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化学)巧用“学生错误”生成教学资源
发布时间:2016-10-26 13:48:55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化学教学》2016年第9期    点击次数:31
学生进入高三要进行大量的试题训练、经历多次大小考试,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再针对试题的难点和易错点,开展变式训练是我们常用的复习策略。笔者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错误是我们高三复习课的宝贵资源,教师要“借题发挥”引导学生找出知识上的漏洞、挖掘课本上的素材,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再把相关知识的试题进行优化整合、合理变式,使我们的检测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 
  本文以2015年朝阳区第一次理综模拟考试第26题为素材,通过课前分析试题的考点和答题状况,课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拓展,并及时开展了变式训练,旨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总结表述能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之后,笔者又将试题进行改编,为下一届高三备考所用。 
  1 试题考点和答题状况分析 
  试题答题情况调查分析的样本是笔者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的全体学生。 
  原题:2015年朝阳一模T26(14分): 
  Cl2、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在生产、生活中广泛用于杀菌、消毒。    
  1.1 试题的考查内容及方向 
  本题以氯水、氯酸钠为素材,重点考查了氯化钠的电解、氯水的漂白原理、铁制品的电化学腐蚀、化学反应的程度大小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等知识;考查面比较广,考查方式比较新颖。 
  1.2 答题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 
  问题(1):“解释不直接使用氯水而使用漂白液做消毒剂的原因 。” 
  大多学生能答出:“在使用氯水过程中会有氯气逸散造成污染”,“次氯酸钠的储存比氯水方便”,“次氯酸钠的稳定性比氯水好”等,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把“K2>K1,反应Ⅱ的有效成分比反应Ⅰ的有效成分大”也答出来,所以大多数学生只得1分。 
  出现问题的原因:一是试题的设问没有明确说明答出几条理由,所以学生挑选最熟悉的作答;二是试题没有明确提醒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解释”;三是学生没有灵活的领悟能力,不知道应该在该题展示的语境下做题;四是知道利用K2>K1这一重要信息,但是表达不准确。  
  出现问题的原因有:一是教材上没有这个反应,且该题没有对相关产物进行提醒;二是学生不善于利用教材所学的次氯酸分解、氯酸钾分解等知识进行类推;三是次氯酸钠的分解反应的确复杂,出现不同的答案可以理解。 
  问题(3):“4~8d,Ⅰ中ν(NaClO)= mol/(L·d)。” 
  该设问在整套试卷中得分率最低,能拿到2分的学生不到1/4。 
  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部分学生习惯性地在理综考试中,感觉计算难而主动放弃;其次是该题以质量分数的变化为已知条件来计算反应速率,此种形式的训练比较少;再者学生对于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不熟练,且未关注到“溶液的密度为1,忽略溶液体积变化”等重要条件,导致不会做。 
  2 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环节1 精细阅读,引领学生分析错因 
  (1)是否认真解读了试题意图? 
  例如:“解释不直接使用氯水而使用漂白液做消毒剂的原因 。” 
  教师引导:是否关注到该设问是在什么环境下提出的?如何利用题给信息作答?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是代表化学反应的快慢还是化学反应的程度?两个反应程度的大小与试剂的消毒效果有什么关联? 
  (2)是否能借助已有知识对陌生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NaClO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教师引导:教材中和试题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NaClO如何分解,但能否从次氯酸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来推测NaClO分解可能生成氯化钠和氧气? 
  当然,NaClO在一定温度下也可以按照歧化的方式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氯酸钠。 
  (3)是否关注到题给信息和设问中的关键条件? 
  例如:“4~8d,Ⅰ中ν(NaClO)= mol/(L·d)。” 
  教师引导:该步骤研究的是漂白液的稳定性,图像展示的是漂白液在放置过程中NaClO的质量百分含量的变化,如何利用质量分数的变化计算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是本题的关键,所以要从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物理量的换算公式中寻求突破,再借助“常温下漂白液的密度约为1g/cm3,且变化忽略不计”这一关键信息,求出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Δc=[1000×1×(6.5%-5.1%)]/(74.5×1),进而计算出速率。 
  环节2 借题发挥,引领学生挖掘课本素材 
  人教版教材对氯水作消毒剂的缺点有明确陈述,同时对“漂白液的稳定性”以及“NaClO的分解”等问题也有提示。《化学1》P84~85内容摘录如下:
出处:化学教学  作者:吴淑花 韩叙虹
(教育教学理论)高中“双链互动·双效互评”教学模式探究 (英语)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