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教育教学理论)学校德育切勿“做过头"
发布时间:2014-03-17 14:00:06   发布人:王勤   信息来源:《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年第5A期    点击次数:41

娄小明

    一位专家在讲座中谈及当前的学校德育,说在某报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校长主张不用红笔批改作业,说这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伤害,不利于学生学习。建议用蓝笔进行批改,说这种做法益处良多:可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给孩子以安全舒适的视觉体验等等。这位专家以此推理,那么这些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看到红绿灯不是要被吓死吗?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其实在某些教育地带,所谓的德育已经到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地步了。还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的二十个了解,包括了解学生的姓名含义,知晓学生的上学路径,把握学生家长的思想等等。在这么多的了解中,学校是否忽视了对学生隐私的尊重呢?这种认为学生德育高不可攀,教师需要做得巨细无遗,把对所有学生的德育都向着最高标准看齐,取得的效果却是高处不胜寒。这显然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过高了。

    曾几何时,学校德育中推出了师生一起做的措施。学生跳韵律操,教师也要一起跳。学生用午餐,教师就在旁边用餐。学生上的厕所,也是教师上的厕所。学生要做的作业,教师需要先做一遍。看到学生,教师需要先问好……这有其好处,教师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但是距离太近,也有物极必反的症状。看到一些老教师做操跟不上节奏,动作扭曲变形,孩子们会偷偷发笑。看到教师用餐中菜太多,会有怨言。而菜太少,教师又吃不饱。甚至一位低年级学生会好奇地问我:老师,你也上厕所呀!我知道,这肯定会降低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神圣感。笔者看到过这样一所学校,教师有教师的厕所,学生有学生的厕所,因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有自身的空间,都需要有自己的隐私,这是正常的。如果非要把教师的师德进行解剖,把教师的时空和学生进行捆绑,这显然是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得太低了。

    学校德育做得过头,笔者看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是尊重过头,变成了溺爱。的确,儿童需要尊重,童心需要保护。教师需要蹲下身子教书,但是如果得过了头,变成了着也没有必要。我们不能把尊重学生,变成溺爱学生。这只会造成孩子的目中无人,从而变得妄自尊大。君不见有的学校无端抬高学生的地位,任意降低教师的位置。出台了诸多制度,什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啦!学生犯错,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注意啦!要主动向学生打招呼,为学生开车门啦!学生在课堂犯错,起立不能超过五分钟啦!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讨好个别小调皮,只能靠买肯德基来贿赂孩子……教师在学生面前战战兢兢,生怕写错一个字,说错一句话,引来无端的指责,招致社会的批评。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小皇帝、小公主。要知道,教育只能是平等的,肩并着肩,手拉着手,任何偏向一方的德育,只能造成失衡的局面。

    二是小心过头,变成了小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我们自然要小心对待,让他们不受伤害,健康成长。但是如果我们小心得过了头,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怎么能够让孩子经历风雨,如何让他们擎天架海呢!学生不会走路,要教;不会玩耍,要教;不会吃饭,要教;不会感恩,要教:不会爱国,要教;不会弹钢琴,要教……怎么孩子有那么多的不会呢?孩子不做回家作业,学校有责任;教师批评了几句,学校有责任;孩子不爱吃青菜,学校有责任……学校怎么有那么多的责任呢?教师在作业本上打叉,学生受不了;学校在儿童节没有放假,孩子受不了;在学校需要穿校服,学生受不了……学生怎么有那么多的受不了?也许有人要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小学就是以小事为主的。这没有错,但是小事中包含着大道理。一屋不扫,便不能扫天下——扫地就是扫天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就是为了民族的崛起。谁说这些小事中,不能发现教育的大道理?如果我们蝇营于孩子在学校不出事,苟狗于在学校不要出麻烦,小心过了头,那么这些未来的大材就只能变成小器了。

    三是求新过头,变成了盲目。德育需要创新,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方正集团的理念就是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但是如果某些教育管理者,为了创新而不顾德育的规律,为了取得轰动效应而不顾学生实际,甚至为了个人成绩而盲目推进,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例如,有的学校为了强化学生的礼仪教育,要求孩子在学校任何地方见到教师都要主动问好。结果造成学生在学校内嘴巴很甜,可是一出校门见到师长却置若罔闻。例如,有的学校采取无缝隙管理,要求在任何时段任何空间,都有学生、教师管理。这样的管理虽然学生不会出事故,但是也容易造成校园生活缺乏童趣,变得索然无味。还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爱生敬业的水平,实行了一块镜子管理,发给教师每人一块镜子,每天对镜子笑30分钟。这样的措施的确能够让教师带着笑容进课堂,改善师生的关系。但是如果这种笑容仅仅表现在脸上,仅仅是职业化的标准笑容,还是无法让教师真正爱上孩子,爱上这份工作。此外,还有学校做道德银行的德育管理,有的学校采用跪谢师恩的方式感谢教师,有的学校给后进生戴上了绿领巾,有的学校给学生干部标上四道杠”……如果仅仅把德育演绎为作秀,把创新演变成时髦,而不顾学校的传统、学生的实际、教育的实况,是容易做成表面工夫,甚至盲目错位的。

    个人认为,要防止学校德育做过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一是做小事,做重点,不必贪多求全。学生德育千头万绪,从何入手才能提纲挈领,窥一斑而知全豹呢?那不妨从小事抓起,从重点事情做起,不要贪多求全,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造成什么都没做好的局面。例如,李镇西在谈及自己女儿在中学里的劳动时说,学校要求每位学生一学期清扫一次厕所,要求地面没有一点污渍,做到和家里的卫生间一样干净。笔者不禁疑惑,这样的劳动量够吗?能够提高学生的什么道德意识呢?再仔细一想,明白了这位校长的苦心了。要求学校的厕所和家里的卫生间一样干净,不就是做到爱校如家吗?一位豆蔻年华的少女能够打扫厕所了,那还有什么脏活累活不能干呢!一位学生打扫一间厕所,劳动量可谓轻矣,所做的事情可谓小矣。然而这个中不难看出心的,这个中不难发现意义的。这就是做小事,有大效果。正如常州高级中学的校训存诚能贱一样,能做贱事,心存高贵,才能有所作为。如果说我们的小学教育要从小事入手,而且不繁琐细碎,那么需要处理好小中见大的关系。

    二是做表率,做内化,不做表面文章。记得鲁迅在谈写作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读者没有感觉到你在说教,你的文章就最有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的确,在德育工作中很多地方并不需要显性教育,只需要给孩子留空间,留时间,做表率,做内化就够了。行知小学的马校长有一条不明文的规定,学生看到校园内的垃圾,是不能打扫的,需要弯腰捡起来。马校长会说:你看,捡落叶的动作多美啊,而扫垃圾则尘土飞扬,太……”学生们在捡垃圾的同时感受到了这随意的一丢带来的麻烦,在看到别人捡垃圾的同时体会到了扔垃圾的不美,原来这简简单单的捡垃圾的行为,在教育自己的同时,又教育了别人。德育要告别表面,告别作秀,需要从教师的示范做起,从优秀学生的表率做起。笔者观察了早晨上学孩子的问好,有的孩子举举手就了事了,有的孩子眼睛都没有看你,扔下一句话就走了,有的孩子躲着你进了校门。但是也有很多孩子非常有礼貌,有的笑容满面,有的声音响亮真诚,还有的学生弯腰鞠躬……就是这样一声小小的问好,里面大有文章。从中可以看出谁是真正有礼貌,谁是表里不一。哪个需要引导纠正,哪个需要表扬鼓励。真正的德育就应该做好表面与内在的结合,让心灵和行为互为反映。

    三是做惩罚,做合理,不必一味赞美。惩罚是德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一位学生的话给了我最好的启示。这位学生刚刚受到了学校给予的表彰,我问她:你高兴吗?这个小女孩说:如果获奖的同学再少一些就好了!”“为什么啊?我很疑惑。她说:光我们班就有十多位同学获奖,这有什么稀罕啊!我明白了,表扬的对象越少越有价值,相反亦然。那么有表扬必然会有惩罚,反之亦然。我不禁想到了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的一个环节,一个小调皮用弹弓把一位教师的头打破了。马修老师找到了肇事者,让这个小调皮去照顾受害者。在照顾的过程中,小调皮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受害者的宽容大度给他带来了心灵上的深深震撼。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内心感到非常不安。他精心地照料受害者,最后改正了调皮捣蛋的行为。马修老师让这个小调皮去经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痛苦,在心灵的惩罚中,受到了教育。这样的惩罚是必需的,唯有通过这种惩罚,才能让孩子成长,让心灵轻松起来。所以,在德育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不会理解,不用束缚于惩罚教育是个禁区,合理的惩罚教育能够发挥赞美所无法体现的作用。的确,教育需要赞美,孩子是夸奖出来的,但是正如没有惩罚就没有夸奖一样,只有做得合理,奖惩结合才能防止德育的华而不实,浮夸表面。

总而言之,要防止学校德育的做过头,需要用辩证的思想:多少结合,粗细兼顾,高低有别,才能让德育恰如其分。

 

    原载:《素质教育大参考》2013年第5A

 
(英语)高中英语课堂讨论活动设计的问题分析与优化 (教育教学理论)希贵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