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贤,32届丙子级校友,1936年高中毕业。1917年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1938年参加上海护邮斗争,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一直坚持在工人运动的岗位上。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邮电工会副主席、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副主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1982年离休。现为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南洋中学校友会常务副主任。已出版各种著作28种。
一九三三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中学生》杂志的文艺专号,刊登了我的新诗《初夏的早晨》,按编辑部的规定,在作者姓名前面加署所在学校的名称,表示作者是一个中学生。那时,我是南洋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发表文艺创作。
这首诗描写了学校生活的一个侧面,同学们喜欢一清早到校园去散步,校园并不宽敞,在校门的北侧有一片树林,中间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一座木桥拴住两岸,倚着桥栏可以观赏放生鱼游来游去。一到学期考试前一个月光景,清早到校园来温习功课的同学就渐渐多起来了。
学校的大门常年敞开着,校门沿着龙华路,路那边除了几家以同学为主要顾客的小铺以外,全是农田。我在清早也常常从校园踱到校门口站一会儿,还能遇见急匆匆进城的男女菜农,日子长久了,菜农的形象就印在脑海里了。靠近学校的日晖港,有一个运煤的码头,常年忙忙碌碌,邪许之声不停,同学们也常去看热闹。因为离校稍远些,我们不在早上去,往往在下午的课上完后去。我把学校的环境和菜农、运煤工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初夏早晨的画意,写到这首新诗里去,作为应《中学生》杂志征文的作品,竟然得到发表,给了我一种很大的鼓励。这样,我就更热心参加班上的新文艺创作活动了。同班同学俞锡南、俞百禄、任由、汤永谦、陆象贤、周天才、祝永鑫、杨绍德、沈承昭等组织了一个文艺创作团体取名野草社,办了一个文艺性壁报叫《野草》,《野草》的篇幅有限,只能登一些短小文艺创作,发表新诗较多。有的同学写小说,就没有篇幅抄写了。我记得在茅盾的《春蚕》的影响下,任由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秋棉》,曾在同学中间传阅过。
在一向注重古文的南洋中学里,竟然长出一棵野草散出新文艺的芬芳,这正是南洋中学学风的一个特色。当时,南洋中学初中一年选读《论语》、《战国策》;二年级选读《左传》;三年级选读《史记》。在课堂上是“之乎者也”;在宿舍里也可以醉心于鲁迅、茅盾、闻一多、徐志摩的文艺作品。在注重课堂学业的同时,任凭同学们自由选择各自爱好的活动。这是老校长
野草社的社友中,第一个出版诗集的是俞锡南,他在1936年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战争年代学校南迁途中的艰难遭遇,终于夺去了俞锡南的生命。1939年,俞百禄从广西宜山给我来信说:“在
我在南洋中学毕业离校迄今整整七十年了,回忆在母校的生活,同学间的友情,老师的教诲,仍历历在目,言犹在耳,是令人难以忘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