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洋中学2025届高三学子,踏上了前往上海交通大学的研学之路,探寻南洋与交大的种种渊源。南洋中学的老校长王培孙先生,作为南洋公学(即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的第一位学生,在接办育材书塾后,将其改名为南洋中学,以示母校的培育之恩,并在学术统绪上,与南洋公学的西学传统一脉相承。
南洋中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均创建于1896年,两所学校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教育使命。此次研学,同学们既参观了交大校史博物馆和李政道图书馆,感受了交大的百年风华与科学风采,也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见证了科技的力量,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
学生感想
高三(1)班 范诣闻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饱含了对先辈们科技救国、兴学强国之举的深深敬佩。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我们体会到了现代先进技术对于优化环境问题的帮助;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中,我们感受到了交大对实践创新能力的高度重视。悠久的历史与科研创新的主旋律,正是这所高校的魅力所在。
高三(2)班 胡祯妮
在古朴之韵与现代气息交织的交大校园中,一座校史博物馆,记录了这所百年老校的办学之路与发展历程。参观李政道图书馆时,我观看了各类文献手稿、诺贝尔奖章、科艺作品等,了解了科学巨匠的生平事迹,心生崇敬。此次“高校行”令我收获颇多,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持续探索科学世界之志。
高三(3)班 高语晗
经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深度探索,我了解到交大的原名为南洋公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实验室中的全智能小车、汽车发动机等工科机器,以及有关环保的系列实验,无一不展现着科学的智慧与魅力。此次研学使我感悟到,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当不断开拓思维,注重全面发展。
高三(4)班 苏俊恺
在交大校园中,我被先进的技术设备所吸引,被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展出的一件件科创作品,是交大卓越成就的直观体现,蕴含着创作者“求真、务实、创新、协作”的科研态度。此次参观,不仅让我对交大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让我理解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深刻内涵。
高三(5)班 邹天澄
驻足于交大的实验室中,聆听志愿者们对于各类精密的仪器及实验设备操作流程的细致讲解,使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标准有了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对实验原理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所立于科技前沿的高校,我切身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学习到了突破传统思维、敢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创新精神。
高三(6)班 胡闵诚
此次研学活动,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还让我树立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国家级实验室中,我了解到了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在李政道图书馆内,我感受到了李先生在卓越的科研成果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此行之后,我坚定了个人理想,愿通过不懈努力,在科学世界中不断探索。
高三(7)班 陈文杰
冬日暖阳下的交大校园美不胜收,一砖一瓦均承载着这所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机械与动力实验室中,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模拟系统,让我对未来的工程技术发展充满期待。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通过解读交大校训,我体悟了不忘其本、努力学习以报效祖国的精神。
高三(8)班 林猷莉
上海交通大学卓越的科研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我产生了诸多感悟。E谷灵活感应障碍的小车,向我们展现了交大学子的自主创新能力;实验室中的精密零件以及污水过滤装置等,引领我们在工程科技的学海中遨游。通过此次研学,我不仅领略了知名高校的风采,更坚定了“奋进向未来”的信念。
高三(9)班 王曦
从“思源湖”到环境科学保护实验室,再到电机实验室,我们一步步深入交大校园。通过学习体验3D打印、发动机拆解和鱼草共生系统,我们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实践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也被具象化地呈现于我们眼前。我们在这次研学中拓展了眼界,在体验中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高三(10)班 张子馨
研学之行落幕,我对南洋精神和交大精神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校园中,我们沿思源湖畔而行,湖面波光潋滟,仿佛承载着交大的故事与情怀。我们所旁观的种种实验,架起了与科学对话的桥梁,机器的运作之声与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此交织。校史馆中所记载的历史故事,使我被交大128年的深厚文化底蕴深深触动。
此次研学之旅是一次全方位、多维度的学习体验,为南洋学子提供了走出课堂、拓宽视野的机会。同学们带着对百年老校的崇敬与对未来的憧憬,树立了探索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想目标,并将传承王培孙先生饮水思源的态度,更加坚定地在学海中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