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学校在推进科技教育的过程中,结合创新实验室的创建,申报了“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科技素养的学校‘大实验室’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被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5年1月22日上午在南洋中学求实楼701室,张才龙、奚天敬、冯容士(后因病,由程开云参与)等专家为课题进行了开题论证。
专家们一致认为,提起科技教育,南洋中学一直是领先的。课题是非常及时的,也有价值,实用性强。如何使学校的科技教育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本课题的提出,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专家们还认为,学校的校园全面改造已经完成。新校园依托原有的新能源、环保等多方面科学技术的景点,建成了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为主的科技创新实验室,并建立了数码、现代机械加工、风力发电等科技实践专用教室,具有了将整个校园打造成学校“大实验室”的独特的条件优势。课题研究的内容方面是领先的,开题可行,课题研究一定能领先。
另外,专家们也提出了不少建议:
如张才龙老师提出:课题的落脚在于怎样培养人?如何充分开发育人功能?“大实验室”如何开发、如何培养学生?他建议课题的开展需要完成一下四部分:
1、确立培养目标:课程就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为学习者专门设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安排。将科技素养转化为学校的培养目标,要设计一些课程,与原有的基础课程——三类课程整合。
2、形成课程体系:“大实验室”有关项目要有总体设计,要全校性通盘考虑,使“大实验室”的创设形成课程体系,特别在前二年要有重点突破。
3、实施课程指导:课程跟学有关,跟教不一定有关。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关键点上指导。
4、形成全面培养的范式:特色高中——特色反映在学生身上,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体现了学科的核心素养。
奚天敬老师对校园科技环境的设计和开发提出自己很多的想法。程开云老师从创新实验室开发的角度提出:“大实验室”在开发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议教师学校一些DIS等传感器的知识,教师的科学技能要走在前面。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校的过程中,要放手多让学生自己做。
最后,专家们认为,近年来,政府投入了大量经费,建造了创新实验室等一系列科技教育的设备条件,使得传统实验室得以延伸和扩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南洋中学这个课题的研究推动学校科技教育发展,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必将成为学生全面科技素养培养的范式。
另外,同时开题的还有周英儁副校长的区级一般课题——“深化‘一体化’新优质学校的建设。
(供稿:南洋中学科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