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们南洋初中理化生计教研组采用“七步法”开展了主题研修系列活动。
一“定”,定主题。本次研修活动的主题为:基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
二“学”,学理论。在范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并针对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展开讨论;谭迎华老师开展了如何说课的专题辅导;江丽莉老师作了对“深度学习”进行了解读。组内老师深受启发,尤其是年轻老师,对于如何说课,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去备课和上课有了较深的感悟。
三“备”,备课。我们以课堂教学活动为研究载体,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上课之前组内老师共同参与备课、磨课。尤其是韩唯伟老师执教的“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在试讲阶段,卜老师和范校长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引入环节,原本的设计是由学生观看东方明珠的视频引入课例。范校长认为逻辑性不强,无法与后面的探究实验联系起来。改而采用由连接的并联电路出发让学生观察灯的亮暗程度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灯的亮暗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从而引入课题;在探究实验之后安排了学生计算并联电路的分流问题,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卜老师建议删除这部分内容,否则会导致课堂基本进度完成不了。在得到组内老师的指导后,再次修改了教学设计,并开展了课堂教学。
四“上”,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主要由两位老师开展。分别是张晨老师执教的“机械运动”和韩唯伟老师执教的“探究并联电路的特点”。在正式上课之前,2位老师进行了多次试讲,组内教师全程参与。首先是张老师的这节课,最后集体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张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是从一张图片引发学生对于物体是否运动的认知冲突,紧接着针对该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从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最后,张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事例由学生来判断其是否运动,学生乐在其中。
韩唯伟老师的这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从日常生活中的灯的亮暗不同,引发学生的思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灯的亮暗不同。根据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最终得出了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锻炼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五“评”评课。上课后,我们开展及时开展了评课活动。比如韩唯伟老师的这节课中孙老师建议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张老师建议在教学中的规范用语问题,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语言表达不够规范的问题;卜老师建议,如果在课堂当中遇到学生回答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就可以使课堂安排更合理些。老师们还针对教学目标中的目标导向的活动展开了讨论。
六“反”,课后,两位老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一是设计了那些教学活动?二是为什么设计这些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提神了学生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比如张晨老师在反思中写到设计了“将小木块放在长纸条上缓慢地拉动长纸条、较快地抽动长纸条,观察小木块分别在桌面上和长纸条上的位置变化。” 通过这一活动,引入参照物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寻找参照物来表述物体的运动或静止。建立判断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是以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为依据。有助于形成参照物的基本观念,通过小实验掌握探究方法能够自主研究物理的小问题。等等
七“导”,总结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研修成果之一: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我们认识到如何基于提升我校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注重导学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与应用2.巧设实验在实验体验中引导学生科学探究3.注重方法运用,提升认知水平 4.预设问题探究,体验解决方法5.打破思维束缚,发挥创新想象。
研修成果之二: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从第一稿到第四稿的逐渐完善。今年我们在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方面进行的多次的修改和不断完善。为今后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本次教研组主题研修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我们将继续努力!
(责编:刘烨;摄影:支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