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学制比较独特,学生5岁入学,接受13年基础教育。其中义务教育至11年级,实行强制入学、完全普及、免收学费。学前1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虽属非义务教育,不过普及率已在98%以上。在实现教育普及后,新西兰十分重视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新西兰教育部官员不无自豪地称,在南半球,其基础教育质量名列前茅,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在十佳之列。为了弄清新西兰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具体做法,2012年8月下旬,笔者率团前往进行了实地考察。
新西兰追求什么样的基础教育质量?
第一,有公平前提的质量。为了体现教育公平,新西兰教育部直接负责全国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拨款,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学校,学生按学区就近入学。一是对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给予更多拨款扶持。例如,2012年生均拨款为6500新元,而相对落后地区学校可获不同程度追加,追加后相对落后地区生均拨款最多可达13000新元。二是对少数民族进行倾斜照顾。教育部的政策文本、课程标准和评估要求均以英文和毛利文双语呈现。同时,启动一些专门惠及毛利学生的项目计划。2012年,85%的毛利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其余进入毛利人学校。普通学校普遍开设毛利语,让全体学生学习,而毛利人学校则开展双语教学。三是通过随班就读解决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安排专人照顾,给予特别关爱。由于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西兰全国各地公立各校办学条件无明显差异,教师水平无明显差异,广大适龄儿童少年得以接受公平教育。高中入学一般亦采取就近入学方式,个别享有盛名的学术性高中,则通过查阅申请者初中成绩并依据升学考试成绩选拔新生。
第二,有安全保障的质量。新西兰是火山喷发和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因而对学校安全十分重视。一方面,新西兰重视硬件的安全,校舍建设按抗7级地震设防,定期进行学校校舍安全检查。在学校建筑物中,配备多处防震应急逃生设施和应急物品。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包括在健康与体育课中讲安全,在科学课中讲安全,还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讲座,或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演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基本的防震避险及自救自护能力。
第三,有合理布局的质量。新西兰学校布局以学生就学方便为基本前提。在乡村地区,即使有的小学规模很小,只要当地有需求,仍继续办好。他们对于学校撤并极其慎重,可撤可不撤的,首选是保留。如果确因学生太少或校址不安全需要撤并,那么程序十分严格。由教育部派人与家长进行磋商,得到绝大多数家长同意后方能操作,而且强调先建后撤、平稳过渡。
第四,有选择机会的质量。新西兰中小学类型较多,从性质看,有公立学校、私立公助学校、私立学校(含教会学校);从学段看,有小学、中间学校、中学、一贯制学校,有时交叉并存;从性别看,有男女混合学校、男子学校、女子学校;从形式看,有正规学校、家庭学校、函授学校。为了促进私立教育发展,政府按学生人数给私立学校拨付公用经费,同时允许它们另向学生收取学费。多样化的学校,提供了教育选择,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也照顾了文化差异。奥克兰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约翰•霍普(John Hope)教授对笔者说,高质量的教育不是僵死的教育,而是要有一定灵活性,努力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愿望。
新西兰采取了哪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措施?
1.实施渐进课程改革。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西兰教育部确定了课程改革要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1)树立自信。自我意识明晰、诚实可靠、修养良好,具有求知欲望和开拓精神,克服困难,追求卓越。通过各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施价值教育,让学生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品德。(2)善于联系。善于与周围的人联系,能够良好相处,做社区成员;善于与外部世界联系,有效利用通讯工具,成为有国际意向的公民;善于爱护自然,关注土地与环境,致力于可持续发展。(3)积极参与。置身多元文化,贡献自身力量,促进社会、文化、经济、环境之福祉。(4)终身学习。学生要做知识的探索者、使用者、创造者,要善于作出明智决定。为此,新西兰普遍优化教育过程,布置跨学科综合作业,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将教学作为探索过程,广泛开展分层教学。
3.提高教师教育素质。新西兰设定了新教师初始门槛,即必须具有本科学历加上1年以上研究生学习经历。上任后,还要有2年试用期。转正后,每3年接受1次评估,至少长1次工资,公立学校教师属于准国家公务员,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解聘的,其工资待遇在社会上处在中上位置。由于小学没有固定教材,中学的有些学科也没有教材,教师也可以自行确定授课方式,客观上对教师要求非常高。教师通过观察或测试了解学生学习程度与个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教育部门和学校重视加大教师教研力度,也提供各类学习进修的机会。教师要定期接受校董会的评审,成绩优异者可获物质奖励。
4.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国家一级设立函授学校,辅导学生学习,帮助边远地区学校开设部分科目,并可让不愿进入学校的学生有选择教育形式的机会。在学校参观过程中,我们目睹了教师通过电化教学上远程日语课的情形。这样的课程由教育部提供资助,面向全国教师招标委托,面向全国学生进行开设,供学生选修。新西兰同行认为,信息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各国抢占的重要制高点,对提高教育质量乃至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教育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变革,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大为提高。
5.改善学校民主管理。笔者一行到惠灵顿目顿学校(Thorndun School)等实地参观,发现新西兰重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让学校享有充分自主权,与1989年以前曾采用的中央集权学校管理模式已有本质区别。各校都设立了校董会,发挥家长参与作用,鼓励开展家校合作。校董会由5名家长代表、1名校长、1名教师组成,有时也聘请专业人士参加。如果是高中,还要有1名学生代表。校董会根据国家教育指南,研究制订学校发展政策及其实施计划,聘任校长和教职员工,监督学校依合同办学,分配并管理学校预算,维持学校土地及建筑设备,根据发展计划代表当地社区与教育部签订办学合同,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设计学校课程,向教育部提交年度经费决算报告。校董会每学年给家长写信,动员家长捐款,以改善办学条件或组织学校活动,对此,大家习以为常,一般能踊跃捐款,社会反应平静,没有人指责学校乱收费。
6.促进校内外教育衔接。学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普遍,有些学校有稳定的实践基地。社区活动中心志愿为学生提供服务,政府部门、议会大楼常年接待学生观摩。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植物园对学生免费开放,教师经常带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学生的户外体育活动非常丰富,体质普遍优良,近视率非常低。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劳动观点,提高了团队精神,锻炼了健康体魄,增强了动手能力。为便于与外部联系,学校的各种教育信息和活动安排皆对外公开,让人周知,邀请参与,接受监督。
7.开展教育形成性评价。2011年,国家设立与教育部并驾齐驱的教育评估办公室(ERO),旨在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去检验和促进各地、学校、教师、学生努力工作,勤奋学习,追求卓越。从此,学校须每3年接受1次国家评估,结果与拨款挂钩。定期举行对教师的测评,范围涉及教师教育技巧、对课程要求的把握、新知识的摄取,更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放到重要位置。相应地,学校也加强了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包括通过考试测试教师水平。为体现可比性,新西兰教育部把教师测试题库挂到网上,供学校选用。新西兰教育评估办公室直接面向高中生举办学力考试,通过者可获得全国教育成绩证书(NCEA)。探究式学习是新西兰所大力倡导的,对其评价是联邦教育评估办公室的一项优先领域,评估的内容主要是:(1)学生应该获得什么?现在达到了什么程度?下一步如何改进学习?(2)已采取的策略、措施、项目成效如何?(3)学生的学习发生了什么改变,教师如何确保学生继续进步?通过考察,我们认识到,新西兰虽然强化了对师生的测试,但更重视形成性评价,而不只是学习的结果。
《人民教育》2012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