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 + 问题链:单元教学新探索——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开展第二届研修团队“红石榴奖”评比活动之物理篇为凝聚集体智慧、激发研修活力、提升教学品质,打造特色课堂样态,强化学校发展内核动力,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举办第二届 “红石榴奖” 研修团队评比活动,以 “汇众智 荟研修 慧课堂” 为主题,展现教研风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学期期末物理组的研修成果展示现场……近年来,数智化深刻改变各行业,教育领域亦如此,它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界限,实现个性化学习,推动教育向数据驱动转变。一线教师面临技术应用门槛高、数字素养参差不齐等挑战,但需探索数智化赋能课堂。2025年5月30日,物理组借助“红石榴”研修展示活动探讨《数智化助力单元教学背景下沉浸式问题链导学实践》。优课展示:沉浸式课堂激活思维碰撞韩唯伟老师开展了《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的公开课教学。课堂以“物态变化”单元为载体,围绕“分子微观结构与宏观物态变化的关系”核心问题展开。课堂中,韩老师以露珠消失的生活视频导入,通过“湿纸巾擦黑板”演示实验引出汽化概念。随后,韩老师以问题链设计驱动思维进阶,从“露珠为何消失”到“如何加快蒸发”,构建“生活现象—科学概念—规律探究—实际应用”的认知路径。同时,课堂融合数智化工具,通过三个助手平台突破教学难点,实现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动分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模型建构能力,为物理概念教学提供了“情境—探究—建模”的实践范式。多维评课:聚焦课堂实效深化教学认知课后,韩唯伟老师先行简单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思路,随后,备课组各位老师结合课时教学展开研讨。张晨老师首先从知识建构层面进行了深度剖析,表示应关注新实验中时间轴的意义,面临学生还未学到热传递的挑战,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找到教学突破口。蔡红燕老师从学生活动的精细化方面提出了建议,实验中应完善实验仪器与数据记录设计,细化安全演示,补充教学细节。张伟老师在智能交互系统的教学应用方面展开了思考,肯定数智化具象化概念等优势,提及技术能力不足等挑战,倡导技术与人文融合优化教学。卜文菊老师和王潇毅老师从问题链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卜文菊老师表示以露珠情境构建问题链,含沸腾与蒸发子链,驱动思维、强化实验逻辑,贴近生活应用。王潇毅老师从课时与单元整体出发,强调把握问题层级关系,兼顾问题“颗粒度”与单元“结构图”。最后,范显涛校长聚焦数智化赋能单元教学与问题链导学实践进阶,探讨沉浸式教研对教学相长的意义。研究推进:问题链创新进入深水区本次研修活动中,物理备课组首次尝试将问题链研究与数智化技术深度融合,初步验证了数智化赋能问题链导学的有效性。从教学效果看,这种创新模式不仅突破了“抽象概念可视化”等教学难点,更通过智能交互实现了问题链的动态调整,为单元教学注入新活力。同时,面对新课标与新教材实施挑战,物理备课组将继续推进问题链导学研究,重点探索数智化技术与教材新增内容的适配性,计划构建“数据驱动—智能优化—素养落地”的研究闭环,让问题链设计更精准对接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推动物理教学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本次 “红石榴” 研修活动不仅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数智化转型的实践范式,更启示我们:唯有让技术与教学深度对话,让教研回归课堂真实场景,才能培育出核心素养落地的沃土。南洋物理组的探索,正在勾勒未来智慧课堂的清晰图景。(撰稿:王潇毅;摄影:物理劳技教研组;责编:刘烨)
导学践悟|以导促学,审辨思考——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2025年语文组优师优课评比活动为落实学校高品质双新教学要求,通过“优师优课”展评,引导学科组与教师关注课堂品质实效、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共享优质课资源,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25年,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以“深耕导学 精研评价 激活课堂”为主旨开展新一轮“优师优课”评比活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始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在互动与探究中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与审美价值,积极落实了语文组以“导学课堂中学生‘审辨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为主题的研修方向。1.七年级语文组蔡文慧《爱莲说》:蔡老师的课堂旨在理解“托物言志”这一手法,围绕“作者想要借莲花表达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探究莲的形象与高洁品质,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在朗读、品读中把握形象,抓住关键词,辨析词句,对比推敲,体会托物言志手法的妙用。学生的仿写创作更促进知识迁移,自主表达。最后运用AI技术将作品生成动画,推进学生思维提升与兴趣激发。个人教育理想:营造有生命力、有语文味、有风格的课堂,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智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2.七年级语文组张恺宁《假如诗经会说话》:张老师以4.23“世界读书日”为契机,带领学生踏上《假如诗经会说话》项目化学习之旅。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张老师采用“逆向设计”的思路,提取知识大概念,确定学生要达成的学习目标,由评价标准来引领学生的学习,以明确学习方向。本次项目以“假如《诗经》会说话,它会如何解说自己,你用何种表现形式来宣传《诗经》?”为驱动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诗经》印迹,撰写《诗经》意象解说词,并结合ai技术制作宣传短视频。通过本次项目化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理解了《诗经》中的核心意象,品味了《诗经》的独特情感,对经典典籍有了解认识。个人教育理念:教育是一场温暖的相遇,启迪智慧,培育情怀,教学相长,在彼此的生命交汇处,书写一段相互照亮、共同进步的教育诗篇。3.六年级语文组夏恬《万卡》:夏老师的《万卡》课堂以作者为什么选一个9岁男孩作为小说主人公”为核心问题,形成了严密的逻辑链:从儿童视角的选题切入到叙事方式的深度解析,乃至悲剧意蕴的层层递进,教学环节以书信体特征-信内外对照-结尾对照分析三部曲展开。课堂导学从单篇到多篇文本比较,最后回到核心问题。当学生说出“绝望的幻想”时,短篇小说教学已从“理解情节”跃升至“哲学启蒙”。个人教育理念:语文课本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高山仰止,方知才疏,三人同行,觉左右为师。一堂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展示了我们语文组教师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立足课堂,我们敢实践,勇探索;驻足研讨,我们勤反思,求高效。在这场教学研讨的盛宴中,相信每位老师都能汲取营养,为今后的教学增添生机与活力!(撰稿:李倩雯;摄影:平云;责编:刘烨)
导学践悟|体艺之花齐绽放 优课评比促成长——记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2025体艺组优师优课评比活动为落实学校高品质双新教学要求,通过“优师优课”展评,引导学科组与教师关注课堂品质实效、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共享优质课资源,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25年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以“深耕导学 精研评价 激活课堂”为主旨开展新一轮“优师优课”评比动。看,体艺组老师们通过组内磨课、深度研修,求精创新,力图打造更优质的校级优课……回顾我们体艺组优课实践的过程,再次感受点点教学智慧。六年级美术——霍亮《墨韵新生》本单元《墨映南洋·拓现风华》以校庆文创为任务载体,连接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涵盖墨拓技艺的历史、工具使用、技法实践以及AI技术辅助设计。构建认知-创作-传播三阶教学结构:《墨韵新生》通过传统工具体验与AI设计初探,引导学生理解墨拓的非遗工艺本质;《拓印时光》运用SCAMPER创新方法对校园中的文化符号进行创意变形,完成从AI设计稿到实物被拓物的转化;《传拓成情》聚焦装裱工艺与传播策划,将拓片作品转化为承载校园记忆的文创产品。通过分级任务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思维的融合,最终形成工具认知→符号提取→产品落地→情感传播的学习闭环。教师教育理想:用心画好每一笔,用爱教好每个人。七年级体育与健康——傅国群《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本节课聚焦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篮球基础技能,通过双人传接球和四人小组传接球练习,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传球时蹬地伸臂翻腕、接球时伸臂迎球的技术要点,还理解了传接球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四人传接球配合中,学生们通过不断调整传球方向和力度,体会到了准确传球对于创造进攻机会的关键性。课程中还融入了比赛元素,如迎面跑动传接球比多,激发了学生们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小组练习和比赛,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还在面对挑战时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展现了良好的体育精神。教师教育理想:因材施教,激发潜能本次活动以赛促教,激发了体艺学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授课能力得到加强,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进一步推动学校体艺课程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撰稿:霍亮、傅国群;摄影:平云;责编:刘烨)
链动思维,素养深耕——2025年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市级课题中期论证会2025年6月4日,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好学楼301会议室学术氛围浓厚,一场聚焦素养和教学的市级课题中期论证会在此举行。此次会议有幸邀请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原副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陆伯鸿先生,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初中物理教研员、正高级教师陈浔颖老师,《徐汇教育》编辑、徐汇区教育学院科研员朱伟卫老师和黄朔希博士作为课题中期论证专家莅临指导。本次会议由区科研员黄朔希老师主持。一、课题中期论证会议伊始,主持人黄朔希老师简要介绍了此次会议流程。南洋中学、南洋初级中学周英儁校长表示欢迎和感谢。随后,范显涛老师围绕《指向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链导学研究》课题展开中期汇报,他主要从研究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计划,详细阐述了课题开展情况,体系完整,成果丰富,引发与会者深入思考。二、专家点评指导在专家点评环节,朱伟卫老师从科研角度,对课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提出专业建议。陈浔颖老师从如何提炼“问题链”,和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的行为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陆伯鸿先生凭借其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该课题要强化单元视角,注重问题链中的预设与生成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宏观指导,指明了研究方向的优化路径。此次课题中期论证会通过专家的精准把脉和悉心指导,课题组成员明晰了问题,找准了方向,为后续深入研究、切实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迈向新台阶。(撰稿:赵倩;摄影 张晨、平云;责编:刘烨)
以练筑防生命至上——上海市南洋初级中学开展“5·12”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共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自救能力,2025年5月13日,我校在大课间开展了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在此次演练前,学生发展中心制定了详细的方案,落实各年级组和各部门的配合。徐青卿老师在演练前通过广播向全体师生强调了掌握防灾减灾知识的必要性性,讲解了防震疏散演练中的动作要点和撤离要求,明确“以练筑防,生命至上”的重要性。5月13日上午9点30分,各位置的护导教师和校法治辅导员余计华警官到岗到位。“疏散逃生”从拉响警报至全体师生紧急疏散、集中于操场指定位置,逐级报告人数,用时8分18秒。徐老师对本次校园防震疏散演练作点评发言。她指出了本次疏散演练中还有待改进的几个方面,尤其是本次演练中暴露了部分班级报数拖拉的问题,强调了牢记避震原则、熟悉逃生路线、学会逃生技能的重要性,以及日常仍需加强防灾演练的必要性。在之后的国旗下的讲话中,学生代表发言,号召同学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把防灾减灾意识融入生活,一起让校园更安全。此次演练不仅检验了校园应急响应机制,更将“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深植师生心中。我校将持续推进安全教育常态化,让警钟长鸣于日常,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为师生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供稿:徐青卿;摄影:平云;责编:刘烨)
技术支持: 上海师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