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作者 | 文献来源 | 年 | 期 | 页 |
借助三种课型推进名著的整本忆阅读——以《海底两万里》为例的阅读策略指导 | 樊颖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4 |
中小学作文个性课程知识序列反思 | 何源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7 |
野村教画对自读课教学的启示 | 李保伟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11 |
评课不容易但不能随意 | 汤飞平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13 |
《一棵小桃树》教学艺术镜头 | 施帮达,陈海波,王家良等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15-21 |
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几点思考 | 毛刚飞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22 |
人人都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文章的写作 | 陈亚敏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27 |
跨界,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 李丹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29 |
搭建与古诗文对接的“支架”——以《前赤壁赋》教学为例 | 石莉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33 |
《祝福》中的那些“眼睛” | 阚凤威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38 |
《逍遥游》释义商榷四则 | 夏丹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42 |
“无聊”声处循真迹——且从《江南的冬景》“无聊” | 方妤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44 |
批判性思维导引下的经典文本解读——《红楼梦》中钗黛形象的对比探究 | 何佳忆 刘君梅 赵琳等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47 |
细节的力量 | 简平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54 |
思维在论述文教学的应用策略 | 李汝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58 |
叙述间的温情与希望——再读《孔乙己》和《故乡》 | 朱亚梅 | 语文学习 | 2018 | 5 | 62 |
叙事中不能承受“经过”之虚 | 卢杨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4 |
闲情逸致与作文 | 毛荣富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8 |
一字词一世界 | 童县城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10 |
镜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艺术镜头 | 陶加辉 刘永胜 景慧颖 刘波 肖培东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12-19 |
言语之难: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问题 | 褚树荣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24 |
语言的狂欢——网络语言专题教学案例 | 陈佳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24 |
追溯汉字的前世今生——语言实践活动案例 | 岑颖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27 |
郁达夫的营构之秋——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 | 李卓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31 |
《想北平》独语网格赏析 | 欧阳凯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35 |
柳宗元的自我救赎之路 | 朱前珍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38 |
同病本相怜,惺惺未予惜——也说《老王》的“幸运”及“愧怍” | 袁海锋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40 |
“语感”“文感”与“互文感” | 林忠港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44 |
《水浒传》背后的故事 | 王族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47 |
有温度的节气——肖复兴《中国节气:时间编织的二十四道锦笺》荐读 | 石焘 | 语文学习 | 2018 | 6 | 82 |
用“聚焦法”处理语用型文本——“青春语文”备课沙龙(之四) | 王君等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4 |
关注解读 浅浅教学 | 肖培东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12 |
美丽的毁灭 人类的悲剧——《那树》教学实录 | 肖培东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14 |
在文字的凝望时审视“那树”的高度 | 张宏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17 |
寻找撬动文本的支点——肖培东文学性文本解读艺术谈 | 贾龙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19 |
在学生心田里播种活的语文知识 | 董旭午 顾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21 |
阅读实践当以三思促深思 | 陈鹏良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25 |
让学生在阅读中同生共长——谈“班级阅读共同体”的创建 | 江涛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28 |
阅读有门道,“引动”巧得之——引动式阅读教学实践例谈 | 蒋荣魁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31 |
在文字的比读中品语文之美 | 章卫良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34 |
典型事例来自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 郑逸农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37 |
抓住三个典型 写好典型事例 | 张增光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39 |
好作文怎能离开那些“典型” | 胡德方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41 |
指向核心素养涵育的真实情景写作 | 石修银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43 |
12345策略:且看作文如何做到“零批改” | 马红霞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46 |
扬起学生新颖写作的风帆——以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 | 郅广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48 |
微辞讽意:解“运”、思“运”、创“运”——我这样教《老王》 | 韩军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51 |
“学生活动”之教学价值审视 | 黄本荣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55 |
让学生的思维多飞一会儿——《桃花源记》教后感 | 代保明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58 |
本来无一物 偏偏惹尘埃——谈《窗》里的平凡之恶 | 陈杨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61 |
一个“坐”字透心酸 | 苏夏旺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63 |
在“言意共生”中体会散文意蕴 | 蔡丽亚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66 |
谈谈整合课中课堂模型要素的实践运用 | 罗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68 |
让追问点亮语文课堂 | 马耀辉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70 |
六一公公淳朴吗——《社戏》人物谈 | 王兴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73 |
“笑”谈“多余人”——孔乙已形象的建构与消解 | 温兴标 陈苏嫚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75 |
朴实的语言没有表现力吗? | 牛振亭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77 |
“理清”与“厘清”之辨 | 姚玉席 王万丽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79 |
“若夫”不能翻译成“像那” | 范红英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8 | 5 | 80 |
技术支持: 上海师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