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 作者 | 文献来源 | 年 | 期 | 页 |
双驾马车的倾斜——论当前阅读教学的危机兼与徐默凡老师商榷 | 周燕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4 |
《孔乙已》教学艺术镜头 | 陈占云 牛玉峰等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13-21 |
探寻教材传统篇目的当代教学价值——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 | 寇永升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22 |
经典重读课型的教学——以《项链》重读教学为例 | 兰保民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25 |
长篇学术类经典名著的阅读教学尝试——以《万历十五年》为例 | 顾乐波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30 |
孤寂中弱者的哀婉叹息 | 蔡焕杰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39 |
《桃花源记》的主人公是刘子骥吗? | 李新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41 |
《赤壁图》中为何是四人? | 强光伦 王素娟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43 |
常惠——《苏武传》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 王岳东 王建梅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47 |
语文复习课中的“练” | 褚树荣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55 |
快乐的不同境界——从《黄州快哉亭记》的写作脉络说开去 | 詹丹 | 语文学习 | 2016 | 4 | 62 |
“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教学”四人谈 | 于漪 尹后庆 彭正梅等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4-14 |
叙事说理的语言表达 | 王尚文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15 |
《蜀道难》教学艺术镜头 | 张晓春 郭妍妍等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23-32 |
事理联系和分析:表达方式教学之关键 | 黄硕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33 |
秋水长天哪一色 落霞孤鹜为何飞 | 龙向东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41 |
《登楼》尾联诗意辨析 | 宋士广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43 |
“翻转课堂”十思(上) | 语文树工作室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48 |
苏子何以能说服客人 | 詹丹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54 |
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 | 欧阳国胜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58 |
思维才是议论文写作之利器 | 郑仁水 | 语文学习 | 2016 | 5 | 62 |
现代议论文写作教学改革刍议 | 杨邦俊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13 |
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周建设教授访谈 | 李节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17 |
《醉翁亭记》教学艺术镜头 | 陈东生 胡忠祥 周敏等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25-33 |
思辨读写教学设计及其价值分析 | 陈兴才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34 |
从三重嵌套叩问现代意义 | 鲁易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40 |
未能忘情的鲁侍萍 | 杨帆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42 |
多元视角下的夏洛克 | 郑艳 陈思璇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46 |
“翻转课堂”十思(下) | 语文树工作室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49 |
重读《二十年后》 | 詹丹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54 |
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与批判性思维——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题为例 | 肖炳生 温振雄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59 |
国际《阅读和写作评估标准》的理念和主张 | 叶丽新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63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由一道考题谈起 | 王艳秋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69 |
“安全生产事故”与“生产安全事故” | 孔国兴 | 语文学习 | 2016 | 6 | 72 |
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 | 郑桂华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4 |
“万物互联”时代的深阅读 | 叶开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8 |
2011版课标“课程性质”三问 | 潘新和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18 |
《祝福》教学艺术镜头 | 时剑波 刘勇 董健等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25-32 |
阅读复习课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成长——以小说《距离一米看孙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例 | 王荣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34 |
“生长式”语文课堂学情诊断的实践探析——以两次执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例 | 贾桂强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39 |
谈《陈情表》中重复语义的层次艺术 | 罗玉军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44 |
关于《苦斋记》中的“间” | 陈恒舒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46 |
《湖心亭看雪》的“小大”之境 | 徐志耀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47 |
从线性到混沌——从一堂“好课”说起 | 林忠港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51 |
神秘情节中的因果逻辑——重读《促织》 | 詹丹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55 |
写作课的教学逻辑 | 成龙 | 语文学习 | 2016 | 7 | 60 |
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的契合与分殊——以《孔乙已》为例 | 林忠港 | 语文学习 | 2016 | 8 | 64 |
整体难度略有下降 多元追求始终不变——2016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命题意图 | 上海市中考语文命题组 | 语文学习 | 2016 | 8 | 71 |
阅读教学的圈套 | 吕茂峰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1 |
阅读教学不能没有“写” | 张悦群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4 |
“写”在阅读课中的教学运用 | 王春勤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6 |
《幼时记趣》教学实录 | 杜凤凯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9 |
钱梦龙老师公开课的启迪 | 刘菊春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12 |
语文教学设计的非传统要素生成 | 朱青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15 |
立体化字词教学的策略 | 柳咏梅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18 |
朗读指导的三个维度 | 钟海平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21 |
例谈语文课堂学习形态的重构 | 潘素文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21 |
基于学情的作文教学专题化研究——以“运用素材”专题设计为例 | 薛中红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28 |
当写作教学成为一种信仰 | 朱武英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31 |
激活阅读潜能 提升语文素养 | 王雪梅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35 |
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背影》教学实录一例 | 李华平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42 |
平中见奇又看山——评李华平教授《背影》教学课例 | 杨小川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48 |
《给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 娄爽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51 |
智慧:让教与学灵动起来——《给女儿的信》智慧课堂教学点评 | 杨忠善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6 | 54 |
没有情感就没有语感 | 熊芳芳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4 |
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 邓颖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7 |
从解构到重构——文本解读的操作性方法 | 李健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12 |
莫让情感体验缺位——兼谈谨防“先学后教”模式形式化 | 方小凤 陈海深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15 |
基于学生立场 着眼语文素养——例谈“好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策略(上) | 赵乔翔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17 |
犁开阅读的沃土——主题阅读的行与思 | 王桂芝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20 |
略谈易位阅读法 | 胡建祥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23 |
巧设学习活动 优化阅读教学 | 焦秀丽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25 |
说明文阅读主线构建三部曲 | 陈鹏良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29 |
谈初中生小说阅读细节意识的培养 | 张小敏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32 |
让写作在互评中沉潜 | 王艳芬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34 |
读经典诗词 写诗意古人——自主合作以读促写的一点尝试 | 张红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36 |
数字增加父亲的高度——《背影》《台阶》读写结合课教学实录与点评 | 执教曹静 插评陈述平 总评法洪雪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39 |
让智慧在课堂中迸发——《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实录及点评 | 执教丁雪平 点评华俊萍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44 |
《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突破 | 刘春芳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49 |
从《一厘米》到《一厘米》——相同题材课文阅读比较研究 | 郭素青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53 |
此情可待成追忆——回忆性散文中作者情感的表现方式举隅 | 陈雪峰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55 |
“巧妇”应会“择米下锅”——谈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确定 | 薛智颖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60 |
语文味教学法在应用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 李琛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62 |
现代诗歌教学要向语言深处漫溯 | 吴如厂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66 |
阅读催开的智慧之花——《孤独之旅》备课叙事 | 徐赛儿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7 | 71 |
从《卸磨杀驴》看课堂模式推广之痛 | 周旺平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1 |
不是知识 而是道路 | 熊芳芳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4 |
用孤独为成长加冕——《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及点评 | 张晓君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8 |
语文教学 行走在情理之间 | 肖培东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12 |
生成性教学的境界与有效路径分析 | 刘勇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16 |
探明文本奥秘 认清繁体价值——例谈“好语文课”设计的基本策略(下) | 赵乔翔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19 |
纠正阅读教学的非语文偏差 | 吴伟 李旭山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25 |
贴近学生的语文课堂才有活力 | 安华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28 |
简约其外 丰润其中——也谈备课中的“少就是多” | 崔慧琴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30 |
基于“三学”视角谈散文阅读的路径建构 | 张书军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32 |
一“眼”观之 通篇皆活——“文眼”在深阅读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 宁雪红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35 |
语文教学的深度与态度——关于浅教与深教的思辨 | 王拴子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38 |
课型建模:让作文教学行走在坚实的地面上 | 许昌良 杜娟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40 |
一案三改:一次艰难的作文讲评课 | 丁世民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44 |
别样的秋 别样的情——《秋颂》教学设计及点评 | 夏熔亮 张正耀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47 |
细品轻咂 好一幅江山如画——《阿里山纪行》教学实录及点评 | 黄友芹 程韶蓉 李健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51 |
一文一角度 一课一目标——“小角度阅读”教学创意 | 徐日纯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56 |
王君赏析语言方法例举 | 杨和平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61 |
由观摩课《蝉》想到的 | 张宗贤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65 |
“立体教学”的尝试——《孤独之旅》教学构思 | 孙春成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66 |
“归纳法与演绎法”在阅读课中的运用 | 陈斯海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68 |
由一道文言文试题引起皱起争议的思考 | 陈相元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75 |
追寻言意兼得的语文阅读教学 | 田文波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72 |
复习课:在整合中创生 | 郭莉莉 何恒军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 2016 | 8 | 78 |
技术支持: 上海师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