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教育理论)深入校本研修,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发布时间:2012-11-26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34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发展学校的研修。几年来,控江中学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的优质资源为依托,以课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对象,在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中深入开展校本研修,开发校本教材,校内形成了浓厚的研修氛围。几年的校本研修实践在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改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诸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把校本教材开发作为校本研修的突破口

2005年开始,为使国家课程更好地枝本化实施,我们对现有的课程结构作了进一步完善,用学科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兴趣类课程统整目前的课程,积极拓展校本课程,把为学生提供的一切学习活动和学习环境均纳入课程体系。其中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形式,其中选修课程分为限定性选修和非限定性选修,其中,限定性选修课采用学校统一编写的校本教材,并在学校以以往部分年级分层教学试验的基础上引入面向全体学生的分层教学。目前开设的限定性选修课有语、数、外、理、化五门学科,每门学科依据课程标准、参照不同版本教材对现有的必修课教材进行统整,编写出版统一的校本教材。

为了使教材能够集中每个教师的才智和经验,同时保证限定性选修课普及的效果,我们要求教研组内教师全员参与编写,编前统一组织培训,编中按章节分组合作,编后在异组间交流审改,充分发挥专家引领和组长领衔的关键性作用。

学校要求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和解读课程标准,做到与必修课教材相配套、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的心智水平和接受能力相联系。校本教材有适量的设问或多重解释,在保持学科形式或形态的前提下,尽可能引发学生反思,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教师成为校本研修的主体

校本研修的主体是教师,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学校于2006年开设“教师论坛”让“教师论坛”成为校本研修的舞台,每学期举办3~5场,围绕课前的学生预习和教师备课;课中的学生讨论、动手实验和合作学习;课后的作业布置、学生评价等基本教学环节展开,先后有50余人次的一线教师进行了教育教学实践的现身说法,畅谈自己的教育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论坛设置了点评环节,请学科专家对主讲教师经验的推广意义和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每一次“教师论坛”,由于主讲人讲的都是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语言朴实可信,经验易鉴易学,而且引出的思考发人深省,因此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欢迎。有教师这样评价:“‘教师论坛’凸显的是学校改革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专家引领后的同伴互助和理念先行后的行为跟进;展现的是控江教师的素质、水准、风采和共同愿景;生发出的是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囤文化。”

把教育科研作为校本研修的助推器

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尽可能把隐性的个别经验上升为带有普适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显性规范,使得个体价值与群体绩效得以最大程度地显现,我们循序渐进地开展了“一得交流”  “课题研究”“成果推广”活动。

每位教师每年至少写一篇“教育一得”或“教学一得”。要求教师在课题选择上尽可能选小不选大、选具体不选笼统、多选实践类和探究性的课题。教师们结合自己的学科、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如何把概念化的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科学的教学行为和管理行为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索。产生了大量科学的新认识、新见解、新方案和新方法,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在“一得交流”的基础上,我们挑选一批有价值的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分学校、区、市、国家四个等级)。同时,通过课题立项组合科研队伍,把几个人甚至全校教师凝聚起来,在共同的话语空间进行团队协作,发挥教师的整体功能。

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那些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并在校内逐步推广。两年来,学校有l项课题成果被评为全国教育发展“十五”计划CEI重点课题项目一等奖,有1项课题成果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3项课题成果被评为杨浦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学校被评为杨浦区科研先进单位和校本研修先进单位。
来源:  《上海教育》2012年第2AB
(教育理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 (英语)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