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3年赴上海,入南洋中学读书,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继续就读,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从事写作,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后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文季月刊》,曾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神》、《鬼》等。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解放后,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