、报考申请中的自我描述等。因为,考试不是只有纸笔一种形式,考查平时成绩也是一种考试形式,考查考生相关实践活动经验及能力也是一种考试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作文,不要对作文抱以许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尤其不要对高考考场上的作文施加一些主观臆造、一厢情愿的要求。“高考作文传递与倡导的,也应该是今天社会最需要的思想价值和社会责任”,“高考作文题应该真正走向公共责任,直面现代的社会伦理,来传承时代精神、人文情怀、责任使命、思想价值”,“不回避社会的热点、焦点,反映考生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态度、感情、价值观、人生观”,这类看法都夸大了高考作文的价值。高考作文就应该关注考生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至于表达什么,不是高考作文考场上所能关注的,也无须关注。
另外,考试就像“赛马”,赛马就得到跑道上来,就得按规矩跑,受着约束地跑,而不能随心所欲地跑。考试按标准化实施是为了提高测量的准确性,相关标准就应该定得清楚、明白并加以严格执行。有些人以新课标为理由,要求高考作文允许自选文体。这就像一场游泳比赛中,不同泳道的选手有的在蛙泳,有的在蝶泳,有的在自由泳一样,不具有可比性。课标的实现主要靠教学,为体现课标而严重违背考试的基本原则,不仅损害考试,也无益于课标的实现。允许自主立意,自选内容,尤为恶劣。凭空增加了作文评分员的评分难度,从始终把握一个评分标准变为同时把握若干评分标准,对评分质量肯定会有影响。
对高考作文评分员而言,在评分心态上,或许应该将关注点不仅仅停留在这篇作文写得怎样上,而应琢磨如何通过这篇作文的表现来推测考生平时作文的水平。前者是“作文大赛”的评分心态,仅关注此篇的优劣,优中选优;后者是“作文考试”的评分心态,关注通过此篇表现来间接推测考生平时水平怎样。通过一篇作文来把握考生平时阅读量的大小、语感的好坏、是否勤于动笔,实际上没什么可操作性,但在评分心态上,似乎又理当如此。
出处:语文建设 作者:张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