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
开放式考教分离——
如何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性?怎样才能知道学科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当学校不再参与市区统考之后,我们必须建造自己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其中开放式的考教分离制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考教分离,其实是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在期末大考时普遍采用的一种考试命题方式,即由不从事本学科、本年级教学的人来出考试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比较客观地检查科任教师的教学情况,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由于命题者与任教者“背靠背”,所以考试题经常与实际教学“打架”,有时是因命题者不了解实际情况,但大部分时候却是因为双方缺少沟通而产生误解,这样一来,考试不仅不能促进教学,许多时候甚至出现“顶牛”的局面,影响了某些教师的教学热情。
我们在教学管理中也同样实行考教分离的评价方式,但命题者从一开始就与任教者“面对面”,自学段教学伊始,双方就围绕学段考试展开研讨,从命题原则、方向引导、难度系数,到重点难点、双向细目表,全部“摆到桌面上”,目的是促进全程教学,发挥双方智慧、相互查缺补漏,靠共同的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因而,这种方式也就被大家称为开放式的考教分离。
在有些学科,这种开放式的命题研讨还被开发为一种培训模式,命题者作为召集人,会向其他学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开放一些研讨环节,让他们在真枪实弹的演习中分享经验和智慧,这样的培训常常让青年教师刻骨铭心,迅速提高。
建立“矩阵式”教研体系——
实施走班选课后,学校所有课程都进行了分层分类设计,教师们的教研活动不仅要兼顾学科安排,更要兼顾课程特点。传统的单一教研组长体系已很难满足这样的要求。为了统筹安排,我们建立了“矩阵式”教研体系,既设立学科教研组长,横向协调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课程的教研管理;又设立课程教研组长,纵向协调不同年级同一课程的教学行为。以高一年级的物理学科为例,我们分了物理I、物理Ⅱ、物理Ⅲ三个课程层次,首先,设立一名学科教研组长,横向协调本年级所有物理教师的教研管理。同时,由于每个层次的难易程度和课程特点都不一样,所以我们又分别为每个层次设立一名课程教研组长,纵向协调学校所有年级物理I、物理II、物理Ⅲ课程的教研管理。这样一来,每位教师就处在“矩阵”的交叉点,既参加了本年级的学科教研组,又参加了学校某一学科具体课程的教研组,教研活动信息顺畅,既兼顾了学科,又兼顾了课程,两者有机统一,教学也就得以顺利开展。
构建校内联络机制——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校内的协调、联络工作越来越多,而师生对相互之间的职责却越来越不熟知。尤其是学校形态随着课程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遇事一律找班主任的协调、联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的需要,于是,在学校内部构建符合师生需求的联络机制迫在眉睫。
许多时候,师生并不清楚学校的运行机制,有了事情常常不知找谁解决,甚至跑断了腿也办不了事。于是,我们让有着不同需求、处在不同年级的教师和学生,分类列出他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需要帮助解决的事项,无论是教学、教育、教研、管理,还是学习、生活、家务,只要是需要我们在校园内解决的,我们就明确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人员作为联络人,而且将解决问题的规范、流程一一列出,让有需求的人和负责这项工作的人都清楚明了,使双方在互动时能够提高效率,也容易相互理解,对办理的时限也做出相应的规定,一旦有超出时限而责任人无力解决的,可提报上一级主管部门。
在一般的学校里,年级主任和班主任们最苦恼的就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有些本不属他们分内的事情,他们也要充当通讯员负责通知、安排、调度、落实、反馈,大大影响了核心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将管理岗位、服务岗位有多少事情需要与师生联络也逐一列出,从全校性的集会到某位学生的缺勤,从事关师生利益的评价到教师节的慰问,只要是与师生有关的事项,一律汇总归类,然后依照年级组的主管和教师们提出的联络方式的建议,改变过去各个处室、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一有事情,就找年级主任、班主任的积习,让大家有什么事情直接找什么人。这样也大大增加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