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20岁的巴金与三哥尧林决定去上海求学。按巴金兄弟俩原先计划,来上海后,先要找一个栖身读书的学校。这样,南洋中学进入了他们报考求学的目标视野。巴金和三哥李尧林报考十分顺利,成为南洋中学的插班生。巴金二年级,李尧林三年级。学校有三四百名学生,绝大多数是寄宿生,巴金与三哥也都在学校里住读。令巴金烦心的事也有,一是作为私立学校,当时的南洋中学学费较贵。二是重复读书,所费时间太长。就在巴金入学的那年,政府要求全部中学改制六年,南洋中学就将预科的高小三年级改为初一,巴金只能从初二(即五年制的初一)读起,尽管巴金在四川老家成都“外专”已读了两年书,这显然不符合他尽快得到毕业证书的愿望。就这样,巴金兄弟又暂时离开了上海,去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结束了在南洋中学的求学之路。
记住一个人,也就记住了一个时代,哪怕他已远行。巴金为我们留下温暖而美好的记忆;巴金的《家》、《春》、《秋》、《寒夜》、《随想录》等也为未来提供了说不尽的政治的、文化的话题。十一年前,一百零一岁的巴金离开了我们,留下送给南洋中学的“素质第一”几个题字也将永远刻在南洋的历史中。临行前南洋中学巴金文学社的学生代表献上玫瑰花篮,用他们的方式永远缅怀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