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语文)一问而升华语文课堂教学
发布时间:2015-12-10 09:32:24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第12期    点击次数:57
  作者:陈清华 
    几次就教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先生总是告诫我要在课堂提问上下功夫。角度新美、形式灵动、内蕴丰厚,能够激发情趣、激励创新、激起浪花的提问是教师语文教学素养和教学能力的美丽呈现,是教师语文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智慧结晶,可以收到“一问而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诗圣的九层之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促进高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在执教“第七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观摩大赛”《登高》一课时,我引领学生在“品诗情”的教学环节,先紧扣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激发思考: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清秋时节,独自登高,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忧国伤时,慷慨悲歌。此时,悲情的诗人心中交织着哪些悲呢?学生参照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的有关评语就可以回答这一问题,即“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写出了诗人的八层悲:万里之外,清秋时节,客居他乡,长年漂泊,人至暮年,疾病缠身,登高远之台,无亲朋相伴。颈联从时、空两方面表现了诗人深广的忧思。 
   此时,问题看似解决,但学生对诗中圣哲杜甫博大情怀的品析和领悟还处于浅表的层次。于是,我再次指导学生深入文字、饱含真情地诵读,而后轻声问道:“你能发现诗人的第九层悲吗?”此问一出,整个课堂顿然变得热烈、灵动,“还有第九层悲?”同学们兴奋地讨论、争执起来。大家纷纷发言,有的说诗人的第九层悲是功业无成,壮志难酬,这是诗圣最大的悲苦;有的说诗人的第九层悲是忧国忧民而自身却老、病、孤、愁,其悲非一己之悲;还有的结合尾联说诗人的第九层悲是时事艰难,自己颓然老矣,这是诗人悲苦潦倒的根源。 
   在此基础上,师生继续交流探讨:这里既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伤,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圣哲情怀。杜甫早年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一生忧国忧民,上下求索,无论穷达,都想实现“兼济天下”的理想,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且长年漂泊,老病孤愁。尽管如此,他仍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胸怀天下苍生,关心人民疾苦,胸襟之阔大,灵魂之崇高,为世人所景仰。杜甫正是用他伟大的人格力量和杰出的艺术天赋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 
   这一问妙在贯通上下,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整体带动了学生对诗句的品读和领悟,极大地促成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活动。这一问被评委视为亮点,与会专家给予了充分肯定,最后,该课例被评为高中组一等奖,教学设计被收入《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优秀案例选》,余映潮先生亲自撰文作了精彩点评。 
   二.何人可揾稼轩泪 
   人类有渴求创新的天性,只要被恰当地关照,学生就会自愿去思考、探究他们感兴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且把发表极具独创性的见解当作自己学习行为的追求和学习成功的标志。 
   去年,在全市学科带头人评选的上课环节,评委会指定的篇目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辛弃疾豪放词的力作,课例甚多。设计教学时,为了不落窠臼,我在以景结情、动作传情、典故明志、慷慨悲情等方面动了不少脑筋,但终无突破。 
   在一次次地品读词句后,我发现在众多的教学案例中,对词作的末三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赏析普遍着力不够,并没有抓住稼轩词中极难一见的“红巾翠袖”去设计“一问而升华课堂”的问题。于是,我不惜用一段文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己难求,词人的痛苦已切腹断肠,因此只好唤取身着鲜丽衣服的美女手执一方红巾来揩拭英雄的眼泪了。但‘倩何人’又表明无人可代为唤来‘红巾翠袖’,词人只好独自守着哀伤和苦痛。真该给稼轩寂寞悲苦的心灵送上一丝一许的慰藉!设若真的有这样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飘然而至,莞尔一笑,轻轻拭去他那满脸的泪水,稼轩的孤独便会缓解、悲苦终将排遣了吧?”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立意高远的问题,是一个学生颇感兴趣、又愿意去探讨的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我是将这一问题作为课的结束部分的重点设计的,旨在促成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解读,追求余音不绝、余味无穷的效果。答题分三个步骤:一是感性认知,请学生自由作答;二是理性赏析,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登台展示成果;三是“诗书滋味长”,即个性化解读,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书笔记。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意识,促进其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挥。 
   有的同学这样回答:辛弃疾并非不知山水田园之乐,也可以享受远离政治的隐逸之趣,但他一生被炽烈的恢复之志所激荡,即便岁月无情,山河破碎,夙愿成空,却依然坚守本心,矢志不渝。稼轩不是东坡,政治流放了东坡,东坡也就流放了政治;稼轩更非耆卿,天子命我填词,我便浅斟低唱,流连于歌楼舞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国破时。词人终于由期望而失望而绝望,孤苦之情满膺,悲愤之气难抑,不觉潸然泪下,对作者的这种眼泪,我们应该感动、钦佩、肃然起敬。滴滴泪,滴滴血,面上的泪可以擦去,受伤的心却难以抚慰。 
   有的小组如是展示:年华一点一点凋敝,理想一点一点落空,最后,这位空负了平生雄心壮志的寂寞英雄只能怆然洒下孤独的热泪。悲情的稼轩,鬓染秋霜却无力回天,心怀大志又无人领会。更堪叹的是,词人终于发现当时朝廷上下并没有人理解自己,更没有人重用自己,南宋统治集团中竟然没有像他一样的同道之人。知音无觅,即便有貌美如花、柔情似水的女子能替词人拭去英雄之泪,也只能给他带来片刻间的安慰而已,因为刻骨之痛痛彻肺腑,国破之苦无以排遣。 
   有的读书笔记写道:报国欲死无战场,栏杆拍遍悲断肠。有人说:英雄从来都不缺少神兵、宝马、烈酒和美女。辛弃疾的神兵“吴钩”只能把看,难以杀敌;“马作的卢飞快”,也只是他“梦回吹角连营”时的奢想;对于酒,词人虽有“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的浩叹,但他终究不会选择放浪形骸,纵情于酒;至于美女,在辛词中更是鲜见,“红巾翠袖”出现在在词中却无人唤取,词人的英雄泪也只好任由流淌了。辛弃疾的“英雄泪”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内涵,我们透过稼轩婆娑的泪眼看到的是一颗高贵的、不甘沉沦的心灵。再妩媚、再动人的“红巾翠袖”也只能拭去稼轩的面上之泪,但稼轩的眼泪流自心底,一颗颗浑浊的眼泪不过是稼轩抱定终生的“恢复大志”的载体罢了,是无人可揾的,因此稼轩的孤独不会缓解,悲苦难以排遣,只能郁积于胸,愈来愈是沉重,直至忧愤而卒。辛弃疾是寂寞的英雄,但他的寂寞高不可攀!
(化学)翻转课堂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的应用 (语文)浅析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