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党务公开 >>组织建设
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发布时间:2007-04-09 00:00:00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十六届四中全会应该说是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党的第四次会议,第一次会议是解决党内的人士问题,第二次解决国家和政府的问题,第三次会议解决经济问题,第四次会议把社会发展提上议事日程。

这是新一届政府执政之后所做的一些事情,四次会议。今年的建党85周年讲话中还称,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此次政治局会议公报则称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一、六个必须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5日的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六个必须,这六个方面构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通盘方案。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3、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作为通盘方案的六个必须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衔接、交错的。以人为本是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高原则;科学发展观则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条红线;其他四个方面,涉及到发展、改革、稳定、执政等各个方面。

二、六中全会将对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产生四大影响

1、党中央将以更大的力量来推动阶层和谐。包括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缩小贫困差距和社会不公正,拓展各阶层的利益表达渠道。而就当前的重点而言,一是要吸纳新社会阶层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参与,因为在未来的社会中,新阶层将成为主体;二是抑制和打击特殊利益集团,维护社会的公平竞争和良性秩序。

2、民生指针将被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加快解决教育、卫生、医疗、住房、就业等关乎民生的难题。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外,摆在中央面前的重要问题是保证中央在这些民生方面的改革能够真正惠及普通民众,杜绝中间环节的贪腐行为

3、和谐社会也要求执政党加快自身建设,推动政府转型。无可否认的是,和谐社会在执政党和政府工作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四中全会上,构建和谐社会就被列为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而在这一理念推动下,政府也将逐步从直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淡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

4、和谐社会的真正实现,也必须包括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和谐。在今年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执行力的概念,即确保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加强宏观调控,做到政令畅达,改变政令出不了中南海的现象.

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再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此作出全面部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更加庄严而紧迫地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

1、和谐社会建设,对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新认识、新发展

从东方到西方,从远古到现代,建设一个富足祥和,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明确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我们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为争取社会和谐而奋斗。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这种伟大奋斗的现实表现。”

2、历史的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关键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我们正面临并将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人民共享的系统工程

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

教育是最重要的公平--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变化表明:中国教育正加速迈向公平。

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项项政策,着眼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个个措施,如无形的巨手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4任重道远的历史使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哪些矛盾和问题?“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社会保障”、“贫富差距”、“三农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排在前列。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难以乐观、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低、公共教育卫生经费不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

音律和谐,令人身心愉悦;社会和谐,成就千秋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尽管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迈出一小步,但放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仍然必须清醒地看到,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长期奋斗。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奋斗。

                                          南洋中学党总支

                                          200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