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母校
真没想到,我在市政协大院里头打工,仿佛与母校南洋中学不期而遇“见了一面”。欣喜之余,即拍一张小照,传群分享。
“见面”的起因,是当下许多单位都在积极策划迎接我国成立70周年的纪念文章,政协也不例外。沒料想,昨天(8月19日)竟然看到一篇题为《一生只办一所学校》的追忆文章,再看副题“老校长王培孙与南洋中学”。“啊,这是我的母校!”我差点在办公室喊出声!
顿时,我聚精会神,一字一句地拜读陈思先生的这篇文章。文不足三千,我却花了近半小时审阅,总想把那些珍贵的片断印刻在脑子里。
历史无声胜有声。王培孙的一生,全部献给了南洋中学。他不图名利、不求做官,只“为办学而办学”;他所心心念念的,就为办好中等教育这件事。而且,又是在国难当头、腥风血雨中进行。即便如此,他不改办学初衷,不忘报国之志。我肃然起敬:了不起,老校长!
阅读的愉悦,是看到了当时南洋中学图书馆藏书竟有10万册。后来由于抗战原因,部分书籍散失了,但大部分书籍尤其是珍本仍保存了下来,那是老校长花了数十年精力收集而成的呀!在他病逝前,又全部捐献给了政府,现由市图书馆保存。
用现在一些人的眼光看,捐书也没啥大惊小怪的。但历史老人不会认可,只会永远记得一批脚踏实地、厚德载物的君子,是他们开创与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他们是近代上海教育的“拓荒牛”、杰出的奠基人!
“我宁可当一个办得较好的中学校长,不愿当一个办得不好的大学校长”。当有人劝老校长再创办一所南洋大学时,他如此说。这种清醒的定位,是源于他充分认识自己才能的高下: 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认定一个目标,决不中途放弃。有了这样的执着,才打造出“南洋中学”这个品牌!
都说“识人,识物,识己”很难,然最难的还是“识己”。他的这种品行,源于他的一贯“求实”学风,且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表里一致。这当然很难,可他还是顶住了各种压力,比如面对教育当局“封校”的威胁,他执意在南洋中学推行本部五年制。并将“自主、求实”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大大影响了一批真才实学的优秀教师。他的“依靠教师”,最终成为南洋中学的一大特色,不简单!
让我更觉了不起的是,当年的“南洋三杰”诞生在母校,即中国杰出外交家顾维钧、文学泰斗巴金、国际摄影大师郎静山。这些震铄古今、享誉中外的大家,既是母校的荣誉和骄傲,又是光耀中华的一个历史符号!不只他们3位,在南洋中学的校友里头,还出现10位烈士、22位院士。这是我看了此文才知道的。也就是说,母校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爱国精英、栋梁之材!
我作为南洋中学一名70届的校友,能从一篇文章中得知母校的点滴往事,故然欣喜而且必要,但显然还不足以深刻了解她的今昔风采。所谓遗憾人生,大概也跳不出这个“圆周率”吧?
但是我想,既然在冥冥之中、机缘巧合之际“见”了母校一面,不免想说点什么。思考一会,就成了三个问题:如何传承母校的优质“基因”?如何办一所世界响当当的名牌中学?如何在新时代让莘莘学子人才辈出报效祖国?
“教育强,固本!”当我眼光移开这篇文章时,嘴里崩出这五个字。
(70届 周健)
201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