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初中图书馆 >>读书活动
以书为友 以书会友 ——我喜欢的《呼兰河传》
发布时间:2021-12-30 10:52:13   发布人:孟欣荣   信息来源: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图书馆    点击次数:392

作者简介:萧红,原名张迺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其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孤独的生活》《砂粒》等。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我”是一个小女孩,也是故事的叙述者。呼兰河是一个小城,不怎样繁华,“我”在那里出生。

第一第二章讲述了东二道街上有一个大泥坑,它常常淹死一些骡马和小孩,可居民只是帮忙拽出,没人出来加以整治。虽然这里的居民有些迷信、虚荣、愚昧,但这里仍是作者最爱的家乡。这地方的晚霞是很好看的,有一个土名叫火烧云,变化极多。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盛举,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盛举都是冲着鬼而做的,只有正月十五唱秧歌是为人预备的。

第三章讲了祖父非常爱“我”,“我”常跟祖父在后花园里玩,并跟着祖父学诗。“我”还很喜欢吃,还常到小后房储藏室找各种东西玩,祖父都会一一告诉“我”它们的名称。

第四章讲了“我”家是荒凉的,有许多空房子,许多房子也都出租了。但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在祖父的庇护下,仍然悠然自得、恣意成长。

第五章中的小团圆媳妇是小说中最令人扼腕痛惜的人物。她年仅12岁就沦为童养媳,被接到胡家。她实际上还是个孩子,天真、活泼、大方、不害羞,却被父权意识的大人们理解为不守媳妇的规矩,最终被愚昧的婆婆和周围的人迫害致死,成为封建伦理秩序的牺牲品。

第六章讲了“我”家有个有二伯,他是个老光棍,性情非常古怪,喜欢同石头、麻雀、黄狗谈天,却不爱和人说话,但也是“我”的一个玩伴。他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代表,是被奴役、被污辱后的扭曲变形。

第七章讲了院里的磨倌冯歪嘴子。他的女人是同院住的王家大姑娘。邻居们都夸赞这位姑娘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但这回成了冯歪嘴子的女人,大家都说她不是好东西了。冯歪嘴子受尽了冷嘲热讽。他的女人生下第二个儿子后就死了。他常常含着眼泪,但他看到儿子们的成长,就不再绝望。在儿子身上,他看到了活着的希望。

 

书评:

《呼兰河传》是萧红笔下的“回忆式”巅峰之作,不仅包含着萧红真挚的情感,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这部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对人物、情节、结构的处理方式。书中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然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也没有头绪纷繁的线索,而是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写下了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全书都是由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段和人物速写而成。小说中各章相对独立,没有明显的联系。我认为呼兰河城就是主角。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的理解:“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的另一大特色是以儿童的视角叙述。小说从第三章起,就采用了作品中儿时的“我”的视角。作为儿童的“我”,稚嫩、天真、好奇、顽皮,在“我”的眼里,后花园是另一个色彩缤纷的空间世界,动植物都被拟人化。同时,由于“我”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有限,面对成人世界,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不大相同,通过“我”透视成人世界林林总总的现象,在一种天真的疑惑和发问中,实现对成人世界的拷问。

同时,这部小说的语言也是超常规的。萧红在小说中以一种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这种超常规的语言运用使小说呈现出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情趣,正如这生机勃勃的后花园。作者以她特有的童心观察自然,借用了儿童语言简短朴素的形式特点,显得及真率而自然。本书语言朴实无华,更是流露出对祖父的热爱与怀恋,也表现了萧红对岁月易逝、人生无常的叹惋。小说中这种自然清新的语言极为常见,不拘一格,也宣泄着对家乡居民按“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封建、愚昧、迷信思想的愤慨,同时渗透着人生至暗时刻的沉郁和永恒的哀伤。

简而言之,《呼兰河传》以它超越小说限制的结构布局和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许多文学大家所称道。我推荐大家去读一读哦!

 

 

 

 

 

荐书人:七(1)班  秦懿鸿

 

注:本文获2021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暑期读书系列活动读书荐书优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