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责任担当
发布时间:2015-01-28 08:31:26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3期    点击次数:52
    高考,亦称国考,于国、于家,责任重大。与高考试卷的其他板块相比,文言文阅读无论是题型、题量,还是命题角度与要点,都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一直是高考试题中较为成熟的一个部分。本文拟结合个人对2011年十六套高考试卷中文言试题的肤浅解读,谈一谈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责任情怀。 
   一.可取:为国家选拔人才负责 
   1.注重价值取向。德才兼备,高尚的思想情操不可或缺,否则可能贻害无穷。高考文言文历来注意选文的正确的思想导向,负载优良的文化信息的传承,丰富学生情感,内化学生完美人格,引导他们求真求实、向善向美,体现“文道合一”,其教育功能不容忽视。叙述类选文大多是积极而又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品,其主人公为人或率直清廉,或孝顺友悌;为官或善于政务,或秉公办事;为将或深谙军事,或战死疆场。如安徽卷重情重义、为人低调的万斯,福建卷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李维肃,全国卷Ⅱ卓有才能、威武不屈的熊鼎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论说类选文或论道,或论政,或论学,往往关注民生,体现强烈的民本思想和人文情怀。湖北卷反对厚葬、提倡亲民的上表,山东卷推崇施行仁爱、严肃法纪的对话,北京卷对人特别是君主看人应多看优点、取其所长而不要盯着瑕疵的劝慰等,亲切而易于接受。 
   2.崇尚文化经典。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阅读、理解、继承、弘扬文化经典是中华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考文言文试题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出发,增加对文化经典的阅读,注重挖掘古代典籍中所蕴含的道德情操、思想方法、价值取向和能力素养,增加了试题的文化含量,增强了试题的可读色彩,提升了试题的语文品位。不仅很好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展性,可以较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语文素养层次;而且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品格特征落到语文的实处。福建卷借助《论语》片段教导人们向善,不回避错误,知错能改;浙江卷借助《论语》《韩非子》的两段文字,告诉我们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道理,取材古代,立意当下,立意文化。 
   3.强调综合素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的智慧”。从中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要求学生在文本所提供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古代汉语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赏析文章章法技巧,进而吸收文化精髓。十六套语文试卷考查方式多样,分别检测了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等。根据高考《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对文章的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以及翻译、断句等,除了常见的客观性选择题、主观性翻译题外,主观性断句题、简答题、解词题等题型纷纷出现,让考生自由袒露心声,发表见解甚至是具有个性化的评价意见,由狭隘走向开放。湖南卷再一次详细标明选文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既是严谨治学的态度,也是民主开放的精神。 
   二.可行:为引导中学教学负责 
   高考,历来就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尽管“考什么,教什么”显得太绝对而不那么靠谱,但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人所共知。2011年文言文试题选文丰富,考查形式多样,展现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空间的极为广阔,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1.选文丰富多彩,避熟就生。从选文的范围看,涉及战国、西汉、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朝代的作品,既有正史,也有先秦诸子散文、清代文人作品。从选文的题材看,既有史传类人物传记,也有野史类名人轶事;既有亭记,也有碑传;既有奏表、序文,也有论说类随想。从写作技法看,这些文章大都以写人记事为主,故事情节相对集中;论说文观点明确,议论说理实在。文言测试的选材,已不再拘泥于传记,出现了多体并存或多体交叉,努力打通不同文本的脉络,涵盖汉语言文学、文化与思想的诸多方面,能够改变部分师生“考人物传记喜上眉梢,考非史传愁眉苦脸”的现状,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只要符合课程标准阅读文言文和考试大纲考查“浅易文言文”的要求即可。 
   中学语文教学重在教会学生知识和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的避熟就生的潜规则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试卷不仅不直接取材于教材(包括读本),而且近几年选自正史的比重不断减少,曾经风光无限的《史记》《汉书》2011年也已经是“硕果”仅存(湖北卷出自《汉书》),即使是论说类、笔记类文本,其作者也不是特别知名的作家,阅读时的陌生感既是高考命题的原则,更是考查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 
   2.断句题渐受青睐,值得推崇。断句,古称句读,是我国文言文教学的极为传统而又有效的方法,是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断句能力的考查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理性回归,因为只有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只有对文本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比较正确地断句;有了比较正确的断句,也才能进行更深更高层次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评价。应该说,断句题对于考查学生是否初步读懂“浅易文言文”,具有比较高的信度,考查形式本身具有综合性,难度也比较适中,2011年已经有7套试卷考查断句,可以说,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自在情理之中。以很有特色的江苏卷断句题为例: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故谊过长沙作赋以吊汨罗,而太史公传于屈原之后,明其若屈原之忠而遭弃逐也。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 
   本题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本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大致说的是史学家班固、欧阳修对贾谊之死因有着不同的理解,班固认为贾谊尽管死得早,但属自然死亡;欧阳修认为贾谊是郁郁不得志而忧伤致死。围绕文本,将断句与文意理解、解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既有对学生理解和应变能力的考查,又有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同时也是对高中学生文化专题学习的检测与引导。 
   3.鉴赏评价能力,春风吹起。鉴赏评价是高考语文考查的六大能力之一,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现今的高中甚至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沉稳有余,灵动严重不足,“使动”“意动”“倒装”等大量的语法知识充斥课堂,耗费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手捧古汉语字典在字字句句的落实中面目可憎,不懂得如何阅读欣赏那一个个已经逝去但依旧鲜活的、血肉丰满的生命体,不知道“将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阅读”“不会阅读就无法解题”的基本理念,除了背书就是做题,除了做题就是背书;相当部分老师讲起古汉语知识头头是道,讲到选文的语言之美、文脉之致、意境之妙往往语焉不详,善于讲题而不善于讲文,更谈不上品文,阅读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与训练中根本就得不到落实。这种惨不忍睹的情形与前些年不检测鉴赏评价有很大的关系,以往一般是固定在“古诗词鉴赏”部分考查鉴赏评价能力。2011年的文言文阅读,福建卷、浙江卷等已经开始重视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尽管部分省市卷仍羞羞答答地标注为“理解与分析”),特别是浙江卷旗帜鲜明地要求学生从选材、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表现技法、语言特点等角度对文本进行“赏析”,具有十分强烈的扭转重言轻文现状的作用。可以说,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渐受青睐,目的在于使师生的文言文解读与鉴赏评价能力得以提升,不致完全退化。 
  
出处: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作者:张志平
 
(化学)论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英语)英语语法教学有效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