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青年教师公开教学展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活动围绕“问学思辨,导行课堂”的主题,着眼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旨在结合学校对课堂和学生的关注,锤炼青年教师的教学技巧。青年教师深度学习、充分备课,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了思想碰撞,绽放教学智慧。
高一语文·董璐老师
董璐老师的教学紧扣“探寻梦境密码,感受生命诗意”的主题,以“梦”为主线,教学过程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在“如果再次邀请李白入仕,他会同意还是拒绝?”这一问题上,学生能够主动在背景资料单中提取信息,抓取关键词“请缨杀敌”,展现了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升。为了完成“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这一目标,教学不仅关注诗歌本身,还通过丰富的拓展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思想复杂性及其作品的文化意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底蕴。
高三语文·于慧老师
于慧老师聚焦统编教材单元写作任务中的“深化理性思考”这一要点,以2024年上海秋考作文为例,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社会现象,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深入核心概念、拓展思考角度,对关键概念溯源、追问,探究被忽略的事实真相,有效推进学生思考。课堂环节设置丰富,气氛活跃,教学具有生动性、独特性、深刻性,通过对学生写作案例的逐一探讨,激励学生为写出更有思辨深度的好文章而努力。
高三语文·张宏艺老师
张宏艺老师从单元写作任务“文章修改”出发,在不改变原任务的前提下,立足学情,进行二次设计,关注到文章修改的小处,即对开头第一段的第一句话进行修改,在深化感性经验的前提下,串联起对五本教材阅读部分的复习,并回顾当下这篇作文的第一句话。在学生完成限时写作、阅读教师批注、同桌交流、拓展阅读等课前准备后,通过对议论文写作语言的思考和修改等环节,让学生关注表达,感受遣词造句应有的用心,持续助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高二英语·于慕珠老师
于慕珠老师立足于文本内容,以“构思营销报告”的任务贯穿全程,并利用AI助力,丰富课堂练习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呈现本课任务,让学生思考完成任务需要获取的内容,从而驱动学生在课文的逐段阅读中梳理隐形营销的概念、运行模式和大众观点,并将关键内容运用于任务报告,让学生能够基于文章的内容和语言,呈现自己的产品推广思路,回应对于隐形营销的争议。通过引入AI智能对话,扩充了传统展示形式,丰富了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和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高一政治·纪晨毓老师
纪晨毓老师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相关内容,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为议题,依托“甲骨文从何而来”“甲骨文为何而简”“汉字简化因何而争”“甲骨文为何而活”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探究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梳理甲骨文以及汉字演变的发展历程,归纳认识运动的辨证发展过程,并通过辨析第一、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论证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高一物理·林婧老师
在学生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林婧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通过分析、演绎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加深了对描述运动的基本物理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运动观念。经历用数学手段和语言描述实际运动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够体验分析和演绎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提高模型建构和科学推理的能力。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问题的应用中,学生能够感受利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高二化学·易宏彧老师
易宏彧老师选取同周期同主族元素作为研究对象,以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为核心,从图表绘制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元素化合价及原子半径的变化趋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系列实验任务,归纳出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同时,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直观呈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处理信息和构建模型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元素性质决定物质性质”的理解,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南洋青年教师将继续在实践中潜心研究,完善教学观和教学方法,让教育的智慧时时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