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中学青年教师公开教学展示活动正在有序开展,青年教师们满腔热忱地投身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通过实践探索、深研细悟,展现了对“问学思辨,导行课堂”理念的深刻理解。
周婧老师
周婧老师在高三岩石圈大单元复习课中,以热点事件为情境载体,结合课前调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云考察。学生在马鞍山水库地貌考察中,了解了野外地貌观察的基本方法,构建了地貌复习的新视角;在戛洒江-南恩-石门峡一线地质、岩石考察中,掌握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规律,厘清了概念间的联系,加强了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人地协调观。课程通过深入探究真实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质疑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龚晨淇老师
龚晨淇老师基于跨学科的视角,围绕古代世界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扩张,及其对地域文化的影响,与学生重点探讨了亚历山大远征这一历史事件。通过对文献、地图、实物等史料的解读互证,学生深入了解了亚历山大远征的基本史实和相关文化互动现象,树立了和平互鉴的文化观。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以“动机与效果”“相同与不同”等视角,完成了对蒙古西征的深度探究,进一步提升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宋骏霖老师
宋骏霖老师以“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主题,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解读典型史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制度的革新;通过诗文互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折射出的制度运作状况,从而实现历史与语文的跨学科学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隋唐制度放置于长时段考察,探寻其历史地位及深远意义,感悟隋唐政治文明的灿烂成果。课堂中,学生通过模仿迁移、自主探究等环节,搭建起了认识制度革新的思维范式。
彭德宁老师
彭德宁老师带领学生测定了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带来了三个重要的“第一次”体验:第一次研究“看不见的气体”;第一次在密闭体系中,利用量的变化研究气体;第一次通过物质转化的方法,测定混合物中某一成分的含量。学生们通过体验、猜测、定量实验,感受了等效替代和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体会到实验探究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拉瓦锡的钟罩实验,设计方案并成功验证了拉瓦锡的实验结论,切身感受了科学探究精神。
刘艺涵老师
刘艺涵老师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梳理教学内容逻辑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讨论性的议题,引导学生围绕议题进行学习。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抽象的概念,培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开放性的任务,让学生设计主题为“促进民族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活动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总结青少年可以为促进民族团结做出哪些贡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创新能力。
陈记平老师
陈记平老师围绕“教会、勤练、常赛”的教学要求,设计了“攻防转换”“6对6、4对2比赛”等学练内容,并将其铺设于应用情境中,帮助学生掌握、运用、提高。在单元建构过程中,建立个人技术的实战运用与整体进攻战术的有机联系,强调技术动作之间的关联性,使“踢”成为由传球和射门两部分组成的完整结构。课堂聚焦脚内侧和正脚背两种射门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将运射和传射的组合贯穿课堂,配合真实比赛中的攻防转换,呈现学习内容间的动态发展。
刘凯娜老师
刘凯娜老师运用情境教学法,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已开展的安全教育“消防疏散演练”,巧妙地融入体育课堂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消防新兵成长营之障碍跑”的主题,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从而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运动技能。通过丰富的练习环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课堂活动,亲身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挑战,深刻理解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提升运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闻瑜老师
闻瑜老师巧妙地运用AI技术,将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视频聊天的形式呈现,生动再现情境,引入主题。在viewing环节,通过网页展示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运用skim和connecting等阅读策略,快速浏览网站并提取有用信息,并通过listening环节,进一步巩固该能力。整节课层次清晰,使学生掌握了5W1H工具辅助决策的方法,提升了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体验祖国各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尹伟老师
尹伟老师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像”的学习任务引入,旨在让学生观察数学中广泛存在的对称美;再从学生所熟知的幂函数图像出发,旨在引导其推出函数图像具有对称性的等价表达。从图形到代数式、从代数性质到图形对称的推导过程,均用点集作为两者转化的桥梁,学生经历了从形到数,再从数到形的探究过程后,教师自然地引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刻、更清晰的理解。
勤耕耘,重实践,求创新,共成长。南洋中学的青年教师们将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探索教学的新路径,秉持“学无止境,教有精研”的教育教学态度,引领学生在学海中遨游,在思辨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