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教版英语新教材在上海实施的第一年,为了迎接新教材,全体英语组教师认真研究新课标新教材,本学期进行了多次教研展示以及公开展示课。
用好新教材,构建新范式
本学期朱梅老师和张瑞瑾老师参与了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汇区教育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联合主办的,“用好新教材 构建新范式——高中英语新教材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研讨与展示活动。朱梅老师的文化聚焦板块中的阅读语篇《Eyewitness Account: Scott’s Hut》和张瑞瑾老师的听说课《Phobia》分别探索了如何巧设问题支架和活动支架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自主探究,进而促进思维发展,内化文化知识,塑造文化品格。
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课堂新模式
吴雨佳老师通过《The history of Route 66》一文带领同学们走进美国历史悠久的66号公路,身临其境感受沿途美景,深入探究其兴衰历史,思考其被冠以“美国主干道”称号的原因。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学习,自主阅读,主动探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66号公路对美国人生活带来的改变,探究公路兴衰背后的历史原因,概括总结此公路对于美国历史的象征性意义,自主构建结构化知识。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学生感悟不同国家文化,明白旅行是加深对世界了解的重要手段。
搭建活动“支架”,践行学习活动观
张瑞瑾老师围绕《responsible tourism》这一主题,引领学生通过学习语篇中主人公Amy的负责任旅行项目,了解“responsible tourism”这一概念,并且梳理文章脉络。读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设计出一个负责任旅行的项目。本节课的设计整合了课程六要素,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包含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大类的学习活动,层层递进,最后两个活动属于基于文本和超越文本的语言输出,学生的表述有新意,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落实英语活动观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有所侧重,有所取舍,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课堂活动。
过程性指导,创造性表达
徐文漪老师围绕单元主题语境“人与自然”,就单元写作话题《A proposal》,为大家呈现了一节“践行‘双新’理念、优化教学环节”的写作课程。整堂课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通过教师在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的介入指导,开展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从结构、内容、语言三个方面了解和掌握倡议书的写作。课堂建构环节中,注重文体概念的讲授,以过程性写作为导向,帮助学生布局谋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课堂情景创设中,以实际环境问题,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思维品质;课堂评价环节中,基于写作检查表,鼓励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提升学习自主性。通过这节写作课,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课堂中取得实效,领悟更深入,思维更清晰,表达更贴切,对落实“双新”课堂教学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探讨主题语境,促进思维品质
朱暐辰老师围绕“环保”的主题语境,介绍《The Body Shop》的环保理念,并与其它护肤品公司进行比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块形式的阅读教学活动,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层层递进。学生先学习理解对比写作手法,并获取比较信息;再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形成自己对环保措施的看法;最后基于对作者观点的把握以及自己的态度,将其迁移运用,制定自己环保服装品牌的理念,最终形成学生对人与自然的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英语组教师们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优化教学,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未来,南洋英语组将继续通过集体备课,分工协作,制作课件,编制教案和资源共享的方式,不断探究改进教学模式,优化学生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