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2-11-26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也要相应地紧跟形势的变化而改革创新。如今,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人才为旨归的教育。核心在“创新”, 只有创新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只有培养出创新人才的教育,才是有作为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我校(江苏省启东中学)有多年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探索出了一些经验。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当前世界各国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形式上是经济和政治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各国教育家都清醒地认识到,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以及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人文学家,用带有“科举”烙印的常规教育模式是培养不出来的。像美国,各行各业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但是领军人物基本上都是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精英。他们把各中学5 %左右的资优生单独划分出来,予以特别关注和培养。这种培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培养模式和师资配备等许多方面,都不同于对一般学生的培养。英国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也有其传统而独到的做法。他们利用全国最高水平的公学精心培养2 %左右的资优生,为这些资优生创造最好的教育环境,配备最好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配备一些大师级的教师,可见其对创新人才培养之重视。法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比较完善,他们在一些高水平的中学设立了大学预科,有10 %左右的优秀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完成大学预科,并最终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进人大学深造。

我国也越来越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胡锦涛总书记在谈到人才工作时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温家宝总理在谈到教育改革时说:“要激励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创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涌现更多的‘创新人才’,这样我们的国家就有希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普通高中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发现、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和功能。2011 8 月江苏省教育厅接连发了两个文件,确定了全省14 所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和31 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的这一举措表明,普通高中在这些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基础教育的传统与创新》一文中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如何创新?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吸收世界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挖掘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中国教育是在中国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它的核心基础。”由此可见,创新的教育才是有希望的教育,基础教育必须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特点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基础教育的校长,我深深体会到,当今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便利及迅速发展,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差距在迅速缩小,这使教师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具有一种职业的危机感。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引用了这样一条谚语:在非洲,瞪羚每天早上醒来时,它知道自己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就会被吃掉。狮子每天早上醒来时,它知道自己必须超过跑得最慢的瞪羚,当太阳升起时,就要开始奔跑!这条谚语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是变平的世界还是今日我国经济的转型都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然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这一深刻而尖锐的发问,是关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培养创新人才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针对一些高智商或在文学、艺术、体育、手工制作等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这样可以体现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早出、快出人才的目的。正因为青少年儿童在对知识的接受和领悟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如果用教育中等智商孩子的方法来教育高智商孩子,那么,这些孩子就无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样不仅浪费人才,甚至造成其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叛逆心理。教育平等,不仅是给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要提供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方式。

培养创新人才体现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践证明,在动态的比较中寻取多种方法是可以把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鉴别出来的;组建兴趣小组是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他们的创新素养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产物;通过教育可能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个性中的弱点等。

培养创新人才缩短了人才培养的周期。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是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学知识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对智力超常学生,通过特殊培养,能够缩短育人周期。但我国的育人周期却在不断延长,一般博士后毕业已达30 岁左右。而科学家进入最佳创造年龄是25 岁左右,这便出现了科学知识急剧增长与人才成长和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区的尖锐矛盾,从而必须采取措施缩短育人周期,加速人才培养,提高教育效率。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杨振宁在比较中美教育时说:“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教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是中国的教育制度,从中小学起,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 %的最聪明的学生较为不利。这不利的一面,在美国却做得非常好,孩子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美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对这些跟别人不一样的、有特别才能、特别天赋的人,能够给予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发展。这是美国今天在学术上、在经济发展上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尽最大可能地营造能使特殊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对90 %的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卫。%的好学生则是不利的,而对3 %的特殊优异的学生更是极大的压抑和扼制。因此,对特殊人才必须进行特殊培养。对特殊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新生选拔制度改革,营造自主学习环境,配备优秀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强调研究型学习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实行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在分析能力、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表达和交流、问题求解等方面受到更好的训练。总的来说,要以转变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根本,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师德师能水平为关键,加大投入和改善教学条件为保障,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特别是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度革新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创新教育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学生入学测试与选拔、学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使优秀学生在品格、智力、能力和身心诸方面均得到充分发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教学;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低起点、小坡度、快步走、勤反馈、及时补”,循序渐进。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在知识的“深、宽、高、综”上做文章,引导他们进一步钻研,充分挖掘潜力,不断向更高目标冲刺;对一般的中等生,强调打牢基础,查漏补缺,均衡发展,整体提高,要保护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学习,使他们向上滚动发展;对后进生通过辅导课、面批、重点提问等办法,努力促进其转化;对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的辅导不等同于超前灌输知识和题海战术,应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其自学能力和实验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三步走,即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再到超前自学。另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实验能力的培养,这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开始。例如,我校理、化、生兴趣小组不使用现成的《实验册》,而是由学生自己独立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自己设计能达到这一实验目的的实验方法,以全面培养学生实验的各种能力。

学校要注重开发具有创新才能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在学科教学中为他们创设开发潜能的平台。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他们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目前,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科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会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激发。学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传授质疑的方法,教育学生善于发现错误,不盲目地接受结论,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这主要是为学生制订适当的奋斗目标,并不断地鼓励、督促他们,促使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其次,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在经受挫折和失败时要学会自我调节管理,始终保持成功的信心。对于暂时的挫折,要引导学生冷静的分析和思考,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成功打下基础。最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引导学生养成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要让他们知道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才是胜利者。

多年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的层次,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同时也造就我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我校李天然同学入选“第44 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代表队,2012 7 月赴美国华盛顿参赛,以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优异成绩夺得奥赛金牌。自1995 年以来,启东中学在国际中学生数理化学科竞赛中共摘得了14 块金牌2 块银牌。20 多年来,我校每年都有20 名左右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每年高考本科率稳定在98 %左右,重点本科率保持在90 %左右,并且连续多年有多名学生被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录取。我校在体育、文艺、小发明等方面也培养了不少创新人才。实践证明,我校实施的培养个性特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创新人才教育,是一条全面发挥基础教育功能、尽快提高学生素质的良好途径,是启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杠杆,能加快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能培育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学校文人精神,能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全面发展。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和普通高中理科课程基地学校,我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路,为培养一大批个性鲜明、能力超常、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2012年第19
(物理)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过渡的几个途径 (教育理论)深入校本研修,促进师生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