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祭拜 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南洋中学2018届高一南京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三)
高一(5)班 陈榕
2016年3月18日上午七点,是我们进行南京社会实践的第三天,早餐后驱车前往中山陵。
下了巴士,两人一伞,以备下雨,又带了水和相机,轻装上阵,以示尊敬。我们从山脚下开始徒步。
中山陵依山而筑,坐北朝南,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岗峦前列,屏障后峙,气势磅礴,苏世独立。
据介绍,整个陵园的平面呈现“警钟”铎形,寄有“木铎警世”之意,象征孙中山先生毕身致力于唤醒民众,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奋斗精神。山下的半月形广场即为钟顶。每个班级站在广场台阶上合影,背倚三门牌坊,上书“博爱”二字,为孙中山先生手书。穿过牌坊,苍翠的松林间开辟出一条宽阔大道,直通陵门和祭台,状若钟摆。
阴沉的天气沉下了我们祭拜的心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拱形陵门上的“天下为公”四个字,和一座二三层楼高的碑亭,碑上用正楷深深地刻下“中国国民当葬总理孙先生于次中华民国
8个平台,70多米高,392级台阶,象征当时中华民国人口三亿九千二百万。宽阔延伸的台阶,气势如虹,仿佛孙先生本人伸展手臂,微笑着接纳前来祭拜瞻仰的每一位游客汇成的庞大人流,其心中所系念的仍然是如何贯彻“天下为公”,“三民主义”……
狭义地说,我猜想,没人是喜欢爬楼梯的。但是为了瞻仰顶处的祭台,我们互相扶持,一步步向上,很快走完了392级台阶。从最高处向下俯瞰,照相机收入了更多人的身影,祭拜者不分年龄,不分身份。我甚至看到了身穿荧光黄背心的环卫工人,一级一级攀爬,一遍一遍清扫,极力维持陵园的洁净无尘。依山而上的台阶,不仅是设计者的考量,也展现着人民(攀登者)对孙先生发自内心的敬重。
台阶的尽头,伫立着青白琉璃的灵堂。
孙中山先生端正挺拔的坐像。威武、高大。
从1929年到今天,“他”纹丝不动,100年,200年,300年以后,“他”仍将安坐在这里——南京。
迈出灵堂,恰有几束阳光穿透连成一片的云层。心里仿佛也有什么豁然开朗。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民主”、“民权”,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含义。
先生安坐于此,后世的风风雨雨都在他的微笑间如烟散去。他为人民奉献了毕生,除了“和平、奉献、救中国”(遗言),此生已无憾。
陵园的设计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庄严,宏伟,一如先生博爱的胸怀。
愿您安眠。
……
2018届高一南京爱国之行,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