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初高中德育衔接问题的调查及思考
发布时间:2014-04-23 14:38:40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44

何日成 袁学飞

 

        从初中毕业到进入高中学习有一段很长的假期,在这期间的初中毕业生,处于初中学校不再管,高中学校尚未管,父母家长疏于管的“管理空白期”,如果学校没有很好利用这段时间对学生开展衔接教育,那么,部分学生就会在家玩游戏,外出忙聚会,再加上一些学生自制力弱,沉迷网络、交友不慎,容易沾上不良习气。

        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提出“衔接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始工作,是实施成功教育的开端”,并强烈呼吁学校要重视衔接教育,许多高中学校显然清楚地看到了做好初高中衔接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发现诸多学校在重视初高中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却是关注语、数、外、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衔接,甚至把初高中衔接教育变成了学科知识的补习工作,严重弱化或完全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习惯养成教育,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新的学校生活,从而引发道德水平下降、行为习惯变差、学习成绩下滑等一系列问题。抱着对育人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在对初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初高中德育衔接过程中的问题,追溯问题根源,诊断问题症结,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特点分析

       中学阶段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我们称之为青春期。中学生的道德认识发展特点是动荡的、矛盾的,充满变数的,它的最大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生长、急骤变化,心理和认识发展日益成熟,但又尚未定型,道德品格、行为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可塑性。因而,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学生道德现状,对于培养新一代劳动者和建设者具有特殊意义。

        当前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其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他们正在健康地成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方面,需要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具体分析如下:

        1.政治意识方面:比较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

       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中学生由于受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影响,无暇关心社会政治,政治观念较淡薄,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度有待提高。表现为在调查“你是否经常收看新闻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时,初三学生中44.89%的同学表示“经常”,50.47%的同学表示“不经常”,3.77%的同学明确表示“从来不关心”;在高一学生中,也只有44.8%的学生表示“经常”,5347%的学生表示“不经常”,1.54%的学生表示“从来不关心”。在被问及“你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吗”时,初三学生中仅有20.05%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而有60.07%的学生“不经常”参加,且有18.16%的学生明确表示“从不参加”;在高一学生中,仅有11.67%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71.75%的学生表示“不经常”参加,也有1490%的学生表示“从不参加”。在问到“升旗时你会怎么做”时,初三学生有50.47%的学生表示会行“注目礼,感到很神圣”,有28.30%,的学生“只是注目红旗,想别的事”,还有17.22%的学生“有时和同学说话”;高中学生稍比初中生好一些,有69.12%的学生表示会“注目红旗,感到很神圣”,也有26.11%的学生表示“只是注目红旗,想别的事情”,还有5.07%的同学“会与同学说话”。在被问及“当国家危难时,你是否会报名参军”时,初三学生有69.08%的同学表示会“主动报名、志愿参军”,有24.16%的学生表示“如果被征,就参军”,也有4.7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尽量拒绝”。

        2.法律素养:有待提高,但有较强的正义感

    我们以学生经常遇到且深有体验的交通信号灯为例。在被问到“你闯过红灯吗”时,有54.48%的初三学生表示“没有”,而这种情况在高一学生中为3750%;“偶尔”会闯红灯的学生在初中占35.61%,而这种情况在高中学生中表现更加严重,占51.46%。大多数学生的法制意识还是有的,63.21%的初三学生和72.05%,的学生认为闯红灯是“十分危险,需要制止”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初三占20.52%,高一占14.13%,认为“只要对面没有车,闯闯无所谓”,令人担忧!在交通信号灯面前学生暴露出了急躁、“自我中心”的一面,如:36.56%的初三学生和33.95%的高一学生说,闯红灯是为了“赶时间”,还有11.32%的初三学生和16.75%的高一学生说,“看到别人都在闯,所以我也闯了”,有23.59%的初三学生和23.50%的高一学生认为“红灯时间太长了”,要求缩短红灯等待的时间。据我们了解,宁海城区信号灯等待的时间也不算太长。这说明,一方面可能是现在的学生确实是因为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紧,他们需要争分夺秒,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的急躁心态和不耐烦的处事心理,值得我们思考。

        调查发现,学生在守法、护法、用法等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法律意识明显不平衡。自觉遵纪守法意识低于法制社会的要求,而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或维护他人利益的意识较强。如被问及“当你看到一名小偷正在行窃时,你会”时,“及时报警,拨打110的学生占绝大多数,也有部分学生不太懂得如何与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的方法,选择“硬拼”与“罪犯搏斗”;部分同学选择“视而不见,赶快走开,确保自我安全”。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青少年学生中加强法制教育,正确引导。

        3.道德观念方面: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现状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现象

        道德观念涉及面很广,其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价值观是交叉的,我们调查的是从一个公民的基本德行出发,考察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表现。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生大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楼道里有纸片、果皮、饮料袋等垃圾,你看到后,会怎么办”,“73.35%的高一学生能拾起来放到垃圾桶里”,而在初三学生中这一比例为56.6%,但也有16.98%的初三学生和11.21%的高一学生“用脚踢到旁边”,还有17.22%,的初中学生和18.43%的高一学生“视而不见,与己无关”;被问及“你在学校餐厅用餐的时候”排队买餐情况时,56.6%的初三学生和74.19%的高一学生表示“总是规规矩矩地按次序排队”,有25.24%的初中学生和22.73%的高中学生说“如果有认识的同学在前面就去插个队或者让他()帮忙打个饭”,还有12.74%的初中生和4.30%的高中学生表示“只要有机会就想办法插队”。“当你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老人或孕妇没有座位时”,71.46%的初中学生和84.33%的高中学生表示能“主动让座”,16.04%的初中学生和10.60%,的高中学生则“希望其他人让座”,却有9.20%的初中生和4.30%,的高中生表示“从不关心”。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或冲突方面,大部分同学表示能好好协商,也有部分学生表现有些极端,表示“对方不服从,我就打或骂”或“绝交”,还有18.63%的初中生和23.66%高中学生表示“忍让”。

        4.心理品质方面:心态积极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但抗挫能力相对较弱,学习的心理压力较大

        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但有5472%的初中学生认为当前最苦恼的事情是“学习”,到了高中这一比例在上升,达63.36%;有17.69%,的初三学生认为最苦恼的是“没钱”,这一比例在高中学生中则有下降,占11.83%,还有13.43%的初中生和17.97%的高中生苦于“无目标”,这一现象令人担忧!6.13%的初中学生和7.37%的高中学生为“与父母关系”而苦恼。大多数学生阳光、开朗“有烦心事时”,表示会与朋友、老师、父母倾诉,而“向朋友倾诉”的初中生占59.20%,高中学生占71.27%,可见,交友在学生中的重要性,需正确引导。选择“找老师倾诉”的比例相对较低,值得思考,看来老师们要真正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还有距离!另外,还要重视遇到烦心事“闷在心里”的“闷葫芦”,这部分学生不可忽视,初中生占21.93%,高中生占16.90%。

        5.人生价值观方面:总体健康向上,但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功利化

        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对待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的价值取向上。中学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调查表明,当前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总体是健康的、向上的。如在学习上,对待作业的态度,表示能独立完成的分别占4175%和6451%;“不懂时请教他人”的初中占4858%,高中占4854%;也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完成作业,“尽量拖,最好不做”,初中占401%,高中略好,占200%;一些同学经常抄袭作业,这种现象应引起老师的注意。在犯错误时,“对于老师通知家长”,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的态度差别较大,4481%的初中学生和6820r高中学生表示理解;表示“不赞同的”,初中学生占3679%,高中学生占2850%的;表示“愤怒”的,初中生1675%,高中学生对此更为理性,为369%。“你认为影响你成的最重要因素来源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初高中学生的回答有较大差异,初中学生认为:依次为“自己”“同学或朋友”“家长”“社会”“老师”;而高中学生的选择按百分比高低依次为:“家长”“自己”“同学或朋友”“老师”“社会”。而对于“父母每天为你洗衣做饭和其他事务”,大多数学生认为“应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也有少数同学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我还小,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可以不管”。在被问及“你认为在校中学生能穿奇装异服、佩戴首饰或烫染头发吗”时,初中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异常鲜明,有24.76%的学生认为“可以,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权利”,而高中学生只有675%的学生认为“可以”,还有354%的初中学生认为“愿怎么做就怎么做,别人管不着”,这种情况在高中学生中反而有增加到998%的现象,但是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不能,这违反了《中学生守则》”。

        二、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的策略

        影响学生道德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也有社区、学校、家庭的因素。因此,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靠学校的努力,也要靠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和实施初高中德育衔接工作:

        1.加强与初中学校的联系与协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增强衔接的合力性

        一是要加强校际合作,特别是与初中的合作。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协调,建立必要的初中毕业班与高一新生各方面情况的交流反馈制度,以利于及时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保证初中与高中德育工作的连贯性。

        二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和沟通。虽然学校是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但家庭、社区也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学生家长、社区各方面进行沟通,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常规联系,以使“三教”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如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家校必要的联系制度。

        三是要建立学生、教师、家长全面参与的德育评价体系,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道德水平、道德行为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要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学生存在缺点和不足,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2.指导学生与家长科学合理安排假期,提高衔接的科学性

        假期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一个充实完美的假期,不仅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调整,而且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可能留下令人回味一生的东西……这就是它的独特魅力。但是,很多家长往往“重智育、轻德育”,于是整个假期就变成了学科补习期,暑假就成了“第三学期”,使得学生普遍“深恶痛绝”,增加了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假期里,学生们可以在家长、同学、学校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帮助下,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参加夏令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亲近自然、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了解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接触社会,增长知识和才干,培养对祖国和大自然的情感。假期要补补亲情课,不是有一首叫《常回家看看》的歌吗?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阅读一些中外名著,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早已过去,新时代的学生应尽早了解社会,学会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关心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暑假这段时问里,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作用,组成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的德育体系。建立由学校、家庭、街道(居委会)、公安部门参加的齐抓共管的良好社会环境,开展既丰富多彩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德育活动,以填补初中与高中德育的空白期。

        3.立足课堂,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凸显德育无痕性

        加强和改进中学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德育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出现了一些“高分低德”现象。学校德育决不能游离于学校师生的生活之外,必须与学校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当代社会结合,必须与师生的日常行为结合。德育,应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就像融化到汤里的盐一样,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浓缩”的德育目标需要融化到学校日常工作中去,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必须强化课堂教育的育人功能,切实改变“重智轻德”倾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应密切联系实际,适当增加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内容;要遵循学生认知、品德形成及发展规律,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特点出发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育方法与教育手段上适应新的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把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等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学德育课程体系。

        4.积极探索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彰显德育实践性

       “德育不是说教,更不是布道”。无视载体作用的德育,容易流于空洞的说教,而选用不同的载体组织德育活动,则会收到不同的教育效果。只有将德育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上,才可能形成具体而生动的德育,才能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具有实践性,必须注重实践教育。因此,学校德育必须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的课堂教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要从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中学生身心特点及成长成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全面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富有成效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军训和国防教育活动、各类形式的夏令营、优秀毕业生回校日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视野,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既极大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又增强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5.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重要作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面对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和方式变化了的青年学生,团组织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利用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等时机,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充分利用团属刊物、报纸、网站以及校园广播台、校园网等媒介,宣传褒奖身边的好人好事、先进模范、楷模标兵,传播“正能量”,弘扬正气;利用团属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营地等,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举办图片展、团课讲座、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邀请专家、学者报告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科学教育、心理教育等各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正面教育和经常渗透相结合。

        6.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增强德育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档案袋,有利于理顺学生管理工作,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真正实现初高中德育无缝衔接。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更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要规范建档要求,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对于学生成长档案袋,不要求档案的内容统一化、模式化。班主任可根据班情指导学生和家长自主创新,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特点,展示学生自身的特长。版面模式可以自行设计,版面内容可以自行添加,充分彰显个人特色。力求以丰富的、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记录来呈现学生的成长轨迹,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张扬个性,使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

总之,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初高中衔接,让学生顺利地融人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三年高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开端,是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共同努力,不断探索,积极构建新型德育体系,使学校德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

 
(数学)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由PISA引发的思考——对转型中的基础教育的深度审视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