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摘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文摘
(心理)从宏观到微观: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2-11-26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4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较晚,与此相比,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发展了100 多年,对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验也从未间断。借鉴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益经验,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宏观概述

国外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多管齐下,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全面的综合干预。学校辅导员、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心理治疗师、社会服务工作者以及护理人员都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帮助。概括来说,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标的学校——家庭合作模式和以增强社会适应性为目标的学校——社会合作模式,以及家庭——学校——社会整合模式,其中整合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同学校与地区,这种模式无疑是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整合模式提供了理论模型。此理论模型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社会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心理状况既受其内部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与自然环境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宏观的层面提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四要素,即学校、心理机构、家庭和周边人际关系。学校是四要素中最复杂的动态系统,其内部的各个层次不断地变化并且互相影响,外部又与不同的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对学生发展影响巨大。

二、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中观层面

()学校与心理健康机构的合作模式

在国外,学校十分重视与其他机构员工之间的合作,心理健康机构的工作者不仅为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干预提供辅导,而且通过家访对学生及其家庭提供直接服务。随着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国外学校与医院的合作日趋走向成熟。心理学家、护理人员、社会工作者和医院的心理健康治疗专家,与学校的行政人员和监管人员一起参与到教育之中,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出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学校内部可以提供初级的心理干预和问题指导,帮助学生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将其转介到其他的机构进行专业治疗。

因此,心理健康机构与学校的合作主要针对已经出现情绪或者行为问题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强调以学校为基础的同时,又要求各层次之间的合作以及每个部门独有的责任。当教师和家长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后,首先对孩子在课堂中的表现进行观察并制订计划,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干预。如果没有解决,问题就移交给学校当地援助组负责。援助组由有专业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和学校管理层人员组成,在课堂上对那些在学习、情感或者行为上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调节和干预。如果学生出现的问题经过调节与干预后仍然没有改善,学校则需要请家长参与干预过程。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并征得学生家长的同意后,或邀请临床医学家参与学校干预的过程或直接进行转介。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模式

在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中,要求家长参与干预过程,促进家庭与学校关系的发展。此类合作模式将家长作为对学生进行干预的参与者之一,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促进学生发展。家长需要提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表现,家庭环境,从家庭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具体的操作方法有建立家长互助小组、对学生进行家访、电话访问、举办家长会等。

在美国,联邦和州会拨款给学校建立家庭资源中心,为家长们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通过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以达到家庭干预的目的。有的社区或研究人员还专门对家庭进行系统的干预,通过改善家庭环境来预防或矫正学生心理问题。

三、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微观层面

()创立良好的学校氛围

营造积极的学校风气,为学生提供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感到安全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防止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创造良好的学校风气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第一,关心所有学生;第二,建立学生自尊;第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第四,培养学生的安全感;第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活动与交流;第六,鼓励学生自立。

()制定适宜的学校政策和制度

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第一,教师责任类制度;第二,课程设置类制度;第三,与其他机构之间联系类制度;第四,学生的管理类制度。

()开展有效的教师援助

学校建立有效的教师援助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及时化解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美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为咨询心理学系或临床心理学系毕业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这些教师的资格审核十分严格。除此之外,美国学校的所有教师都必须学习心理学课程,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并获得资质证书,这是每个教师应聘的资格,让每个教师都有能力解决学生的简单心理问题。除了心理学方面的培训,学校心理学家常常对所有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管理和解决学生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师之间进行研讨,就某一学生的问题进行沟通。以利于提高教师和学校员工的心理健康意识,减少因教育和管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

()开展多元的课堂教学

国外心理健康课堂内容从生命教育到适应教育,从自我价值教育到自我完善教育,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特点,并越来越注重对人的社会性的培养,而不单纯地进行情绪和意志的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正确面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掌握正确的化解心理学后的方法。近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由心理治疗、职业指导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教育内容针对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具体的内容。

总之,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向多样化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者也呈现出多样化,辅导员、心理学工作者、社会服务工作者以及护理人员都参与到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来,既增加了教学中的专业性,又照顾到了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既重视采用各种方法对个体所处的环境进行修正,为个体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与周边的机构合作,建立家庭和社区之问的联系。在国外,社区工作人员还负责对全体社区成员进行心理培训,并陪同心理健康全职服务人员深入学校和进行家访,成为开展心理健康干预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国内外对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逐步增多,尤其是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课堂教学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比如,积极行为干预和支持模式作为美国目前十分广泛的一种教育模式,有7500多所学校推行。该模式认为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和主要教育场所;强调学生的社会背景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建议在教学中要涉及到文化教育。课堂的教学通过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不同方面的问题,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从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到心理问题。学校在将所有的援助性资源整合起来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建设课堂教学,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不能忽略的重要途径。
来源:  《素质教育大参考》20127B
(教育理论)校本研修:促进基础教育转型发展 (教育理论)提高校本研修质量的几个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