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因此人类需要培养进入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素养的教育,此种教育可以称为“保底”教育。缺失了“保底”教育,学生就无法适应社会。
目前,我国的教育可以说已经充分做到了“保底”教育,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学校基本都是采用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制有利于达成“保底”教育的目标。比如,在班级授课制下,接受教育教学的学生面广,与世界的“平民教育”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利于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考核的标准有相对的稳定性,以成绩来衡量学生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公正性;有固定的班级,形成相对稳定的集体,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德育方面的熏陶,还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有序化等。这些都是班级授课制的优点,都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所需的最基本的素养。
“保底”教育是社会所必需的,但也有它天然的缺点,而且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些缺点也就常常成为教育教学的障碍。比如,学生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学习,他们的特长往往被掩盖,个性往往被抹杀;学习及考试内容“大而全”,学生在读中学时很难有精力深入某个学科,甚至可能从此失去了深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即使到了大学也没有形成钻研的品质,最终我们的教育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专业精英”。因此,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多样人才,仅凭“保底”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扬长”教育
教育是为了开发人的潜能,因此学生需要能够发掘他们潜能的教育,此种教育可以称为“扬长”教育。潜能可以分为一般潜能和优势潜能,“扬长”教育的重点是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能。每个人的优势潜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育要以人为本,发扬每个人的优势潜能。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特别强调三点——
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处,回避自身的不足。
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长善救失: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让学子的优点、长处得到增强、发扬,对学子的不足与过失要通过教育予以弥补。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以上这三点,实质上就是告诉我们,教育一定是发扬学生的优势,强调了“扬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西方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其本质也是“扬长”。其实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都能感悟到,当教育起作用时,一定是有意无意地触及到了学生的长处。例如,面对一个热爱劳动的学生,教师经常赞赏这个学生的劳动效果,或者让他做劳动委员,那么这个学生不仅越来越爱劳动,还有可能将这种热情转移到学习中来。同样,面对一个具备运动才能的学生,教师时常认可这位学生在运动场上的表现,或者让他做体育委员,那么这个学生不仅对运动越来越有信心,还有可能将这种自信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无论是古人的教育思想,还是近代的教育理论,抑或是当前的教育实践,都足以说明“扬长”教育的重要意义。
由于每个人的优势潜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扬长”教育一定需要“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因材施教”都是被教育界所推崇的重要教育思想,但目前中国教育下的班级授课制无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上海,曾有中学尝试过改革班级授课制,试行过“走班制”,但最终都无疾而终。为什么会改革失败呢?难道是我国真的没有集体授课制的土壤吗?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没有与集体授课制相对应的招生制度。
人是不一样的人,社会需要不一样的人才。因此,提供更多选择,在保底基础上扬长,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因此,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很可能就是提供选择,增加选择标准。单一的招生标准,违背了人性的基本特征,也违反了社会需要多样人才的基本规律。若要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需要开展学校制度和政策制度两个层面的改革。在政策制度未改革之前,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选择性,具体做法有:一是增加考核标准;二是将学生的优势转化为与学习有关的长处;三是对不能转化为与学习有关的优势,教师要加以保护。
当然,当前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度的改革。一提到制度改革,有人就简单理解为“取消考试”,这是一种误解。西方国家的招生制度不但没有取消考试,反而是增加了考试,由单一的考试变为多样化的考试。但是在我们现行的招生制度中,可供选择的范围太小了,选拔标准也太单一了,既束缚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也束缚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造成了学校层面的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因此,增加选择性,是扬长教育的需求,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未来改革的另类思考
未来教育的趋势很可能是同类分层的走班,提供更多的选择(从类型或层次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在保底的基础上,展现个性与特长。所有这一切的改变应该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教育改革必须从社会现实出发,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乱改革会带来更大的混乱。在这两难问题的背景下,建议从点上进行改革试点。
改革的基本思路:不是取消考试,而是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参照艺术类高考招生的经验,以此作为高考改革的突破口。改革的基本原则:一是保证公平公正;二是在保底的基础上扬长。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把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名校从统一高考中“开除”出去,让名校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报考复旦、上海交大的学生一定是基础好、能力强的,可以考得难一些,这点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也愿意作这样的选择,更何况不达到一定难度,确实选拔不出符合名牌大学培养目标的学生。当然,考试也不能像现在这样无限制地难,其实十分之九的学生不必被迫进入高难度学习的学校。这类学校选择的测试可以委托专门的机构去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筛选方法,相比原先一网打尽地加重所有学生负担且没有效果的局面,应该算是一种进步。
第二,可参考美术类招生中的成功经验,先增加专业考试,再参加文化考试,录取时把两项相加排序,具体录取时还可调整考试科目之间的权重系数。比如,油画美术专业的招生需要加大美术专业考试成绩的系数,西方美术史专业的招生需要加大文化课考试成绩的系数。多年来在美术类招生方面,高校招到了符合自己培养目标的学生,学生选择到了符合自己意愿的高校,高中也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建议此项改革的起步阶段可以仅限于二本的文科类专业,这样可减少社会反响。
第三,完善高中会考制度,让高职、大专类学校及一部分以培养实践人才为目标的二本高校,通过会考成绩加技能或专项素质测试选拔学生。对这些学生不必教授难度很深的知识,不必让他们做很难的题目。当然,这些学生还是需要学会高中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这样也就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尤其是可以促进成功心理的形成。
第四,大幅度降低统一高考的难度,因为不少名校的多数甚至大多数名额已在提前招生中圈定,随着出生率不断降低,京津沪的高校入学比例已大幅度提高,沿海很多省市今年出现了各科都挂科的学生照样进本科的局面,这也在提示我们当前是一个降低课程标准和中、高考难度的大好机会。因为时间是个常数,如果保底的统一要求过高,学生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完,还不能达标,那么即使提供了相应的选择机会,学生也没有时间选择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长处。
《上海教育》2012年第10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