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南洋中学建校129周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安排上海市南洋中学建校129周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将于2025年10月18日星期六上午在上海市徐汇区龙华中路200号校园内举行,欢迎南洋中学、南洋初级中学(含原茶陵中学、原第五十九中学)的海内外各届校友、历任教工汇集校园进行纪念活动,同窗欢聚,参观留影。龙华中路200号(南门)和中山南二路295号(北门)都可入校。一、时间安排08:30 各届校友、嘉宾入校09:00 南洋中学校友合唱团演出(地点:自主楼广场) 南洋中学合唱艺术团演出(地点:同上)11:00-11:30 午餐(地点:学校地下室食堂)11:30 校友返校日活动结束(注:08:30-11:30南洋中学博物馆各展馆开放)二、友情提醒1、每位校友请在班级集中教室发放的签到表上签到。2、未预定活动教室的校友可到⑨号楼体育看台集合。3、已登记用午餐的校友可以微信或现金购午餐劵(20元/份)。三、注意事项1、未经学校同意,不能在校园内开展主题性集会活动。2、学校为无烟区,校园内所有室内外场所禁止吸烟。3、请校友们安排好行程,绿色出行,学校不提供停车位。四、参考交通公交:41、45、111、456、572、734、933、大桥六线、隧道一、二线、地铁4号线、地铁7号线、地铁12号线等。上海市南洋中学校友会办公室2025年10月13日上海南洋中学平面图上海市南洋中学周边交通及停车示意图上海市南洋中学建校129周年校友返校日教室安排表(一)上海市南洋中学建校129周年校友返校日教室安排表(二)
-
上海市南洋中学建校129周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公告
-
植善南洋 | 从历史走向未来,跨越山海的反法西斯壮歌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南洋中学全体师生同步收看直播,在庄严的仪式中向先辈致敬,并以“铭记、传承、践行”的誓言,将历史记忆化作守护和平、建设强国的青春行动。回望南洋,铭记校史对南洋人而言,这一天与校史血脉同温。1907年,南洋中学在龙华路日晖桥购地6亩,1908年,又购地18亩建新校舍。1909年,新校舍落成,学校迁入日晖桥新校舍。而与南洋中学同时期新建的,还有建立于1907年的南浦火车站,当时称为日晖港货栈。1908年4月20日,沪杭铁路首列上海南站至松江站的客车开行。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南站被炸毁,南洋中学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往盐业大楼办学。当年美国《生活》(Life)杂志第3卷第14期上刊登了一名幼童坐在站内铁轨上嚎啕大哭的照片(王小亭 摄),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暴行。100多年来,黄浦江畔、日晖港边,南洋中学与铁路上海南站毗邻而居,共同见证了日晖港的变迁。为了让师生铭记历史,2019年,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这片承载过无数人对自由的渴求的土地上,建设“铁路上海南站文化园”,恢复南洋中学校内铁路,希冀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红色框内为南洋中学现校区位置,蓝色为上海南站的一段铁路,位于现校园东南角致敬校友,传承精神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南洋中学的校史长廊中,谢唯进(1904-1978)的事迹是南洋“红色基因”的生动写照。谢唯进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谢唯进,原籍重庆璧山人,少年时曾在重庆求学,后负笈沪上。在五四运动浪潮中,年轻的谢唯进(读书时曾名谢用常)被推选为南洋中学学生代表,积极宣传革命和进步思想。这段经历无疑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10月31日,谢唯进与其他150位青年学生,别家离国,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春,谢唯进前往德国,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他与中共党员周恩来、朱德等人来往密切,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组织了左翼学生读书会,聚在一起分析国际局势,研究我国的革命道路。读书会会员朱德曾回忆:“我在这里学到的比大学课堂上还多!”1926年1月,谢唯进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为哥廷根党小组的成员,随后担任了旅欧中国共青团书记、中共旅欧支部书记等职,同时,还兼任共产国际《中国通讯社》社长。国际红色救济会发给谢唯进的会员证1936年7月,西班牙人民掀起了反抗德、意法西斯和佛朗哥反动派的民族革命战争。世界53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共约4万人,热烈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纷纷奔赴西班牙战场,同年10月组成了举世闻名的国际纵队(又名国际志愿军),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是年,谢唯进受共产国际和中共西欧党组织委派,动员和组织在西欧的中共党员、团员和华工数百人,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的法、西两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奔赴西班牙。在西共统一领导下,于同年11月在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十分危急的时刻投入了战斗。当时,年仅32岁的谢唯进担任国际纵队中国支队指挥,又兼任西班牙共和国民军第35师重炮队指挥部副官和国际纵队反坦克炮队政委,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杰出的军事技能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中国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光辉事迹,深受国际友人称赞,并多次受到国际纵队司令部的表扬和嘉奖。谢唯进本人也得到了国际纵队战友的赞美,并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扬。1937年冬,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特制一面锦旗,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赠送给中国参战同志。中国海员工会立即派人从上海经法国马赛,不远万里将锦旗送到西班牙前线。直到1938年10月,国际纵队被迫撤离西班牙。1939年初,谢唯进等队员突出重围到达法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者团体的援助下,谢唯进携妻子谢安娜·卡佩拉返回祖国继续,参加抗日战争。共观盛典,践行使命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南洋人缅怀先辈、共观盛典,将历史记忆凝聚为践行和平、担当强国的实际行动。8 月 22 日,南洋中学校友会京津冀分会专程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主题展:《为了共同的事业——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9月3日上午,南洋中学全体师生集体收看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师生活动感想党员教师 余廖洁9月3日上午,南洋中学全体教职工共同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八十年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敌长城,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丰碑。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既要铭记先烈的牺牲,更要传承他们的不屈意志。党员教师们应当以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指引,在各自的岗位上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力量,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高一(6)班 沈亦凡当整齐划一的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一路走来的坚实足迹。中国军人们身姿挺拔、动作有力,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与顽强的意志。国家的强盛需要每一代人接续奋斗,青年学子应当铭记先辈们浴血换来的和平,带着敬畏与感恩之心,继续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征途。高一(9)班 黄洁婧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嘹亮恢弘的国歌声中缓缓拉开了帷幕。受阅方队以磅礴的气势在天安门前亮相,看着他们向前迈进的挺拔姿态,我领悟到了何谓“国之脊梁”。这场阅兵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深刻的精神洗礼——历史照亮了我们来时的路,更指引着未来前行的方向。高二(3)班 柏一凡阅兵仪式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维和部队方队,他们步伐铿锵、目光坚毅,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更代表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国家的强盛,背后是无数人的奉献与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高二(7)班 司锦钤空中护旗梯队划过天幕,地面突击方队气势磅礴,仿佛无声地宣示着“使命必达”的坚定信念。如此壮阔的景象,让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加明确了肩头的责任:唯有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家国。高三(2)班 戴晨航陆军方队走过时,抗战老兵们敬礼的画面令我感触颇深。正是这些英雄前辈,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从当年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钢铁洪流”,这段跨越八十年的伟大征程让我懂得:致敬,是对历史的铭记、对精神的传承;前行,是新时代青年最坚定的回答。高三(6)班 杨亦魏先进的武器装备、一辆辆战车与战机,无不展示着中国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强大实力。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更应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南洋青年,我会将阅兵仪式上感受到的力量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不断磨砺蜕变,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八十年前,谢唯进和他的战友们在西班牙战场上浴血奋战时,或许曾经憧憬过一个没有法西斯、没有战争的世界。今天,阅兵仪式中展示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正是为了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谢唯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反法西斯勇气,将激励一代代南洋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以远大理想为帆,做坚定的爱国者、务实的奋斗者。
-
植善南洋 | 从历史走向未来,跨越山海的反法西斯壮歌202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南洋中学全体师生同步收看直播,在庄严的仪式中向先辈致敬,并以“铭记、传承、践行”的誓言,将历史记忆化作守护和平、建设强国的青春行动。回望南洋,铭记校史对南洋人而言,这一天与校史血脉同温。1907年,南洋中学在龙华路日晖桥购地6亩,1908年,又购地18亩建新校舍。1909年,新校舍落成,学校迁入日晖桥新校舍。而与南洋中学同时期新建的,还有建立于1907年的南浦火车站,当时称为日晖港货栈。1908年4月20日,沪杭铁路首列上海南站至松江站的客车开行。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南站被炸毁,南洋中学被日本侵占,被迫迁往盐业大楼办学。当年美国《生活》(Life)杂志第3卷第14期上刊登了一名幼童坐在站内铁轨上嚎啕大哭的照片(王小亭 摄),向全世界揭露了日军的暴行。100多年来,黄浦江畔、日晖港边,南洋中学与铁路上海南站毗邻而居,共同见证了日晖港的变迁。为了让师生铭记历史,2019年,学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这片承载过无数人对自由的渴求的土地上,建设“铁路上海南站文化园”,恢复南洋中学校内铁路,希冀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红色框内为南洋中学现校区位置,蓝色为上海南站的一段铁路,位于现校园东南角致敬校友,传承精神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南洋中学的校史长廊中,谢唯进(1904-1978)的事迹是南洋“红色基因”的生动写照。谢唯进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亲历者,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在上个世纪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谢唯进,原籍重庆璧山人,少年时曾在重庆求学,后负笈沪上。在五四运动浪潮中,年轻的谢唯进(读书时曾名谢用常)被推选为南洋中学学生代表,积极宣传革命和进步思想。这段经历无疑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10月31日,谢唯进与其他150位青年学生,别家离国,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春,谢唯进前往德国,先后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洪堡大学学习。在此期间,他与中共党员周恩来、朱德等人来往密切,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他们组织了左翼学生读书会,聚在一起分析国际局势,研究我国的革命道路。读书会会员朱德曾回忆:“我在这里学到的比大学课堂上还多!”1926年1月,谢唯进加入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为哥廷根党小组的成员,随后担任了旅欧中国共青团书记、中共旅欧支部书记等职,同时,还兼任共产国际《中国通讯社》社长。国际红色救济会发给谢唯进的会员证1936年7月,西班牙人民掀起了反抗德、意法西斯和佛朗哥反动派的民族革命战争。世界53个国家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共约4万人,热烈响应共产国际的号召,纷纷奔赴西班牙战场,同年10月组成了举世闻名的国际纵队(又名国际志愿军),与西班牙人民并肩战斗。是年,谢唯进受共产国际和中共西欧党组织委派,动员和组织在西欧的中共党员、团员和华工数百人,翻越海拔3000米以上的法、西两国交界的比利牛斯山,奔赴西班牙。在西共统一领导下,于同年11月在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十分危急的时刻投入了战斗。当时,年仅32岁的谢唯进担任国际纵队中国支队指挥,又兼任西班牙共和国民军第35师重炮队指挥部副官和国际纵队反坦克炮队政委,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杰出的军事技能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中国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光辉事迹,深受国际友人称赞,并多次受到国际纵队司令部的表扬和嘉奖。谢唯进本人也得到了国际纵队战友的赞美,并受到了中共中央的表扬。1937年冬,朱德、周恩来、彭德怀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特制一面锦旗,上面用中、英文写着:“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赠送给中国参战同志。中国海员工会立即派人从上海经法国马赛,不远万里将锦旗送到西班牙前线。直到1938年10月,国际纵队被迫撤离西班牙。1939年初,谢唯进等队员突出重围到达法国。在国际共产主义者团体的援助下,谢唯进携妻子谢安娜·卡佩拉返回祖国继续,参加抗日战争。共观盛典,践行使命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日,南洋人缅怀先辈、共观盛典,将历史记忆凝聚为践行和平、担当强国的实际行动。8 月 22 日,南洋中学校友会京津冀分会专程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主题展:《为了共同的事业——从西班牙战场到中国抗日战场》。9月3日上午,南洋中学全体师生集体收看纪念大会和阅兵仪式。师生活动感想党员教师 余廖洁9月3日上午,南洋中学全体教职工共同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八十年前,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抗敌长城,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是民族精神的丰碑。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我们既要铭记先烈的牺牲,更要传承他们的不屈意志。党员教师们应当以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指引,在各自的岗位上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力量,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高一(6)班 沈亦凡当整齐划一的方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一路走来的坚实足迹。中国军人们身姿挺拔、动作有力,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与顽强的意志。国家的强盛需要每一代人接续奋斗,青年学子应当铭记先辈们浴血换来的和平,带着敬畏与感恩之心,继续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征途。高一(9)班 黄洁婧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嘹亮恢弘的国歌声中缓缓拉开了帷幕。受阅方队以磅礴的气势在天安门前亮相,看着他们向前迈进的挺拔姿态,我领悟到了何谓“国之脊梁”。这场阅兵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深刻的精神洗礼——历史照亮了我们来时的路,更指引着未来前行的方向。高二(3)班 柏一凡阅兵仪式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维和部队方队,他们步伐铿锵、目光坚毅,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更代表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国家的强盛,背后是无数人的奉献与坚守。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高二(7)班 司锦钤空中护旗梯队划过天幕,地面突击方队气势磅礴,仿佛无声地宣示着“使命必达”的坚定信念。如此壮阔的景象,让我们这一代青年更加明确了肩头的责任:唯有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方能不负时代、不负家国。高三(2)班 戴晨航陆军方队走过时,抗战老兵们敬礼的画面令我感触颇深。正是这些英雄前辈,用血肉之躯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从当年的“小米加步枪”到如今的“钢铁洪流”,这段跨越八十年的伟大征程让我懂得:致敬,是对历史的铭记、对精神的传承;前行,是新时代青年最坚定的回答。高三(6)班 杨亦魏先进的武器装备、一辆辆战车与战机,无不展示着中国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强大实力。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更应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作为南洋青年,我会将阅兵仪式上感受到的力量转化为成长的动力,不断磨砺蜕变,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八十年前,谢唯进和他的战友们在西班牙战场上浴血奋战时,或许曾经憧憬过一个没有法西斯、没有战争的世界。今天,阅兵仪式中展示的现代化人民军队,正是为了捍卫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谢唯进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反法西斯勇气,将激励一代代南洋青年学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以远大理想为帆,做坚定的爱国者、务实的奋斗者。
-
漫步上海温室花园 尽享退休悠然时光五月的小雨淅淅沥沥,为初夏的上海增添了几分清新与诗意。5月21日上午,南洋中学的退休教职工们冒着小雨,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聚到位于世博文化公园内的上海温室花园,开启了一场亲近自然、感受生态的温馨之旅。作为亚洲最大的玻璃温室花园,这座占地2.2万平方米的城市绿洲以其独特的热带风情和丰富的植物种类,为曾经在讲台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们带来了别样的惊喜与感动。清晨的小雨并未减弱老教师们出游的热情。八点刚过,几位性急的老同事就已经提前到达了集合地点——上海温室花园入口处的游客服务中心。老师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亲切地交谈着,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些曾经在同一个教研组共事几十年的老伙伴们,退休后难得有这样的集体活动机会,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待与喜悦。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退休教职工陆续抵达。组织此次活动的退管会工作人员细心地为每位老师签到,发放导览折页、糕点和瓶装水。九点半,全体人员在游客服务中心的大堂拍摄集体照,随着快门声响起,一张张饱经风霜却依然精神焕发的笑脸被永远定格。拍完照后,带队老师简要介绍了当天的活动安排和注意事项,特别提醒大家园内湿滑,行走要小心。入园后,老师们沿着蜿蜒的步道缓缓前行,一边欣赏着美景,一边互相交流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回忆。这里不仅有自然之美,还充满了人文气息,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有的温室以异域风情为主题,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遥远的热带国度;有的则模拟了高山草甸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我们不禁驻足观赏,纷纷掏出手机拍照留念,想要将这瞬间的美丽定格。这次游览上海温室花园的活动,不仅让我们退休教职工欣赏了美丽的植物,感受到了生态与文化的交融,更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大家在这片绿色天地中,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尽情享受着退休生活的美好时光。相信这次难忘的经历,将成为我们记忆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温暖的光芒,让我们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上海市南洋中学退管会 2025年5月
-
百念南洋 | 情系母校,薪火相传5月12日上午,“南洋中学195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回母校暨第103期院士专家讲坛”活动在学校植善堂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两代南洋学子的重逢,更是一场科学精神与青年梦想的对话。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唐海英、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上海院士中心副主任顾锡新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南洋中学校长周英儁主持。作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的南洋中学,建校129年来,培养了包括朱高峰院士在内的二十三位中外院士。这所国人自主创办的新式中学的校园,承载着一代代南洋人的青春回忆,更是很多青年学子科学梦想起航的地方。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在欢迎辞中,勉励在校师生要以朱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国家科技建设奠基人为榜样,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心怀“国之大者”的追梦人、敢闯敢试的探险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唐海英在致辞中,讲述了朱院士将母校的南洋精神书写在工作一线的奋斗故事,并勉励南洋学子要传承好学校的家国情怀与科学创新精神,不断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的《朱高峰传》已于近日出版发行。在活动现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王迪带来了工程技术大学对《朱高峰传》付梓刊行的祝贺。唐海英副局长陪同朱高峰院士一起向师生代表赠书。朱院士曾在南洋中学校史丛书中用笔墨定格了自己少年时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点滴趣事:课堂上的专注、操场上的奔跑、师生间的温情……字句之间,皆是南洋精神的烙印。从南洋毕业以后,朱高峰院士进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在高校学习期间,为了报效祖国,服从组织决定毅然前往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学院改修信息通信专业。作为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朱院士不仅在通信技术、工程技术、工程管理领域有着突出的学术造诣,还因其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荣获了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朱院士在现场的院士专家讲坛中,从教育、学习、成材等方面,与师生展开了交流。勉励同学们善用天赋、抓住机会、不懈努力,从知识、能力、品德等多方面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承百年科教薪火,塑五育智创英才。南洋中学从“科教救国”的背景中走来,历经“科教兴国”的传承和发展,面向“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南洋人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在交流互动的最后,同学们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书法和漫画作为礼物回赠给朱高峰学长,祝愿朱高峰学长身体健康,常“回家”看看!供稿 | 赵 卿照片 | 夏俊、金奕轩排版 | 胡 骁责编 | 赵 卿微信号|sh_nyzx校园网|www.nygz.xhedu.sh.cn
-
百念南洋 | 情系母校,薪火相传5月12日上午,“南洋中学195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回母校暨第103期院士专家讲坛”活动在学校植善堂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两代南洋学子的重逢,更是一场科学精神与青年梦想的对话。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唐海英、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上海院士中心副主任顾锡新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南洋中学校长周英儁主持。作为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的南洋中学,建校129年来,培养了包括朱高峰院士在内的二十三位中外院士。这所国人自主创办的新式中学的校园,承载着一代代南洋人的青春回忆,更是很多青年学子科学梦想起航的地方。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刚在欢迎辞中,勉励在校师生要以朱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国家科技建设奠基人为榜样,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做心怀“国之大者”的追梦人、敢闯敢试的探险者、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中国工程院一局副局长唐海英在致辞中,讲述了朱院士将母校的南洋精神书写在工作一线的奋斗故事,并勉励南洋学子要传承好学校的家国情怀与科学创新精神,不断进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中国工程院组织编写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之一的《朱高峰传》已于近日出版发行。在活动现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王迪带来了工程技术大学对《朱高峰传》付梓刊行的祝贺。唐海英副局长陪同朱高峰院士一起向师生代表赠书。朱院士曾在南洋中学校史丛书中用笔墨定格了自己少年时在学校学习生活的点滴趣事:课堂上的专注、操场上的奔跑、师生间的温情……字句之间,皆是南洋精神的烙印。从南洋毕业以后,朱高峰院士进入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继续学习,在高校学习期间,为了报效祖国,服从组织决定毅然前往苏联列宁格勒电信学院改修信息通信专业。作为通信技术与管理专家,朱院士不仅在通信技术、工程技术、工程管理领域有着突出的学术造诣,还因其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荣获了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项——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朱院士在现场的院士专家讲坛中,从教育、学习、成材等方面,与师生展开了交流。勉励同学们善用天赋、抓住机会、不懈努力,从知识、能力、品德等多方面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承百年科教薪火,塑五育智创英才。南洋中学从“科教救国”的背景中走来,历经“科教兴国”的传承和发展,面向“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南洋人始终与国家同频共振。在交流互动的最后,同学们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书法和漫画作为礼物回赠给朱高峰学长,祝愿朱高峰学长身体健康,常“回家”看看!供稿 | 赵 卿照片 | 夏俊、金奕轩排版 | 胡 骁责编 | 赵 卿微信号|sh_nyzx校园网|www.nygz.xhedu.sh.cn
-
百念南洋 | 她带着对父亲的思念“回家”了1月7日,南洋中学杰出校友郎静山之女——郎毓文女士,在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信息中心主任何秀芳、台湾舞蹈艺术家李偉淳、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少年日报》副主编顾力丹、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生媒体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谭杨红一行的陪同下,莅临学校访问。校党委书记王圣春,校长周英儁,学校发展中心主任赵卿,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以权,秘书长张维聪,副秘书长严隽昆、胡奭敏,监事汪兴源等参加了接待。南洋静山缘郎毓文女士漫步于百年碑廊,注视着郎静山先生亲笔题词的碑刻;走过静山艺坊与博物馆的“南洋三杰”展区,回忆起父亲与南洋之缘,感慨万分。校园中遍布着关于郎先生的诸多记载,令首次莅临南洋中学的郎女士倍感亲切与感动。王圣春书记代表学校,热烈欢迎郎毓文女士来访。王书记叙述了1993年郎静山离校后,唯一一次返校时的情况,将记录了时任南洋中学校长张家治、副校长冯震中、党支部书记左桂英、副书记吴克勤等领导冒雨迎接郎静山学长,及欣赏郎先生书法作品的珍贵照片赠予郎女士。郎毓文女士在明信片上留下了签名,表达了对此次参观机会的感谢,并表示将珍藏这份“南洋静山缘”,愿为南洋中学的艺术发展献一份力。南洋中学第四届校友郎静山,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被誉为“亚洲摄影之父”。在南洋中学读书期间,郎先生跟随老师学习相关知识,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28年以来,学校始终重视美育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坚持以美立德、用美育心。
-
《校友通讯》总第68期
-
以文会友 | 打卡巴金图书馆,走进文学巨匠的世界2024年,正值南洋中学杰出校友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为缅怀这位一生笔耕不辍、为国为民的“人民作家”,11月26日,南洋中学巴金文学社的学生代表和校友会的代表,在指导老师李心怡和校友会秘书长张维聪的陪同下,共同探访巴金图书馆,缅怀杰出校友巴金先生。这也是南洋学子和校友之间每年不变的约定。岁月流转,诗意依旧追寻文学巨匠的足迹落叶纷飞,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之气。踏入巴金图书馆,沉浸于各个展馆间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静静阅读巴金不同时期经典作品的手稿、翻译的作品、主编及参与编辑的文学杂志;驻足凝望巴老与妻子、孩子、兄弟、好友间的日常故事与交往点滴,南洋学子感受到了那份对于文学创作的激情与热爱,领略了追求真理的文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公益精神,深入理解了作品中所蕴含的种种情感与人文关怀。电子献花,共贺诞辰一束束鲜花在屏幕上绽放,文学社的同学们以电子献花的方式,表达了对巴金先生的敬仰、怀念与祝福,并纷纷留言,表示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巴金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远航,寻觅真理之光,在文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学生感想高一(7)班 张钰婷作为南洋巴金文学社的一员,我带着对杰出校友巴金先生深深的敬仰,踏入了巴金图书馆,献上花篮,送上最真挚的祝福。这里不仅是巴金精神的栖息地,更是文学的殿堂。巴金先生曾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此次参观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文学的热爱,我将继续追寻理想,探索广阔的文学世界。高二(8)班 沈凡琪在巴金故居茹老师的细致讲解下,我对巴金先生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及文学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了解到了巴老生活化的一面。巴金先生以笔为刃,在作品中批判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深邃的思想结晶让我领略到了文学的魅力,体会到了人性之善、美。“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书山有路勤为径,我将巴老的奋斗精神铭记于心,激励自己不断前行。1923年,巴金与三哥李尧林来到上海求学,就读于南洋中学,这片土地成为了巴金文学之路的起点,巴金精神也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代的南洋人。通过探访巴金图书馆,南洋学子领略了这位文学巨匠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深刻体会到了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将继续以巴金精神为指引,心怀敬意,感受文学之美,传承与发扬文学精神,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
-
百念南洋 | 岁月留声,欢迎回家秋意正浓,满地金黄,11月21日,近70位南洋中学退休教职员工团聚在维钧堂,歌颂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共同欢度一年一度的“回娘家”系列活动。王圣春书记,周英儁校长,学校老领导张家治校长、王以权校长、侯慧芳书记、左桂英书记、吴克勤书记,校友会秘书长张维聪先生,校退管会全体委员出席了此次活动。歌颂祖国,百念巴金王圣春书记代表学校,向退休教工致以谢意与祝福,感谢他们与时代同频,与学校共振,衷心祝愿大家始终与活力相伴。全体退休教工共同重温了“南洋三杰”与学校的渊源,回顾了校领导在巴金先生90岁、95岁生日时,登门拜访的场景,对巴老的思念与敬仰溢于言表。网络组长们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巴金所撰写的游记《繁星》,在文字中感受巴金的精神与力量。《英雄赞歌》是巴金创作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而成的电影中的插曲。在倪佩英老师的气息训练与指挥、许志英等老师的领唱下,退休教工悠扬而激昂的歌声响彻会场。退休教工代表分别以丰富的情感朗诵诗歌,展现了中国在逆境中崛起的坚韧,全体退休教工共同唱响《歌唱祖国》,以美妙的旋律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生动的南洋故事,深情的诗歌朗诵,仿佛将我们带回了曾经那段峥嵘岁月,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南洋人对文坛巨匠巴金的怀念之情与对祖国的敬爱之情不会改变。“回娘家”活动,让退休教职员工能够彼此叙旧谈心、共话当年,找到一份归属感,也让我们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此次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是退管会全体委员的无私奉献,向你们致敬!——离退休教工感言
-
百念南洋 | 岁月留声,欢迎回家秋意正浓,满地金黄,11月21日,近70位南洋中学退休教职员工团聚在维钧堂,歌颂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共同欢度一年一度的“回娘家”系列活动。王圣春书记,周英儁校长,学校老领导张家治校长、王以权校长、侯慧芳书记、左桂英书记、吴克勤书记,校友会秘书长张维聪先生,校退管会全体委员出席了此次活动。歌颂祖国,百念巴金王圣春书记代表学校,向退休教工致以谢意与祝福,感谢他们与时代同频,与学校共振,衷心祝愿大家始终与活力相伴。全体退休教工共同重温了“南洋三杰”与学校的渊源,回顾了校领导在巴金先生90岁、95岁生日时,登门拜访的场景,对巴老的思念与敬仰溢于言表。网络组长们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巴金所撰写的游记《繁星》,在文字中感受巴金的精神与力量。《英雄赞歌》是巴金创作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而成的电影中的插曲。在倪佩英老师的气息训练与指挥、许志英等老师的领唱下,退休教工悠扬而激昂的歌声响彻会场。退休教工代表分别以丰富的情感朗诵诗歌,展现了中国在逆境中崛起的坚韧,全体退休教工共同唱响《歌唱祖国》,以美妙的旋律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生动的南洋故事,深情的诗歌朗诵,仿佛将我们带回了曾经那段峥嵘岁月,无论时光如何变迁,南洋人对文坛巨匠巴金的怀念之情与对祖国的敬爱之情不会改变。“回娘家”活动,让退休教职员工能够彼此叙旧谈心、共话当年,找到一份归属感,也让我们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和变化。此次活动成功举办的背后,是退管会全体委员的无私奉献,向你们致敬!——离退休教工感言
-
歌颂祖国 百念巴金金色的秋天,恬静和谐,南洋中学退休的教职员工于2024年11月21日下午,团聚在维钧堂,歌颂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诗歌诵读,赞歌齐唱,欢度一年一度的回娘家系列活动。中共南洋中学党委书记王圣春,南洋中学校长周英儁,南洋中学的老领导张家治校长、王以权校长、侯慧芳书记、左桂英书记,吴克勤书记,南洋中学校友会秘书长张维聪以及南洋中学退管会的全体委员,近70位南洋中学退休教工参加了活动。王圣春书记致词说:退休教工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以诵读的方式歌颂祖国是与时代同频,退休教工在杰出校友巴金诞辰120周年之时以歌唱的形式缅怀老校友是与学校共振,退休教工回娘家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地共叙情谊是与活力相伴。感恩老师们曾经的付出,感谢老师们持续的支持,我们相信明天一定会更好!退休教工网络组长集体,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巴金在1927年1月撰写的《海行杂记》中的一篇游记《繁星》,为缅怀这位曾经在南洋中学就读的老学长。王乃枢老师情感丰富朗诵她的原创散文诗《借我一块江南》引人入胜;胡奭敏老师、金卫和老师诵读《我的南方和北方》,激情洋溢地向大家展现了祖国碧水蓝天、青山绿树的南方和广袤土地、雄伟山川的北方;刘政琤老师用《请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来表述中国在逆境中崛起的坚韧和勇气,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豪迈与自信;曹钊俊老师、张喆倩老师、周小冲老师、解晓华老师诵读的《我的祖国和我》抒发和表达了退休教工们热爱伟大祖国的真情实感。大屏幕上展现南洋三杰的图片,纪念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的“维钧堂”,纪念亚洲摄影之父郎静山的“静山艺坊”,纪念文坛泰斗巴金的“行舟书房”,好似让大家进入了一个参观活动的展会。 当出现巴老90岁、95岁生日,当年南洋中学校领导拜访巴金的图片时,更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巴金在1961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团圆》,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其中的插曲《英雄赞歌》,由倪佩英老师指挥,许志英等老师领唱,经过倪佩英老师带领训练了气息的全体退休教工悠扬而激昂的歌声响彻整个会场。最后,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暨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上海市南洋中学退休教工回娘家系列活动之诵读专场圆满结束!活动后,当日的“活动问卷”经过批改,平均分数为96.6。在南洋中学离退休教工微信群上,老师们的感言是:生动的南洋故事,深厚的文化内涵,精彩的激情朗诵,怀念了文坛巨匠巴金,重温了峥嵘岁月,有意义的回娘家活动,既温暖又受教育!回娘家活动,让我们退休教职工可以嘘嘘寒,问问暖,聊聊天,叙叙旧,拉拉手,拍拍照,满满的归属感。同时也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一场成功的退休教师活动,蕴含着退管会人员的无私奉献,向你们致敬!(撰稿:汪兴源)
-
百念南洋 | “南”望未来,青春“洋”溢2024年10月19日,南洋中学建校128周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如期在金秋校园拉开帷幕。返校拾光,漫步南洋南洋中学历届校友及退休教师带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重返南洋校园,共同庆祝母校的128岁生日!南洋人漫步于校园,静静聆听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岁月之声。乘风破浪,我们在一起风雨五十载,归来仍少年,南洋中学1974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会议于维钧堂召开。党委书记王圣春、校长周英儁、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以权、校友会副会长汪仕琴、校友会副会长吴克勤、校友会秘书长张维聪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周英儁校长向本次活动致祝词,并向关心母校的每一位校友表示诚挚的感谢。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以权、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汪兴源进行发言,感谢饮水思源的南洋校友。特级教师奚天敬老师为七四届学生带来“十分钟课程”,74届活动筹备组吴矞容、退伍军人颜德康、学生代表罗凤珍、教师代表侯慧芳老师分别进行发言,忆往昔,看今朝,重温峥嵘岁月,期盼美好未来。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校友合唱团的歌声经岁月洗礼,饱含深情与回忆;学生合唱团的歌声悠扬,饱含活力与激情。他们的歌声和谐地交织,共同架起了岁月的桥梁,南洋精神的传承在此刻具象化,令聆听者们动容。爱的导航,指引“回家路”南洋人的“回家路”上,随处可见“南小志”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以爱之名,点亮校园,让校友归家的每一步都充满温馨与喜悦。小成差已就,重任敢相规。百年南洋,桃李天下,建校128年以来,南洋中学培育了大量栋梁之才。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南洋人对母校的眷恋与思念,永不褪色;南洋人的情怀与梦想,永不改变。这份南洋情激励着每一位南洋学子勇往直前,逐梦未来。
-
百念南洋 | “南”望未来,青春“洋”溢2024年10月19日,南洋中学建校128周年校友返校日活动,如期在金秋校园拉开帷幕。返校拾光,漫步南洋南洋中学历届校友及退休教师带着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重返南洋校园,共同庆祝母校的128岁生日!南洋人漫步于校园,静静聆听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的岁月之声。乘风破浪,我们在一起风雨五十载,归来仍少年,南洋中学1974届毕业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会议于维钧堂召开。党委书记王圣春、校长周英儁、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以权、校友会副会长汪仕琴、校友会副会长吴克勤、校友会秘书长张维聪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周英儁校长向本次活动致祝词,并向关心母校的每一位校友表示诚挚的感谢。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以权、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汪兴源进行发言,感谢饮水思源的南洋校友。特级教师奚天敬老师为七四届学生带来“十分钟课程”,74届活动筹备组吴矞容、退伍军人颜德康、学生代表罗凤珍、教师代表侯慧芳老师分别进行发言,忆往昔,看今朝,重温峥嵘岁月,期盼美好未来。光阴似箭,岁月如歌校友合唱团的歌声经岁月洗礼,饱含深情与回忆;学生合唱团的歌声悠扬,饱含活力与激情。他们的歌声和谐地交织,共同架起了岁月的桥梁,南洋精神的传承在此刻具象化,令聆听者们动容。爱的导航,指引“回家路”南洋人的“回家路”上,随处可见“南小志”学生志愿者的身影,他们以爱之名,点亮校园,让校友归家的每一步都充满温馨与喜悦。小成差已就,重任敢相规。百年南洋,桃李天下,建校128年以来,南洋中学培育了大量栋梁之才。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南洋人对母校的眷恋与思念,永不褪色;南洋人的情怀与梦想,永不改变。这份南洋情激励着每一位南洋学子勇往直前,逐梦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