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校友频道 >>校友风采
妈妈们的终生友情
————---记南洋中学1941届校友俞巧英、苏巧凤、周斐的友谊
发布时间:2021-12-11 17:47:26   发布人:汪兴源   信息来源:校友会    点击次数:1,428

我的妈妈俞巧英

(俞巧英的女儿阎颖)

2俞巧英1949_副本.jpg

我的母亲俞巧英,1926102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的鹅颈曲。母亲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日军侵略时,姥爷失业了。舅舅只好辍学,进入工厂工作,勉强维持着一家五口的生计。初中时,母亲就进入上海南洋中学。她天生聪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本来家里是没有经济能力供她继续上学的。于是,她竭尽全力努力的读书,194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叔蘋奖学金。母亲在南洋中学维持着名列前茅的学习成绩,成为高中三年叔蘋奖学金的连续得主。母亲一生都对叔蘋奖学金和南洋中学感恩不尽,念念不忘。南洋中学为母亲的一生奠定了坚实基础。1945年,母亲从南洋高中毕业,考入了南通学院纺织系继续深造。大学毕业后,母亲来到天津,在天津做了一名纺织系大学讲师,后来升为副教授 (1949-1951年:河北工学院;1951-1962年:天津大学;1962-1987:天津纺织工学院)。

1953年2月7日,母亲与父亲结婚。父亲当时是天津大学机械系的讲师,后来成为中国激光焊接专家,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一生相濡以沫,亲密无间,如影随从,是桃李满天下的园丁和满载盛誉的科学家。

母亲与周斐和苏巧凤一起在上海南洋中学渡过了中学美好的青春时光,建立了终生的友情。她们三个人一直都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和深厚的友情。七十余载的时光,有多少时局的动荡,生活的艰辛。她们经历了日寇的铁蹄,新中国的诞生,四清运动的艰苦,文革的洗涤,儿女上山下乡的悲欢离合,平反复职的惊喜。在没有电脑,甚至连电话也没有的时代,她们天各一方,用写信的方式保持着联系。她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友情胜似姐妹亲情。她们无论是在那艰辛的年代还是在幸福的时光,始终保持着她们纯真和亲密的友情,一直持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们的友情,感人至深、可歌可泣。让我们做女儿的,也禁不住为她们的友谊而赞叹,为南洋中学有这样高智商,高情商,重友情,淡名利,平凡而高尚的学子们而骄傲,为我们有这样好的妈妈而自豪。

1前排:苏巧凤 周斐 后排:黄静宜 俞巧英 ××× 田慧中_副本.jpg

我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家庭。虽然我的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文革和上山下乡的艰难。我的姐姐阎真出生于1956年,我出生于1964年。得蒙父母亲的精心教养,我和姐姐都继承了父母勤奋好学的天性,后来都成了留美的博士。

记得我在天津南开中学读高中的时候,功课特别忙,平时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有一年冬天,我回家时,母亲拿给我一条织的非常缜密的厚毛裤。她告诉我这是马颖姐姐帮我织的。马颖是周斐的女儿,当时她正在天津工作。我心里非常的感动。马颖后来告诉我,我父母待她像自己的女儿一样,那时周斐阿姨一家在上海。

我小的时候,常常听到母亲讲起周斐阿姨和苏巧凤阿姨,讲起她们在一起的青葱岁月。只是我上高中以后就离开了家,后来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继而赴美留学,很少有机会陪在母亲身边。直到1995年,父母亲来美国探亲,我才又听到了母亲与她闺蜜们的消息。那时,周斐阿姨的一家都已经在美国了,我也与马颖和马茵中取得了联系。我们因着妈妈们的友谊成了好朋友,协助我们年迈的母亲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4俞巧英 阎毓禾_副本.jpg

201411 月,我忽然接到了周斐阿姨的一个电话,她要找我母亲,母亲却没有及时接电话。当时,母亲住在上海,接电话需要通过接线台转换。我和周斐阿姨都在美国。我马上给母亲打电话,她也没有接。我只好告诉周斐阿姨,母亲也许没有在房间里,只能过一段时间再打。从周斐阿姨那里我得知马颖的女儿和我儿子在同一所大学里读书,而且是同届的。我们都很惊讶世界这么小,竟然有这样的巧合。

我万万没有想到,几天以后周斐阿姨就过世了。噩耗传来,我的心里无比震惊。那时,我才明白周斐阿姨一定有要紧的话要对母亲说,她才会那样的急切。我的心情由悲伤后来变成了感慨。她们情深至此,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仍然是彼此的惦念!当我告诉母亲时,母亲默然无语,潸然泪下。母亲的晚年听力不好,这对她和朋友们打电话是很大的障碍。我的心里也默默地为母亲流泪难过。

2013年夏,我把年迈的父母从天津搬到上海逸仙养老院照顾。苏巧凤阿姨得知母亲到了上海,很快就请她女儿马茵中带着来探望母亲了。她们当时都非常激动。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相见,感慨万千。

5后排:马茵中 阎颖 前排:苏巧凤 俞巧英_副本.jpg

2016年1月31日,父亲不幸病逝,享年91岁。当我们安顿好后事,陪在母亲身边的时候,我非常担心她的身体。而母亲却出人意料的坚强和镇定。苏巧凤阿姨也打电话,陪伴和安慰着母亲。

2016年夏,我回国探望母亲时,两位年逾九旬的闺蜜老人再次聚首。她们一生纯真的友情真的是让我们热泪盈眶。我们四个人一起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当时,母亲90岁,苏巧凤阿姨91岁。

母亲于2020年3月18日仙逝了。相信她们三人的在天之灵必在天堂相见,再享亲密,不再分开。她们留在人间的友情如歌如诗,纯情美好而持久。在青葱的岁月,她们相识于南洋中学。南洋中学的培养奠定了她们的人生根基,塑造了她们的青春,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她们超过七十载的友情源远流长,滋润影响着她们的后代。愿南洋中学纯情的友谊,代代相传,万古流芳。 

我的妈妈苏巧凤

(苏巧凤的女儿马茵中)

6苏巧凤_副本.jpg

      我的母亲苏巧凤,1925年6月21日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区塘沽路572弄109号。母亲有一个大姐,三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母亲像极了外公,是被外公非常宠爱的孩子。外公是大中华中西酒楼老板,常常把年幼的母亲抱在柜台上。可是,母亲八岁那年,外公突然中风离世了。家里决定只能供母亲读完初中,母亲就要离开学校了。母亲格外聪慧。她不仅有端庄的外表,更有坚韧的内心。在重男轻女的时代,母亲凭借着惊人的毅力、聪慧的头脑谨慎处事、善良待人。母亲在上海文昌小学读书时品学兼优,母亲的小学校长沈明德老师是南洋中学校长徐镜青的夫人。沈老师非常欣赏母亲的才干,对于母亲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感到非常心疼。当时南洋中学有规定,抗战期间老师薪资待遇较低,但是子女可以免费上学。于是,沈老师收母亲为义女。母亲凭借着南洋中学校工子女免费读书,进入上海南洋中学。感谢徐镜青校长夫妇的鼎力相助,才使得母亲没有中断学业。徐镜青校长给母亲改名苏晓风。在徐镜青校长庆祝50岁生日的时候,母亲与校长夫妇和他们的儿女们一起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7 后排中间:苏巧凤 前排:徐镜青校长夫妇_副本.jpg

       在南洋中学读书时,母亲和周斐阿姨和俞巧英阿姨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那时,重男轻女的文化盛行,南洋中学绝大多数都是男生,女生是凤毛麟角。她们三位在一起朝夕相伴,亲密无间。她们在那时建立的青春友谊,后来竟然绵延了70多年,跨越太平洋两岸,流芳于后代之间。

19458月,她们三人同时从南洋中学高中毕业,周斐阿姨进了上海海关工作,俞巧英阿姨去南通学院读大学,毕业后去了天津。19岁的母亲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了一名小学教师。母亲教过的学生无数,许多学生视她如母如姐、互相牵挂、互相呼应。同在上海的母亲和周斐阿姨经常来往。她们相约游览苏杭,留下了这张青春的倩影。

8周斐 苏巧凤_副本 - 副本.jpg

1958年2月2日, 母亲和父亲结婚了。父亲马益扬是国军少将的小儿子,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父母有两个女儿,我的姐姐叫马慧中。

文革期间,周斐阿姨和丈夫马华明叔叔下放南京梅山。周斐阿姨离沪前几天,母亲拉着我,匆匆赶到山阴路送行。那天,她们倆在房间里聊了许久,临别时依依不舍,约定回上海时一定要再相见。俞巧英阿姨也随丈夫阎毓禾下放到天津市的郊区劳动。我的父亲去青浦劳动。

时光如梭,我再见到周斐阿姨时已经是1974年暑假,我快进中学了。周斐阿姨为她母亲的健康问题回上海,抽空来看看母亲。恰巧那天我母亲出去办事不在家。平时不会做饭的我,为周斐阿姨做了我平生第一次的蛋炒饭。虽然母亲没有亲自见到久违的周斐阿姨,但是她们从此有了书信往来。我也得到了母亲的表扬和信任。

1980年初,周斐阿姨与马华明叔叔一起来了,说起他们的女儿马颖去天津工作与俞巧英阿姨经常见面,感叹俞巧英阿姨把马颖当作女儿照顾,母亲开始与俞巧英阿姨有了通信联系。

1983年的一个夏天,母亲与我姐去不常住人的外婆家取东西,意外地遇到她南洋中学老同学赵平初来找她,说是准备联系41届同学聚会,母亲高兴不已。9月底,南洋中学41届同学在南昌路47号上海科技会堂见面了。在上海的老同学们,通过赵平初挨家走访,基本都到齐了。沈志农同学当时是上海科委副主任,他用工作证免费借用了一个厅作为南洋中学校友聚会场所。因为要来的都是男同学,母亲怕尴尬,就带我一起去了。在门口,一个男同学从后面拍了我肩膀一下:“苏巧凤你不认识我了?我是戚省吾我一回头,大家都禁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男同学们挨个介绍自己的经历和家庭情况。当最后轮到母亲时,她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告诉大家周斐阿姨在梅山,俞巧英阿姨在天津。 母亲聚会回来后,立刻就给俩位闺蜜写信汇报当天的聚会情况。俞巧英阿姨的回信很快就到了,还寄了照片回来。

不久,周斐阿姨的儿子马宏去美国留学。周斐阿姨和马叔叔来上海送儿子,然后就来探望母亲。后来周斐阿姨的两个女儿也去美国了。他们从梅山退休回到上海,并在吴淞买了房子。

10俞巧英 马华明 周斐 苏巧凤副本.jpg

那段时间母亲与周斐阿姨走动很频繁。我搬了4次家,周斐阿姨和马叔叔都来过,每次他们的孩子回国看他们,都会送一些小礼物给我的女儿徐元骏。后来,俞阿姨的两个女儿也都去了美国。二老去美国看望女儿,回国后来上海。她们老同学相聚,格外亲切和珍惜。后来,周阿姨马叔叔决定去美国与儿女们团聚,就卖了吴淞的房子。每次周斐阿姨俞巧英阿姨来上海,母亲都积极张罗同学聚会。所以,我有不少母亲南洋中学聚会的照片,这次很高兴可以提供给南洋中学校友会。

2002年我的女儿徐元骏考进了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周阿姨马叔叔每次来看母亲,都会跟我女儿聊美国。因此,我女儿开始向往留学美国。她勤奋努力,本科进入美国纽约大学就读。徐元骏大学毕业申请研究生的时候,同时收到了三个录取通知书,A读文科南加州大学公共管理,有5万美金奖学金;B哥伦比亚大学经济教育;C哥伦比亚大学精算。如何做最佳的选择呢?我们觉得这个决定挺难做的。

周阿姨和俞阿姨得知后,马上想到了俞阿姨的小女儿阎颖和女婿梁兵。他们留美博士毕业后,一个在美国的大学教书,一个在业界工作,可能比较了解情况。于是,三位年迈的老人,分头努力,让我们三个女儿有了联系。从此以后,我们之间来往联系频繁。阎颖在素未谋面时,因着南洋中学妈妈们的友谊,给了我女儿很好的建议。女儿徐元骏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后来,阎颖的女儿梁蕊馨也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她们成了未谋面的校友。

2013年我去美国参加女儿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典礼。在我刚回国的第二天,母亲告诉我俞阿姨来上海养老院了,让我开车带她去探望。在普陀区的中环逸仙养老院,母亲又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俞阿姨阎叔叔。那天母亲和俞阿姨都非常激动,阎叔叔在边上拿出来一个本子,让我写下我家的电话号码。俞阿姨的腿脚不方便,我们离开时,阎叔叔还是坚持代表俞阿姨送到电梯口。有一次我和母亲去姐姐家,为姐姐庆祝生日。开车恰巧经过中环逸仙养老院,母亲一定要进去看一下。这次俞阿姨和阎叔叔都比较平静了。我们刚坐下十几分钟,姐姐就来电话催了,我们只好匆匆道别。      
    
母亲们都老了。每次周阿姨周末去儿女家,都会打国际长途电话给母亲。周六早上,母亲都会静静守候在电话边。俞阿姨也会与母亲互相打电话,可是俞阿姨听力不太好,经常在电话那头大声喊着,听不清楚干着急。
      2014
11月,母亲脑供血不足摔了一跤,及时送医院救治,没有出现险情。她周六没有接到周阿姨的电话,一直不安。后来我得知周阿姨走了,我问医生能否告诉母亲?医生感念母亲的执着询问,给了药我才敢告诉她。母亲当时只有流泪,没有哭出声,可她好几天都没有缓过神来。
      2016
年1月阎叔叔走了,母亲惦记着俞阿姨,经常听到她对着电话机与俞阿姨大声的说话,可是电话那头的俞阿姨还是听不清楚。2016年夏,阎颖回国,我又带着母亲来到逸仙养老院探望。两位老人都已经年逾九十了,见面非常感慨激动。那是她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2020年3月俞阿姨走了,阎颖写的母爱万古流芳 的纪念文章,母亲看了好几遍。她留着泪说“俞巧英没有受罪,一下子就走了。我以后也要像俞巧英一样干干净净地走。周斐走了,俞巧英也走了,我要去找她们。”202152日,母亲如她计划一样,吃过晚饭,看着电视,心跳骤停。母亲是三位中最大的一位,也是最长寿的一位,享年95岁。
    
感谢南洋中学,让她们相识,才有了她们之间七十余年的友谊。天堂没有国界,无需护照。愿母亲和她的两位闺蜜知己天堂相会,永远不再分开。愿母亲们的友情于天地之间永存。 

我的妈妈周斐

       (周斐的女儿马凌)       

11周斐_副本.jpg

       我的妈妈周斐,1926106日出生于上海宝山县罗店镇,是家中的长女。她还有六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他们相处得很好,她是受弟弟妹妹尊重的老大姐。 

记得妈妈说她是12岁的时候,也就是八·一三后去了上海市区生活。在去南洋中学之前是在教会学校读书。听她说教会学校是用英语教学的,她还背给我听英文的几何定理。但南洋中学的高中生活一定是她印象最深的那一段。俞巧英和苏巧凤这两个名字听她经常说起,遗憾的是俞阿姨远在天津工作,我从未有机会见过俞阿姨。我应该在小时候见过苏阿姨,因为她一直在上海。妈妈有不少老朋友的照片,有同学也有同事,我们也经常跟着看图识人。记得妈妈说起曾经和同学一起去参观过一艘外国游轮。为了让妈妈真正体验一下坐游轮的感觉,我和妹妹马颖一起陪父母坐了一次从洛杉矶到温哥华的游轮,圆了妈妈年轻时的梦想。

妈妈和爸爸在194555日结婚,我是在53年出生,妹妹马颖和弟弟马宏分别出生在57年和62年。在我和妹妹出生的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我们都是有奶妈来照顾的。可是弟弟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当时温饱都不能保证,也养不起奶妈了。弟弟应该是四月二十几日的预产期,但迟迟不出来,家里人都说他是想等吃了430日食堂为庆祝五一供应的那块大肥肉后再出来。果然弟弟于51日晚上出生了!产假后妈妈因要哺乳天天抱着弟弟上下班,挤公交车。又瘦又小的妈妈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吃着有限的食品,把弟弟养大了,而且还特别聪明,这是母乳喂养的成果!

在那个年代里,物质贫乏但政治运动不断。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是60年代。记得爸爸妈妈下班后还要开会学习,每周一三五要8点以后才到家。妈妈在纺织品进出口公司上班,每周四要去仓库劳动。拉一天的老虎车下来,要好几天才能恢复。有时候去码头仓库劳动是用油墨在木箱上刷字,她经常是跪在箱子上操作,由于油墨未干,往往在裤子上印上了“made in China”的字样,不过是反的。

12后排:周斐  马凌  马华明  前排:马宏  马颖_副本.jpg

文革期间,爸爸工作的北方区海运管理局被砸烂了,全体人员被迫下放。爸爸于70年初去了南京梅山当了一名码头工人,天天扛大包。妈妈于次年也去了梅山,在焦化厂当工人,真正置身于工人阶级之中。也是因为在工人中她的工资相对高,所以从49年至退休,她从未加过一分钱工资。另外她的粮食定量也是低于所有的成年女性。我因不能理解而问过她。她说刚解放时,在实行粮食定量时,她因胃口小,主动要求定低些。竟然少吃了一辈子。

我在691月,也就是在爸爸下放之前一年就去安徽插队务农了,当时才15岁。在修理地球中度过了我的青葱岁月,花样年华。下乡后特别体会到妈妈的爱心,她每个月都寄钱和食品给我。她说当她寄包裹时心里也很矛盾:不寄我就吃不到,但寄了我就得走20里路去取。我们经常通信连络,在煤油灯下写信,写完后往往是一鼻子黑灰,妈妈还把我的信给亲友们看。我是收到最多信的人,集上管信的老头,把我的信放在挂号信的一栏里,我由于信多而受到了特殊的待遇。

77年我幸运地考上了大学,82年毕业后去了梅山医院工作。离开家十几年后又回到了父母身边。记得在梅山医院工作的时候,一天我被叫去指挥部办公室,原来是有一位在宝钢当领导的叔叔来找妈妈,他是妈妈南洋中学的校友黄锦发。高中毕业后四十多年,这位老同学还没忘记当年的同学。此事让我很感动,也让妈妈很兴奋。从此以后她与更多的校友取得了联系。

妹妹马颖也是82年毕业后去了天津工作,她是我们姐弟三人中唯一和俞阿姨有过亲密接触的人。在妈妈眼里俞阿姨就是学霸,南洋中学的学习生活在她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1997年至2003年他们在上海生活的时候,每年南洋中学都有校友聚会,这对妈妈来说是很珍贵的。

13马颖  周斐  马华明  马凌_副本.jpg

来美国定居后,妈妈很乐意做的事情就和老朋友打电话。有空时她很喜欢翻翻老照片。经历了文革和搬家,幸存的老照片显得格外珍贵。

2014年的感恩节前,妈妈离开了我们。在追悼会上,我们展示了妈妈年轻时的照片。妹妹的朋友们看到妈妈年轻时的照片,说她像个明星,穿得很时尚。她们觉得这些衣服比现在的更美。他们看到妈妈穿的自己织的毛衣更是赞不绝口。我也可以骄傲地说我和妹妹都继承了妈妈打毛线的好手艺,并且还发扬光大了!

14周斐_副本.jpg

如今我们的妈妈们已在天国团聚,她们不会寂寞,一起回忆往日的美好时光一定很快乐!


铁蹄下的南洋中学求学往事 《校友通讯》总第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